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东北妇女抗战实录:抗联女兵的苦难

中国东北妇女抗战实录:抗联女兵的苦难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抗联的艰苦程度、环境恶劣程度和坚持的时间长度远远超出了红军长征。为了割断抗联部队与广大群众的血肉联系,敌人在加强军事“讨伐”的同时,极力推行“集团部落”政策,并采取了严厉的经济封锁措施。此外,东北独特的自然条件也给抗联官兵带来极大困难,严酷的气候条件成为敌伪的帮凶。应对大自然的挑战成为抗联的另一场战斗。

中国东北妇女抗战实录:抗联女兵的苦难

参加过长征的陆定一说:“在1931年九一八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前后14年中,东北抗日联军的牺牲奋斗,最为惨烈。”

东北抗联条件的艰苦超出了近代历史上所有国家的军队:敌我力量悬殊、敌人残暴野蛮、战争时间漫长、没有充足补给、自然条件恶劣、没有任何外援,等等。

长征的艰苦尽人皆知,“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抗联的艰苦程度、环境恶劣程度和坚持的时间长度远远超出了红军长征。

敌我力量悬殊,敌人残暴野蛮。东北抗联所面临的敌人,是人类历史上最残暴最野蛮的军队,是武装到牙齿的兽类集团。日军从九一八事变的2万人到后来不断增兵,最多时日本关东军有75万之众。到1941年8月,关东军拥有14个师团,1个骑兵旅团,13个国境守备队,8个独立守备队,2个装甲战车团以及各种炮兵、通信兵等直属部队和大量兵站等后勤部队。其中,装备精良的炮兵占日本军队全部重炮部队的70%。驻扎在东北的日军航空兵达25个飞行战队(约为71个飞行中队),以及各型战斗机1025架,机场150多个,大型机场18处,地面部队设施也很强。[1]

整个日本军队士兵的装备包括个人衣服也极其完备。五味川纯平在《战争和人》中谈到日军如何防寒时记载:先在棉毛衫外穿上军衬衣和军衬裤(法兰绒制),再穿上呢绒制的军裤、毛织的外套和厚羊毛制成的防寒皮大衣,然后再穿上防寒皮套裤,膝盖以下打上防寒绑腿。脚上穿棉军袜,再穿上防寒靴。手上戴毛手套和防寒大手套,头上戴防寒帽,帽子里的毛线头巾把整个头包起来。脸部遮上防鼻,为了保护容易受冻的鼻子。全部穿戴好后,只有两只眼睛露在外面。即使这样的装备,日军也有冻伤,何况抗联的衣着。1932年11月19日,多门师团侵占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夜间强行军,气温骤降,6000人冻伤,占全师团的三分之一。[2]

日本关东军不但武装到牙齿,而且极其残暴野蛮,灭绝人性。

为了割断抗联部队与广大群众的血肉联系,敌人在加强军事“讨伐”的同时,极力推行“集团部落”政策,并采取了严厉的经济封锁措施。这是日伪在对付抗联的方法中最为毒辣最为野蛮也是最有效果的一种。敌伪在推行“集团部落”过程中的烧杀劫掠,使抗联不仅失去大片的游击根据地,也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援。1940年,魏拯民在给中共代表团报告中写道:“他们残酷地烧毁了散居于我军活动地区及其接境区域内的人民房屋。积极的建设集团部落,确立保甲制度,设置警察侦探网”,“如果发现住民有对我军援助粮食者,则对其全家枭首示众……敌人残暴地断绝我军的粮食与封锁生活的必需品。为禁止我军必需物资的买卖,在我军活动地区附近的大小城镇,禁止了所有物资的贩卖,而实行专卖。每日只允许三小时的买卖,对每个购买东西的人还用尽各种复杂的手续加以限制,若想买一斤盐和一双水袜子,比登天还难;而且还采取高抬物价或向食品中放毒的办法”。[3]

此外,日伪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实行严密的统治,大量的伪军、伪警察、伪治安队都成为对付东北抗联的帮凶。

