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巾帼长城:东北女战士八女投江,英勇抵抗日伪军!

巾帼长城:东北女战士八女投江,英勇抵抗日伪军!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连日征战中,许多女战士不幸牺牲。在攻打楼山镇的战斗结束后,随军西征的第4军女战士与5军妇女团同合并,随5军行动。在随第5军1师部队返回牡丹江沿岸休整时,原有30多人的妇女团,仅剩指导员冷云等8人。日伪军依仗着人数、火力的绝对优势,疯狂追击抗联主力部队。然而,大部队的抗联战士们仍发起了第二次反冲锋,希望能救出这些女战士,但又没有成功。势单力薄的女战士们难以抵挡装备精良的敌人。

巾帼长城:东北女战士八女投江,英勇抵抗日伪军!

从1937年冬季开始,日伪陆续增兵于北满和吉东地区,对东北抗联进行“三江大讨伐”。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进入了困难的时期。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中共吉东省委和东北抗联第2路军总指挥部决定,将第2路军所辖的4军、5军等部队组成远征军,从所在的根据地出发,分3路向西南的五常县等地区远征,冲出日伪的军事包围圈,这就是东北抗联史上2路军的西征。

妇女团在随第5军西征途中,历尽艰难险阻,经受了严峻考验,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寒冷、饥饿、疾病、劳累……在连日征战中,许多女战士不幸牺牲。在攻打楼山镇的战斗结束后,随军西征的第4军女战士与5军妇女团同合并,随5军行动。在随第5军1师部队返回牡丹江沿岸休整时,原有30多人的妇女团,仅剩指导员冷云等8人。但她们依然表现出顽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1938年10月上旬的一天,第5军1师部队来到林口附近三家子北部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沿岸的柞木岗子,晚上在这里宿营,准备第二天拂晓渡河。此时,正值深秋,天气寒冷,夜间更是寒气逼人。部队早已断绝给养,衣食无着,却又不得不连续征战,经过长途跋涉后,疲惫不堪的战士们,在温暖的篝火旁沉沉地睡去。

不料燃烧的篝火被样子沟特务葛海禄发现,他立即向当地日本守备队报告。驻刁翎的日本司令官熊谷网罗了千余名日伪军及山林警察连夜扑向这支部队,做好了埋伏。第二天,当部队准备渡河时,发现河水暴涨,流急浪大的乌斯浑河,已找不到原来的渡口。

为了安全,师部派水性好的金世峰参谋带领女战士们先行过河,希望找到能涉水过河的通道。冷云等8位女战士来到河边,金世峰为试探河水深浅,先下水向对岸游去,边游边努力试探水深,先游到了对岸。

正当女战士们准备过河时,突然,枪声响了,敌人发动了进攻。

此时,岸边的抗联部队一面组织火力向敌人射击,一面向柞木岗子山里撤退。日伪军依仗着人数、火力的绝对优势,疯狂追击抗联主力部队。

就在这危急时刻,日伪军的后方忽然响起了激烈的枪声,8位女战士开火了。

乌斯浑河两岸到处都是柳树丛,当地人管这叫“柳条通”。这种柳树有三四米高,密密麻麻分布在沿岸,再加上没过膝盖高的荒草,人躲藏在这里并不会轻易被发现,冷云等8位女战士就隐藏在柳条通里。开始,敌人并没有发现她们,但是,当她们见大部队被敌人拖住难以突出重围时,冷云毅然命令战士们开枪,把敌人吸引过来,为大部队撤退赢得机会,至于自身的安全她们无暇顾及。

敌人发现岸边有人开枪,气急败坏地扑了过来。尽管敌人数量众多,装备精良,火力凶猛,但冷云等人,用她们仅有的武器步枪手枪和少量手榴弹,勇敢地向敌人开火。

趁敌人调整部署、分散兵力的混乱之际,大部队很快摆脱敌人追击,潜入柞木岗子深处。

但是,已突围的大部队发现8名女战友还据守在河边,处境异常险恶,立即返回接应,但敌人已抢占了制高点,并用轻重火力死死控制住山口,完全切断了大部队与女战士们的联系,而且负伤的战士也越来越多。

女战士们目睹这一切,向青山密林齐声呼喊:“同志们,冲出去!保住手中枪,抗日到底!”然而,大部队的抗联战士们仍发起了第二次反冲锋,希望能救出这些女战士,但又没有成功。在敌人的强大火力之下,救援已是徒劳,继续纠缠下去反而会让部队失去最后的撤退机会,导致全军覆没,他们只好放弃救援忍痛向密林深处撤退。

