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东北妇女抗战实录:临时被服厂解决服装需求

中国东北妇女抗战实录:临时被服厂解决服装需求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抗联部队除正规被服厂外还有一些临时被服厂。在她领导下,汤原县柈子屯、苏拉河、格节河等临时被服厂,解决了1936—1937年抗联3、6军的服装需要。在苏(舒)拉河畔的一个村庄里,有个倾向抗日、支持抗战的地主穆老三,他家的大院套也是季节性的临时被服厂。这个被服厂因临近苏拉河,也叫苏拉河被服厂。军服做完后,临时被服厂就结束了。被服厂里的主力是女战士,但也有少数男同志担任领导或从事裁剪等技术工作。

中国东北妇女抗战实录:临时被服厂解决服装需求

抗联部队除正规被服厂外还有一些临时被服厂。汤原县的板场子屯也叫南江沿,是著名的红区之一,也是下江特委机关妇联的驻地,这里就有临时被服厂。板场子屯临时被服厂设在一座大院套里,这里是下江特委机关妇联主任刘志敏组织妇联临时办起来的地方缝衣队,也叫地方被服厂。在部队急需换季时集中起来,做完分散,机动灵活地完成支前任务。在她领导下,汤原县柈子屯、苏拉河、格节河等临时被服厂,解决了1936—1937年抗联3、6军的服装需要。妇女们利用仅有的两台缝纫机为部队做军服。她们把做好的棉衣、棉裤,分别标好了大小号,还有各村农会送来的棉胶鞋、靰鞡鞋、绑腿、鞋绳及各色包脚布等军需物品都准备好,等待部队来取。后来,抗联6军1师马德山的部队把这批军衣取走。

在苏(舒)拉河畔的一个村庄里,有个倾向抗日、支持抗战的地主穆老三,他家的大院套也是季节性的临时被服厂。负责人是姓韩的妇女干部,还有穆老三的侄女穆金华和儿媳妇也都协助工作。每当弄到一批布料,就从各村妇联抽调一些人过来,经过一两天的培训后,突击制作军服,还有子弹袋、背包、棉袜子军用品。这里用的缝纫机是李师傅个人的,每次有任务时就从家里搬来,完成任务后再搬回家,他是这里唯一的裁缝师傅。这个被服厂因临近苏拉河,也叫苏拉河被服厂。另外这里也是抗联的一个后勤基地,抗联的许多军用物资都存放在这里,需要时派人取走。

1935年的秋天,汤原中心县委命令妇救会发动全区妇女,组织一个临时被服厂,赶制3000套棉军装,运进山里根据地。区委书记李凤林组织区武装力量,配合妇救会,保证做军服的妇女人身安全,争取一个月内完成任务,

洼区妇救会长李桂兰立即召开妇女骨干会议,传达上级的指示,安排妇救会员,动员妇女参加临时突击队。汤原是老抗日根据地,妇救会在洼区的活动时间比较长,群众基础好,很快就动员了100多名妇女报名参加,有小脚老太太,也有头发花白的婶子。当时还缺一名裁剪师傅,李桂兰带着两个妇救会员找到裁剪师傅张世臣,动员他参加。(www.xing528.com)

在临时搭建的厂房,条件很艰苦,100多名妇女根据上级要求,用最快的速度把军服赶制出来。妇救会员们不顾疲劳,带领妇女们日夜连轴转。张世臣师傅耐心地教会了几个妇救会骨干使用缝纫机,学会后,就采取歇人不歇机器、手工缝制和机器并行的方法工作,大家又分成了几个工作小组,相互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好。经过紧张艰苦的一个月,在大家的努力下,按时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军服做完后,临时被服厂就结束了。[4]张世臣也跟随押运服装的队伍进了山里根据地,从此参加了抗联。

1939年5月30日,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以抗联第3、第6、第9、第11军为基础,在黑龙江省德都县朝阳山后方基地正式宣布成立。第3路军组建后,总指挥部为解决部队缺少被服的问题,于1940年春在朝阳山建立起第3路军后方被服厂。被服厂驻地设在离第3路军总指挥部不远的密林深处,组成人员多是在海伦县八道林子抗联密营被服厂工作过的女战士。被服厂负责人是邢德范,先后在被服厂工作的有李桂香、金玉坤、李淑珍、陈玉华、柳明玉等。被服厂有两台缝纫机,一台是被服厂工作人员从南北河被服厂带来的脚踏缝纫机,另一台是抗联部队攻克讷河县城缴来的手摇缝纫机。

被服厂里的主力是女战士,但也有少数男同志担任领导或从事裁剪等技术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