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鄂伦春族女性抗战实录:巾帼长城的英勇抵抗

鄂伦春族女性抗战实录:巾帼长城的英勇抵抗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对居住在嫩江地区的鄂伦春族实行大肆屠杀,致使鄂伦春族人口锐减,生存条件陷入绝境。占柱梅是鄂伦春族一个部落首领盖山的女儿。3支队队长王明贵发现这一带有鄂伦春族猎民居住,就派人去联络,要把他们请来。一天,外部落的两名鄂伦春族青年来到占柱梅家,打听3支队的去向,占柱梅机智地稳住两人,以找马为由一口气跑了几十里路,把情况报告给3支队。

鄂伦春族女性抗战实录:巾帼长城的英勇抵抗

抗日战争时期,哈尔滨北部地区有一位抗击日寇的著名双枪女侠,她就是曾在方正参加过抗日活动的鄂伦春族妇女关丽华。

1900年,关丽华出生在嫩江县霍龙门村鄂伦春族的一个穷苦猎户家庭,8岁时由父亲包办与同族人赵铣庭定亲做了童养媳。1926年丈夫不幸病逝,26岁的她独自拉扯两个孩子。

鄂伦春族是个游猎民族,不论男女,都擅长骑射,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关丽华练就了一手好枪法,几乎百发百中,而且能围绕马背、马肚子翻转自如,在森林茂密的大山里自由穿行。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对居住在嫩江地区的鄂伦春族实行大肆屠杀,致使鄂伦春族人口锐减,生存条件陷入绝境。饱受日本侵略者摧残的鄂伦春人,不畏强敌,纷纷参加抗日斗争。

1932年,马占山曾经在这一带活动,结识了关丽华和她的再婚丈夫丁理中,他们积极支持马占山抗战,为此卖掉了家中财产,为部队购买子弹和给养。后来他们又积极支持李延禄领导的抗日军队。

1935年春夏之交,鄂伦春族抗联战士孟庆海(关丽华的小姑子女婿)受命回铁力桃山套子里为部队买一批鄂伦春人打猎骑乘的烈马。关丽华接到信后,立刻与孟庆海和族领们精心挑选马匹,然后同乡亲们长途跋涉,将34匹战马护送到方正县大罗勒密陈家亮子抗日同盟军第4军军部。

1935年10月,李延禄军长见关丽华抗日立场坚定,机智灵活,就把东北抗日同盟军第4军联络站设在她家,为部队提供情报,救护伤病员。

在秘密从事抗日活动的母亲关丽华影响下,她的儿子赵国志和女儿赵凤兰都参加了抗日活动。赵凤兰原名赵团捡,8岁时就参加了支援抗联的活动。1936年秋,抗联3军两名侦察员在桃山套子(现铁力市桃山镇新丰村)里执行任务时被敌人发现。在伪军的追赶中,一名战士中弹落马。正在放马的赵凤兰和伙伴们听见枪声后,她立即用鄂伦春语对同伴说“你们骑马把这些伪军圈住!”时值秋季,茅草很高,她立即用身上带的刀割些茅草和树枝盖在伤员身上,帮助他躲过了敌人的追捕。

到了晚上,她又偷偷地给伤员送去了红药和干粮。妈妈和哥哥得知情况后,又将这名伤员转移到东边的五龙山,藏在山洞中。在他们的精心照顾下,这名伤员很快养好伤回到部队。

1936年冬天,东北抗联第3军西征到铁力、庆安一带。此时赵国志探听到一份重要情报,日军正在调动部队准备到依兰围剿抗联部队,他立即请母亲关丽华把情报送给抗联部队。由于日伪军对关丽华家的居住点盯得很紧,天天查夜,无法脱身,只好让赵凤兰去完成这个任务。母亲将年仅9岁的赵凤兰扮成男孩去送情报。她带着猎狗立即起身,脚踏滑板按照母亲的指点,顺着铁山包河一直滑下去,历尽危险,终于把情报及时送了出去。

1938年5月,抗联3军7团连长张凤岐在铁力桃山执行任务时身负重伤。关丽华发现后把他送到桃山古洞里养伤,并用鄂伦春人独有的治疗手法,帮他清理伤口,取出子弹,细心包扎。赵凤兰帮助母亲给他送水送饭,煎汤熬药。在母女俩的精心照料下,经过20多天的休养,张凤岐恢复健康,重返战场。[50]