日伪军见大部队已撤离,就把所有的火力都向这8名女战士集中过来,周围的柳条和枯草被密集的炮火点燃了,弥漫的烟雾包围了她们。势单力薄的女战士们难以抵挡装备精良的敌人。很快,她们就处在十分不利的境地,有人负伤了,有人打光了子弹,火力越来越弱,日伪军越围越近,摸到近前才看清,让他们胆战心惊的竟然只是几个女兵

恼羞成怒的敌人发起冲锋,并不断地号叫着要“抓活的”。但是,女战士们毫不畏惧,顽强地坚持战斗,用枪声来回答敌人。

此刻,她们前面是穷凶极恶的日伪军,身后是激流翻滚的乌斯浑河。虽然她们都很年轻,最大的冷云、安顺福才23岁,最小的王惠民只有13岁,我们无法猜测她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想些什么,她们的心中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美好憧憬。我们只知道,此时此刻,她们别无选择,宁可战死也绝不当俘虏,这是她们共同的也是唯一的选择,奔腾的乌斯浑河就是她们生命的最后归宿,因为那是祖国母亲的怀抱!

她们把最后3颗手榴弹投向敌人。随着一阵爆炸声,几个敌人倒在地上。

趁着手榴弹爆炸的间隙,她们背负起受伤的战友,相互搀扶着毅然决然地踏入了冰冷刺骨的乌斯浑河,身后是狼群一样咆哮着的日伪军,炮弹、子弹向乌斯浑河倾泻着。8位女战士一步步迈向大河深处,在肆虐的枪炮声中,她们的身影最后消逝在波涛汹涌的乌斯浑河……

乌斯浑河,满语的意思是汹涌的河流。

这是一条不屈的河,英雄的河,它见证了这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一幕!

这是无数次被书写的故事,这是无数次被演绎的场景,但每一次读来,依然令人热泪盈眶,依然令人荡气回肠,依然令人心生敬意。她们柔弱的肩膀,单薄的身躯,挺起的是中华女儿宁折不弯的脊梁!她们视死如归的壮举,铸造的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灵魂!

让我们永远铭记她们的英名:

23岁的冷云,23岁的安顺福,20岁的胡秀芝,18岁的杨贵珍,17岁的郭桂琴,20岁的黄桂清,20岁的李凤善,13岁的王惠民。

冷云,原名郑香芝,1915年出生于当时的吉林省桦川县悦来镇(今属黑龙江省),10岁入悦来镇北门里两级小学校学习,1931年考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学生时代的郑香芝,追求真理,关心时事,立志为国为民而改名郑志民。在班主任、爱国教师董仙桥的政治启蒙下,郑志民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秘密参加了反日活动。她在班级非常活跃,表现出一派正直刚毅的气概,与志同道合的高明世、范淑杰一起被同学们称为“三杰”。1934年,董仙桥、高明世介绍她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不久,由她和高明世介绍范淑杰入党,在师范班里成立了第一个学生党小组。她们在中共佳木斯市委领导下秘密开展革命活动,

1935年,郑志民毕业后被分配到悦来镇南门里小学(现名冷云小学)任教。多才多艺的她讲授算术、语文、音乐、图画、体育课程,还担任班主任。她经常给学生讲“岳母刺字”“岳飞抗金”及“杨家将”的故事,“英雄爱他们自己的国家,打击外来侵略者”,[3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积极参加党支部活动。

1937年夏秋时节,周保中要求下江特委向抗联5军输送知识分子干部,以提高部队素质。此时冷云不满家中的包办婚姻,早就想参加抗联。党组织上决定派她和共产党员、男教师吉乃臣一起去东北抗联部队,如果日伪追查,就说他们“私奔”了,这样避免家人受到迫害。到部队之后,郑志民从唐诗名句:“冷云虚水石,水天一色中”选取了冷云一词,作为自己的新名字。

到抗联第5军秘书处后,冷云担任文化教员,后来,组织上考虑到她政治上已比较成熟,且有组织领导能力,便派到妇女团担任指导员。

1938年初夏,冷云生下一个女孩。不久部队要西征,出发前,坚强的冷云忍痛把只有两个月大的女儿送给当地老百姓抚养,和战友们一起踏上了西征的艰难之路,从此母女一别,竟成永诀,孩子也杳无音讯。

