首页 理论教育 吴氏宗亲:中山客溯源神殿追寻家谱

吴氏宗亲:中山客溯源神殿追寻家谱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本土涉及吴氏的宗祠寥寥可数,位于三乡镇大布村的东楚吴公祠算是典型代表。其中,广东为吴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吴姓人口的8.5%,超过200万。据正统史料记载,吴姓的开氏始祖是吴太伯,他是吴姓的第一人,但无嗣,因此被誉为开氏始祖。吴仲雍是吴太伯的弟弟,继承了兄长的衣钵开枝散叶,故被称为吴姓的血缘始祖。

吴氏宗亲:中山客溯源神殿追寻家谱

吴老四,这称呼不时出现在影视剧中,叫者欢畅,听者亲切。中山的百家姓中,吴姓人口数量达93000多,排名第四,从旁也印证了自己是如假包换的“中山吴老四”。不过,本土涉及吴氏的宗祠寥寥可数,位于三乡镇大布村的东楚吴公祠算是典型代表。实际上,这间建于清代、11年前重修过的祠堂,与最大牌的中山籍吴氏名人——吴铁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系出名门有讲究

当代吴姓人口有2400多万,为全国第十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93%,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其中,广东为吴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吴姓人口的8.5%,超过200万。至于中山的吴姓人口,约占广东吴姓人口的5%。

吴姓的远古初祖是黄帝,黄帝娶有四位贤淑的妻子,生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个,后来形成14个部族。黄帝正妻嫘祖生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他俩都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吴姓,便是玄嚣这一支系传承下来的。当然,坊间也有另一种说法,即吴姓是由姜姓、姬姓、虞姓、姚姓等在不同时期演化而来的。据正统史料记载,吴姓的开氏始祖是吴太伯,他是吴姓的第一人,但无嗣,因此被誉为开氏始祖。吴仲雍是吴太伯的弟弟,继承了兄长的衣钵开枝散叶,故被称为吴姓的血缘始祖。

据《香山县志》记载,20世纪初,中山县的吴姓人家主要分布在柏桠、基边、库充、小榄、三乡等地,当时算是中等规模的姓氏。柏桠吴氏一族,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顺德迁来,其始祖是吴启信,此后有一分支去了隆都;小榄吴氏一族,同一时期亦由顺德迁来,其始祖是吴广锡;库充吴氏一族,明弘治年间从福建福州迁来,其始祖是吴翔风,繁衍至今有800多人。当时尚属香山县治下、现归为珠海斗门县管辖的汉坑吴氏一族,清乾隆年间由陆丰迁来,其始祖是吴智达,繁衍至今有2000多人。

静望似水流年

大布奇人吴铁城

比起三乡几条古村,大布不算沧桑。经大路前往,村口牌坊赫然立在繁华街道一侧,村委会前竖着一幅颜色浅淡的地图。浏览镇区政府网站上的信息,“大布村位于风光秀丽的三乡镇北部,总面积约6.7平方公里,下辖六个村民小组”中规中矩的介绍,也算让人有个大概的了解吧。

村口有一座临溪石桥,旁边繁茂的大榕树垂着千丝万缕的须根,间或有孩童跑到树荫下休憩玩耍。漫步村内,发现几乎户户养狗,陌生人驻足处皆有犬吠。走在路上,常有野狗无声奔出,倒让外人提高了警觉。在一堆老民房中,有几处侨屋愈显别致。例如西安大街的一处宅子,底层用淡雅的大石砖砌成,上面三层形如碉楼,想来是为了防盗而设计成如此造型的。深灰墙壁在漫长岁月里被冲刷出数道雨痕,而青蓝色的素净木窗配上窗檐处的精致雕饰,颇具古韵。信步往前,另一座大宅铁门紧闭,但门框上写着“侨居”二字,注明房子曾在2005年重修过。类似的侨屋,像是泛黄的书页,素淡清新,有些日晒风吹后静下来的旧味。

砖雕花卉

这儿的学校,同样有书卷气息及历史典故。大布学校原是中共中山县第五区区委活动旧址,建于1934年。据记载,中山县第五区于1938年底宣布成立,中共中山县委推荐陈嘶马、孙一之、林仲鲁等中共党员到第五区区署任区委委员。彼时中共中山县区委书记陈少康是三乡大布村人,而孙一之时任这所学校的校长,于是便把区委总部设于此地。如今校园簇新的教学楼其实已是拆除重建的,唯独那门楼是旧迹,正面的校门横匾即有“大布学校”字样的灰塑。

三乡吴氏历史壁画

详细一打听,2011年重修的大布学校新落成之时,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三乡大布人张裕曾莅临剪彩,其后亦有数位作家到该校与学生作交流。有时翻阅本地报纸的《成长周刊》,也会看到这里的小学生所写的文章,从他们稚嫩的笔触里感受到村里村外这些年来的微妙变化。孩子们的笔下,有成年人在烟熏火燎的生活中容易忽略的物事,譬如身边村庄的四季之景,乡间的流水与野花,稚嫩而美好的岁月变化……