小小年纪的赵凤兰就这样和母亲关丽华一起参加抗日斗争,多次完成给抗联送情报、送粮食,护送抗联烈士的遗孤安全转移等,甚至在劫日本军用物资火车的战斗中,立下了可圈可点的功绩。

占柱梅是鄂伦春族一个部落首领盖山的女儿。他们父女曾在1941年前后给活动在呼伦贝尔林区的东北抗日联军第3支队提供很大帮助。

1941年7月,东北抗日联军第3支队再次开进呼伦贝尔,到毕拉河一带建立后方基地。3支队队长王明贵发现这一带有鄂伦春族猎民居住,就派人去联络,要把他们请来。不久,盖山等4人应邀前来。王明贵向他们介绍了3支队的情况,并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民族政策,说:“我们只有团结起来,赶走日本侵略者,解放祖国,各族人民才能过上好日子。”盖山等人深受日本人迫害,愿意帮助抗联共同抗日。按照鄂伦春族的风俗习惯,3支队领导与盖山等人结拜为兄弟,发誓“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愿同生死、共患难、不投降、不叛变……”3支队给他们每人一支步枪和一些子弹,占柱梅也成了一名抗联战士。

虽然日本实行残酷统治,如果发现有人帮助抗联则要杀光全屯男女老少,但这并没有吓住鄂伦春人民,他们依然想方设法帮助抗联。特别是盖山父女不顾生命危险,多次为3支队带路、搜集、传递情报等。为解决部队给养,他们常常把猎获的狍子、野猪送给3支队。占柱梅和其他猎民妇女用狍爪皮、狍筋线缝制猎民常穿的“齐哈密”(靴)、“沙拉巴克”(手套)送给抗联战士。占柱梅还和自己的表妹托托尔金、姑妈乌娜吉到3支队给战士们拆洗、缝补衣服。3支队的王钧在一次战斗中腿部负伤,占柱梅亲手剥下鲜桦树皮里的“吴半克”(最嫩层),用水煎后给他清洗伤口,王钧很快恢复了健康。父亲盖山病逝后,占柱梅继续积极支持抗联。

一天,外部落的两名鄂伦春族青年来到占柱梅家,打听3支队的去向,占柱梅机智地稳住两人,以找马为由一口气跑了几十里路,把情况报告给3支队。王明贵等人与占柱梅商量,决定先找这两人了解情况,经过进行说服教育。两人说明了实情,原来是日本人找不到3支队,就利用鄂伦春青年侦查抗联行踪,结果被占柱梅识破,未能得逞。不久,占柱梅长期不见面的哥哥博勒格布突然回来,还带来7个日本人,软硬兼施逼问3支队去向。占柱梅说:“我一个姑娘家哪里知道什么是抗联”,她哥哥又让她带路,不管怎样恐吓,她死活不肯。

后来,王明贵在讲述抗联3支队在大兴安岭的战斗岁月时说:“占柱梅了不起,要是记功,当年应该给她记个一等功。”[51]

除了这些留下姓名和没有留下姓名的妇女,还有许多女性支援抗联的事迹没有被记录下来,已淹没在流逝的岁月里。这些普通的妇女,她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激情澎湃的话语,甚至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但她们用青春和生命书写了救国救亡的爱国史,用她们的奉献和付出支援着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些曾经是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在东北抗战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席地位。

人民群众在抗日战争中,为了支持抗日部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有的惨遭日伪军的疯狂报复,有的为掩护部队伤病员而被杀害,有的房屋财产全部被烧毁。日伪军在八道河子抗日根据地,不仅烧毁了房屋,还把近20人的老弱病残、妇女、儿童投到火里烧死和用刺刀挑死,全屯惨遭杀戮的有40多人。[52]