王惠民是八女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3岁,1925年出生,林口县刁翎镇人。王惠民的父亲是抗联第5军军部军需副官。她家里的房子被日军烧毁,母亲领着她和弟弟妹妹到处躲藏,1937年,12岁的王惠民参加了东北抗联第5军妇女团。由于家境贫困,她饱受饥寒,到部队后,生活更加艰苦,致使她严重营养不良,长得又瘦又小,但却意志坚强,不怕苦不怕累,行军、打仗都不甘落后。行军时和大家一样跋山涉水,有时一天走八九十里路,脚都磨破了,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疼得汗珠顺着脸往下淌,也从不叫一声苦。大家问她疼不疼,她总是咬着牙说“不疼!”可泪珠在眼角里转着。大家称赞她说:“你真是个英雄的小姑娘!”她却像个小大人似的说:“爸爸被鬼子打死了,妈妈和弟弟妹妹在家受罪,我是大女儿,我还能耍熊!我得快点把鬼子打走,好回家找妈妈和弟妹们。”

虽然她表现得很坚强,然而,12岁,毕竟是一个孩子,有着那个年龄应有的对亲人的依赖和眷恋。她参军后,一直和徐云卿住在一起。每到夜晚,她都枕着徐云卿的胳膊依偎着她进入梦乡。开始西征前的那个晚上,徐云卿开会很久才回来,她就瞪着眼睛等着她,谁知这竟是她们在一起的最后一晚。

12岁,也是一个活泼天真好奇的年龄,对新事物充满了极大兴趣。有一次队伍从敌人手里缴获一架留声机,他们打开唱了一段,她可从来没见过这个新鲜玩意儿,不由得瞪大了惊奇的眼睛。大伙哄她说:“小王,里边有个小姑娘在唱。”她围着留声机转来转去地找,一会儿又要拆开来找,逗得大家哈哈笑。

尽管她还是个不能独立的孩子,在抗联部队里却已经是一个真正的战士了。父亲牺牲后,她变得更加坚强,也更加仇恨日本人。她承担了力所能及的工作,帮助大人做饭,去卡子房或医院送信等。每当她到医院时,伤员们非常喜欢这个爱唱歌的小姑娘。她经常给伤病员唱歌进行宣传,伤员们看到这么小的女孩也参加了抗战并且如此坚强乐观,都深受感动。王惠民就在这种艰苦的环境里战斗成长。1938年7月随军西征,牺牲时只有13岁,一个如花的生命尚未来得及绽放,就被无情的摧残。

安顺福,1915年出生,穆棱县新安屯人。安顺福是全家参加抗战,父兄和弟弟都是党员,她16岁就参加了抗日活动。1933年1月,父亲和弟弟被杀害后,她毅然参加了抗联部队,并很快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她担任4军被服厂厂长。安顺福也是一位主心骨式人物,她坚毅果敢,精力充沛,富有主见,被称为“安大姐”。她丈夫是4师政治部主任朴德山,在依兰县大哈唐战斗中牺牲。西征前,安顺福、许贤淑等4名女战士将她们的9个小孩送给老百姓抚养,安顺福和其他女战士一同加入5军妇女团,随军西征……

杨贵珍,1920年出生,林口县东柳树河子人,家境贫寒,他的父亲杨景春回忆说:“她是我大女儿,民国九年阴历十月生,属猴,没念过书,7岁母亲就死了,她就在家做饭,很能干。她团脸大眼睛,双眼皮,白白净净,挺好看,好说好笑。17岁那年阴历二月结婚,婆家就在本屯,也姓杨,丈夫叫杨国清,当年8月就有病死了……婆家人多,老公公经常骂她,受了不少气,后来婆家还要卖她。正好这年冬天,抗联5军到我们屯里来,妇女团的同志和我女儿处得很好,徐云卿、陈玉华一帮人和她拜了干姐妹,又劝她参加抗联,她也愿意,就在冬至月参加了5军妇女团。”[35]正如杨父所述,杨贵珍婚后半年丈夫病亡,婆家待她刻薄,准备将她卖到外地,恰逢抗联第5军来到她的家乡活动。在第5军女兵队长王玉环、陈玉华和徐云卿等人的教育和帮助下,她毅然冲破家庭的阻挠,于1936年参加了东北抗联第5军女兵队。女战士们认为她参军很不容易,值得珍惜,就给她取名杨贵珍从此,这个没有名字、受尽虐待的童养媳有了自己的名字。她聪明勇敢,勤奋好学,很快成了战斗骨干,并当上班长。1937年秋,杨贵珍加入中国共产党,牺牲时年仅18岁。