东楚吴公祠位于大布村平湖东巷,建于清代,2005年族人集资重修。祠堂坐西南向东北,三间两进,砖木结构,面阔9.8米,进深16.87米,面积约165平方米。近前细瞧,头门前廊施博古雕花梁架,檐下有两根石檐柱支撑,柱与墙间架虾弓梁。大门以花岗岩砌门框,上挂“东楚吴公祠”木匾,门框两侧刻着对联“延陵绵世胄,至德振家声”。后进为承裕堂,设神龛供奉吴氏先祖,为穿斗与抬梁混合式结构,它与前进之间夹一天井,两侧各设雨廊。祠堂内墙上部饰有山水、花卉彩画,屋顶则是蒙灰的蓝琉璃瓦当,但饰于垂脊的一双瑞兽彩塑则格外奇特,那兽像身上的翎羽及睫毛纤毫毕现,神态憨厚。

尽管东楚吴公祠没有呈现,但查阅资料还是可以找到吴氏祖训:“孝亲敬长,以笃人伦;尊祖敬宗,以奉祭祀;教子训弟,以守典型;夫义妇顺,以正家道;勤劳敬业,以昌家运;尊师重教,以培书香;诚实守信,以敦品行;安分守己,以保身家;好义行善,以绵世德;凡我子孙,不忘家训。”数百年来,香山大地上的吴氏族人谨记祖训,勤勤勉勉创出了诸多成就。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吴公祠内东南侧墙上悬挂着政治家、香山县第一任民选县长吴铁城手书的木匾说起。(www.xing528.com)

据《中山市志》记载,吴铁城为三乡平湖人,其父吴玉田经商于江西九江,因而他在那里出生。后参加同盟会,也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更曾任上海市长、国民党行政院副院长兼外交部长等。晚年赴台湾,于1953年在台北病故。他曾在1921年回香山县参加竞选,当选县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任民选县长。石岐旧称铁城,虽然此名的来源与他毫无关系,但冥冥中却有一根线牵连着他与故乡。吴铁城在香山任县长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着眼于经济建设,倡议拆城墙拓宽马路,继而发动旅外侨商和港澳邑人集资,修建岐关、岐濠、岐隆等公路。当时,吴铁城的拆城主张,受到不少遗老遗少的强烈反对,有人还搬出风水堪舆之说,说:“县城名为铁城,现任县长也叫铁城,拆城非吉兆,绝不能拆!”吴铁城闻言大笑:“风水之说不足信,个人事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事大。”随后,他力排众议,跑到拆西城门(今西山寺一带)的施工现场,亲自挥锤拆城!这便是颇具传奇色彩的“吴铁城拆城”之典故。吴铁城其人高瞻远瞩、雷厉风行的秉性由此可见一斑。

这间宗祠建筑面积约165平方米

柱和墙间架虾弓梁

多年后,城墙拆了,马路拓宽了,新旧城区连为一体,铁城这一旧称逐渐变为老一辈人口中的掌故,香山县城的规范称呼从此就叫做石岐。

岁月的无情洗牌

库充吴氏宗祠始建于1831年,百多年来见证了吴氏族人在这一方土地繁衍生息、安居乐业。时移俗易,吴氏宗祠从未在村人的记忆中淡去:新中国成立前做过学堂,人民公社期间做过饭堂,后来还做过演出礼堂…… 然而,岁月的侵蚀让这座古老的建筑渐渐老去,横梁蚁蛀、门窗缺损、墙体脱落等问题慢慢显现。2014年,村内的长者牵头修缮族谱、集资重修宗祠,并于2015年4月举行了开光入伙仪式。祠外砌起了崭新的围墙,祠内的梁柱粉刷一新……一切都似旧时光景,一切又都重新来过。

库充的吴氏宗祠得以重生,张家边当年的吴氏大宗祠却无迹可寻了。据《张家边村史》记载:“立村之初,文盲多,半文盲为少数。”孙中山先生提倡办新学的理念传到张家边村后,在20世纪前30多年时间里,张家边村民以里为单位,在村内先后办起了集贤、起凤、康乐、仁安等四所初级小学,其中起凤初级小学与之后开办的高等学校均设在张家边二村的吴氏大宗祠。据村里老一辈人回忆,他们的童年就是在吴氏大宗祠里度过的,当时学生有好几百人,书声琅琅,每天放学后学生排队回家的场面都很壮观。不过,时至今日,吴氏大宗祠的旧址上,取而代之的是颇具规模的火炬开发区文化中心。随着社会发展,这间历史建筑终究没能扛住岁月的洗牌。

——氏族名流——

吴家珍:清咸丰二年(1852)进士,授浙江杭嘉湖道,二品官衔。

吴应扬:清同治七年(1868)进士,授刑部江苏司。

吴桂显:生于日本,祖籍石岐。他连任三届旅日广东同乡会会长、历任日本横滨华侨总会副会长,受聘为中山市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中山华侨中学校董会副董事长。1987年,捐赠2亿日元(人民币560万元)建设中山学院教学、图书大楼。

吴桂昌: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他长期从事园林绿化及花木产销工作,经过20年努力,棕榈园林公司从地区性苗木基地逐渐发展为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体化的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资质企业,成为中国园林行业的一面旗帜。在他的带领下,棕榈园林于2010年6月在深圳中小板成功上市。

(本章图片 缪晓剑/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