汤梨川(现南岔)吉星沟(现南岔区浩良河镇大吉星村),日伪统治初期有40余户200多口人,是汤原县的一个自然村。村里成立了抗日救国会、“打狗队”、抗日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村民踊跃参军参战,妇女儿童积极支援抗联。成为远近闻名的抗日英雄村。1935年秋天,吉星沟抗日救国会,根据汤原中心县委的指示,经多方努力,筹集到11麻袋物资,就在抗联40多人来取时,突然70多日伪军“讨伐队”闯进村里,村民冒着巨大风险,把物资分藏到各家的菜窖、草垛、菜园子里,保护了这批物资。日伪军撤离后,村民又帮助抗联把物资及时运走。由于该村多次帮助抗联,引起日伪的仇恨,1935年7月的一天,日伪军100多人组成的“讨伐队”摸进吉星沟,首先闯进大排队(吉星沟地方武装组织)院内,杀害哨兵,然后挨家挨户搜查,见人就杀,对手无寸铁的村民用刺刀挑,用枪射击,孙家父子3人被堵在家中同时遇害,赵玉峰的女儿跑到河边被抓捕,惨遭蹂躏后,又被推到河里淹死。日伪军的这次暴行,共杀害10余人,30多头(匹)牛马被抢被杀,掠走财物不计其数。1936年5月,日军“讨伐队”再次闯进吉星沟,逼迫村民3天内全部搬到一座孤山地(现吉星村),山上设岗楼,四周用铁丝网围着,屯东头设有日本兵营。到第四天,日军见村民未搬离,放火烧了这40多户房子。[53]

残暴的日寇毫无人性,对那些支援过抗联的老百姓疯狂报复,血腥屠杀,就连妇孺老弱也不放过,甚至仅仅因为他们让抗联战士住过一晚或是给过一顿饭,就遭到灭顶之灾。1934初冬,日寇集中大量兵力对游击区进行扫荡。一天夜里,在大荒崴游击区的金伯文被邻屯里的惨叫声惊醒,在群众的掩护下她们迅速撤进山里。第二天天亮时,山上的同志回到被鬼子包围的屯子,一幅凄惨的情景展现在眼前:金伯文常住的那家大嫂正在给孩子喂奶时,和无辜的孩子一起惨死在鬼子刺刀下,屯中的乡亲父老,血淋淋的尸体在寒冷的冬夜冻得肿胀起来。唯一的幸存者是一个身受9处刀伤、奄奄一息的小姑娘。[54]前述的庄凤所在部队在鲁凤祥家住过,鲁家惨遭杀戮,鲁凤祥的妻子领着七八岁的女儿逃出来被打死在后山坡,女儿冻死的母亲身边,鲁凤祥抱着两岁的小女儿躲进树林,小女儿连吓带饿死在父亲怀里,鲁凤祥受不了这种打击,不久也郁郁而死。

1935年的深秋时节,敌人正在对珠河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冯仲云和珠河中心县委的同志隐蔽在十三堡小沟里的一座小房子开会,敌人又扑了过来,他们只好收拾东西撤离。他们顺着大青山的山脊蜿蜒地走向卢家窝棚,他们的身后则是敌人放火烧杀的惨景。在卢家窝棚的小洼沟里有一个小窝棚,这里住着一对老夫妻,他们是红区的老百姓,房子被烧毁后,搬到这里,自己架了一个小窝棚。看到冯仲云他们走了很远的路,还没有吃饭,就告诉他们,地里有土豆、苞米等,让他们自己做着吃。几个人刚吃完,日伪军就突然出现了,他们赶紧四散突围,子弹像雨点一样射来,冯仲云左手被打伤。他躲在草丛中,把裤腰带撕开两条,一条用来包扎伤口,又把文件埋起来藏好,并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手枪,准备和敌人拼命,幸好敌人没有继续搜捕就撤退了。当冯仲云回到小窝棚时,这里已经化为一片废墟,还不断地冒着烟,老头和老太太被敌人扔进火堆活活烧死了。[55]

1938年冬天,抗联在辑安老岭山区活动。错草沟的李福生老两口,不仅把儿子送到抗联,还经常给抗联送粮食。日军得知后,把两位老人捆绑在场院的柱子上,逼迫老人说出抗联的去向,两位老人宁死不屈,最后被日军的狼狗活活咬死,同牌的其他9户人家也被活埋。[56]

虽然支援抗联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还是有成千上万的女性把这些危险置之度外,无怨无悔的支援抗联,支援战争,所以我们更应该永远铭记她们的爱国情怀和平凡而伟大的牺牲精神。

1936年10月底,杨靖宇率部来到宽甸县四平街北部山区。为了粉碎敌人的冬季“大讨伐”,各部队抽调一些可靠人员修建密营,河里后方部队的田指导员就是来修建密营的,杨靖宇和他在一个秘密联络点即“刘疯子”家进行联系。由于日伪推行集团部落政策,四平街一带山沟里的所有民房几乎都被烧光,群众也被赶到“集团部落”里。但这里还有一户人家就是刘老太太家,所说的人家根本不像一个家,房子被烧毁了,她领着两个女儿在旧房框上支起木柱子,再铺上枝条和苞米杆,搭个临时窝棚,里面又黑又冷,窝棚顶上还露着天。她家就是抗联的一个联络点,田指导员经常住在她家,杨靖宇有时也到她家来找田指导员。[57]