八女中的其他人留下的资料都很少,我们只能更加简略地了解她们短暂的生命历程。

胡秀芝,1918年出生,林口县刁翎镇人。她的家被日寇烧毁后就参加了东北抗联。她作战勇敢,当上了妇女团班长,曾带着两名战士潜行到敌哨所跟前,用手榴弹炸毁了日军据点。她也是中共党员,牺牲时20岁。

黄桂清,1918年出生,林口县刁翎镇人。黄桂清全家积极参加抗日斗争,是抗联的堡垒户,家中经常住着抗联战士。黄桂清参加了抗联第5军,是一个作战勇敢的女兵。牺牲时年20岁。

郭桂琴,1921年出生,林口县刁翎镇人。母亲早逝,她便寄养在林口县刁翎镇四合村四合屯的姥爷雷春喜家,由外祖母抚养长大。1936年春,她剪掉发辫参加抗联第5军。牺牲时年17岁。

李凤善,1918年出生,林口县龙爪乡人,遗存资料很少。1938年7月李凤善随军西征,牺牲时20岁。(www.xing528.com)

1938年11月4日,周保中在日记中第一个记录了“八女投江”的故事:

我5军关师长书范于西南远征归抵刁岭(翎),半月前在三家方向拟渡过乌斯浑河,拂晓正渡之际受日贼河东岸之伏兵袭击。高丽民族解放有深久革命历史之金世峰及妇女冷云(郑××)、杨秀(贵)珍等8人悉行溺江捐躯。宝清有我联军第5军第3师8团1连激战,日贼蒙古军之烈士山,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36]此段日记,是现存唯一当时记录“八女投江”事迹的文献资料,其珍贵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1]《和龙党史资料》第一辑,吉林省内部资料1991年版,第171页。

[2]《吉林省志卷十三/群众团体/妇联》,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8页。

[3]《吉林省志卷十三/群众团体/妇联》,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

[4]中共和龙县委党史研究室编:《和龙党史资料》第一辑,吉林省内部资料1991年版,第170-172页。

[5]《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十七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5页。

[6]《铁骨忠魂忆征程》,黑龙江省内部资料2011年版,第30页。

[7]《铁骨忠魂忆征程》,黑龙江省内部资料2011年版,第30页。

[8]林京生著:《戴鸿宾传》,当代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59页。

[9]《吉林省志卷十三/群众团体/妇联》,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页。

[10]吕英俊口述,韩兑岳整理,紫荆译:《严峻的考验》,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11]徐学新主编:《东满抗日斗争烽火》,吉林省内部资料2000年版,第295页

[12]中共汪清县委党史研究室编:《汪清党史资料》第一辑,吉林省内部资料1991年版,第86-87页。

[13]《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十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页。

[14]《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十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21页。

[15]刘文新编著:《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6页。

[16]王振英、杨湘岚主编:《一代巾帼》,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页。

[17]《周保中抗日游击日记》,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版,第406页。

[18]《吉林省志卷十三/群众团体/妇联》,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

[19]《延边历史事件党史人物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吉林省内部资料1988年版,第132页。

[20]《吉林省志卷十三/群众团体/妇联》,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页。

[21]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东满抗日斗争烽火》,吉林省内部资料2000年版,第183页。

[22]孔令波、王承礼主编:《东北抗日联军》(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51页。

[23]《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四十辑《抗日联军在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160页。

[24]张正隆著:《雪冷血热》(上),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304页。

[25]刘颖著:《东北抗联女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29页。

[26]张正隆著:《雪冷血热》(上),长江文艺出版社,第248页。

[27]钟占富主编:《饶河抗日风云》,黑龙江省内部资料1999年版,第16页。

[28]《东北抗日烈士传》第二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68页。

[29]《东北抗日烈士传》第二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7-82页。

[30]刘颖著:《东北抗联女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17-324页。

[31]吉林省妇女联合会编:《长白山女英烈》,吉林省内部资料1983年版,第84页。

[32]吉林省妇女联合会编:《长白山女英烈》,吉林省内部资料1983年版,第90-95页。

[33]吉林省妇女联合会编:《长白山女英烈》,吉林省内部资料1983年版,第80-84页。

[34]《黑龙江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12页。

[35]《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四十辑《抗日联军在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1-262页。

[36]《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41,第143-14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