而抗联部队最多时也就3万多人。

而且,他们孤悬敌后,与中共中央长期失去联系,没有任何国家、政府给予支援,他们以自己弱小分散的力量对抗着强大的日本关东军及其扶植的伪满政权。

这又是二战中最漫长的抵抗,日军侵略东北长达14年,在这漫长的战争中,武器简陋而又不能及时补给,部队不断减员却又难以补充,衣食无着,东北抗联就是这样以自己的单薄之力对抗着最凶恶的敌人,这就注定了这是一场极其残酷极其悲壮的战争。

周保中说:“在14年这个悠久的岁月中,抗联仅得了国内5000元的资助。”[4]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痛心的数字!(www.xing528.com)

抗联部队的给养历来都是非常困难的,在1936—1937年抗日游击战争发展时期,还能有群众支援、驻地征收、自力更生等渠道获取。后来抗联部队战斗、生活所需绝大部分只能是靠战斗取得,即以战养战的办法。

1938年以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最困难最艰苦的时期,抗联各军不得不转入人口稀少甚至渺无人烟的深山密林,从而使抗联部队获取任何补给都变得极其艰难。

在异常困难的形势下,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成为抗联将士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周保中回忆说:“1938年在北满和下江,开始了最艰苦的生活,常常吃草根树皮,粮食大半是要用战斗鲜血去换取”。魏拯民也指出:“今年度(1940年)我军的粮食及用品是非常的缺乏,只能靠袭击大村落及小城市来解决我们的粮食问题。我们除了冒险的袭击村落之外别无其他方法,但在袭击村落时,定要付出不可估量的负伤或牺牲”。[5]

李敏的父亲、第6军第1师后勤处处长李石远就是在1938年8月一次筹集粮食的战斗中牺牲的。

1940年2月24日,《团结给海山同志信》中说:“在去年严冬之际敌情紧张时期,衣履不佳,饮食不周,除不得已送过江(苏维埃联邦负责同志费心代为收容救济)百名外,在两个月过程中因为伤病饥饿,奇冷而死的四十余名。”[6]

周保中也曾在日记中写道:“敌之对我粮食物资封锁及群众联络遮断,不但为游击部队实施任务之重大困难,并且是游击队活动的保持、巩固与发展上莫大之障碍……当现时抗日游击斗争步入极度困危之环境,非有特殊强力之游击活动队,不能达成行动计划,即需干部人员应有坚强敏活、能堪忍受一切之精神,队员之觉悟性应更高度能接受干部之领导教育,遵守严格之纪律,不怕死,还得不怕冻饿,能勇往直前牺牲流血赴汤蹈火而不辞,更要不摇不动能克服长期之艰难困苦。”[7]

敌我力量相差悬殊和日伪当局的毒辣手段,是造成东北抗联最基本给养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

此外,东北独特的自然条件也给抗联官兵带来极大困难,严酷的气候条件成为敌伪的帮凶。东北的冬季漫长,有半年时间,气温通常都在零下三四十度,奇寒无比;夏季的暴雨和泥泞,潮湿和蚊虫对长年战斗在深山丛林里的抗联官兵来说,同样是灾难性的。山区人口稀少,有的山地植被也不繁茂。应对大自然的挑战成为抗联的另一场战斗。

在酷热难耐的夏季,他们要在被当地人称为“红锈水”的沼泽中跋涉,要面对成群的蚊虫叮咬。1939年8月2日,周保中在日记中写道:“归还本部人员,悉数坏脚,有浮肿者。暑期行动,远距离跋涉水甸,无适当之休息与替换鞋袜,脚底脚面易起溃烂浮肿,甚有延伸至胫腿者,痛楚异常,失却行动可能”。《露营之歌》中的“足溃汗滴气喘难”“蚊吮血透衫”,正是对抗联夏季面临的残酷环境生动而真实的写照。与酷暑相比,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是更加可怕的敌人,因冻饿而牺牲或致残的将士,不下于战场伤亡之数。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野外宿营,有的战士睡前还安然无恙,却再也没有醒过来,有的战士因极度严寒出现了幻觉,以为树皮为红色的枫桦,是一簇温暖的火,紧紧抱着枫桦逝去。“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唱出了抗联将士战斗在冰天雪地中的无限艰辛。

所有这一切苦难,抗联女兵和男兵一样承受,一样担当,并不因为她们是女性而有所减少,反而因为她们是女性而增加了更多令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旷世未有的磨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