[1]《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7,第299-300页。

[2]《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31,第273页。

[3]陈瑞云等:《杨靖宇将军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2页。

[4]《日本关东军参谋部关于昭和十年度秋季治安肃正工作概况》。转引自林京生著:《戴鸿宾传》,当代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192页。

[5]黑龙江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编:《黑龙江革命老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9页。

[6]《吉林省志卷十三/群众团体/妇联》,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

[7]孔令波、王承礼主编:《东北抗日联军》(上),吉林人民出版2005年版,第263页。

[8]《黑龙江党史资料》第十一辑,黑龙江省内部资料1987年版,第130页。

[9]《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十八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

[10]孔令波、王承礼主编:《东北抗日联军》(上),吉林人民出版2005年版,第261页。

[11]《中国共产党通化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版,第193页。

[12]《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十七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2-134页。

[13]《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4,第137页。

[14]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吉林历史》第一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0页。

[15]《铁骨忠魂亿征程》,黑龙江省内部资料2011年版,第142页。

[16]东北抗日联军精神宣传小分队编:《东北抗日联军——使命》,黑龙江省内部资料2007年版,第632页。

[17]王振英、杨湘岚主编:《一代巾帼》,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1年版,第74-76页。(www.xing528.com)

[18]孙邦主编:《抗日救亡》,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76-477页。

[19]孙邦主编:《抗日救亡》,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5页。

[20]《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编》甲66,第311页。

[21]林京生著:《戴鸿宾传》,当代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196-197页。

[22]孙邦主编:《抗日救亡》,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1页。

[23]金昌永著:《下江英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44页。

[24]孔令波、王承礼主编:《东北抗日联军》(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

[25]孔令波、王承礼主编:《东北抗日联军》(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1页。

[26]李范五著:《李范五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39页。

[27]《吉林省志卷十三/群众团体/妇联》,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页。

[28]《黑龙江党史资料》第十一辑,黑龙江省内部资料1987年版,第101-112页。

[29]《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十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页。

[30]《黑龙江党史资料》第十一辑,黑龙江省内部资料1987年版,第186-193页。

[31]中共伊通满族自治县党史办公室编著:《中国共产党伊通历史》第一卷,第65-69页。

[32]封志全主编:《抗联一路军在濛江》,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5、77页。

[33]《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四十辑,(抗日联军在黑龙江)黑龙江省内部资料2008年版,第415-417页。

[34]《黑龙江党史资料》第十一辑,黑龙江省内部资料1987年版,第142页。

[35]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黑龙江妇女的抗日斗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5页。

[36]《黑龙江党史资料》第十一辑,黑龙江省内部资料1987年版,第159-160页。

[37]《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十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0-111页。

[38]《人民革命报》1935年5月,转引自张大庸、韩裕平主编:《关东报国珍闻录》,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466页。

[39]中共吉林省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吉林党史资料》1987年第2期,第171页。

[40]张大庸、韩裕平主编:《关东报国珍闻录》,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465-469页。

[41]于天放:《牢门脱险记》,《抗联英雄于天放》(黑龙江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第41页。

[42]苗丰涛整理:《掩护于天放脱险的英雄群体》,《抗联英雄于天放》(黑龙江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第170页。

[43]徐亚娟、伊琳、高歌编著:《黑龙江省抗日斗争人物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50页。

[44]《黑龙江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抗联英雄于天放》,黑龙江省内部资料2003年版,第169-177页。

[45]杨昭全等著:《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22页。

[46]杨昭全等著:《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20页。

[47]冯仲云著:《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79页。

[48]李权洙主编:《长白朝鲜族历史资料》,吉林省内部资料2002年版,第78-83页。

[49]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页。

[50]刘颖著:《东北抗联女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93页。

[51]孙邦主编:《抗日救亡》,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21-523页。

[52]《李范五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55页。

[53]黑龙江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编:《黑龙江革命老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81-382页。

[54]王振英、杨湘岚主编:《一代巾帼》,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1年版,第50-51页。

[55]冯仲云著:《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07-309页。

[56]《中国共产党通化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版,第193页。

[57]东北抗联丛书《风雪长白山——王传圣回忆录》,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0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