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巾帼长城:东北女性抗战实录》中的文艺社团女性

《巾帼长城:东北女性抗战实录》中的文艺社团女性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星星剧团属于党领导的半公开性质的抗日文艺社团,它以中共地下党员和左翼文艺文化人为基础,适当吸收一些爱国的进步知识青年,萧红和白朗都参加了星星剧团的活动。在排练中,萧红、白朗这两位女性特别认真。由于日伪当局对文艺宣传的严密控制,他们花费了巨大心血排练的这几个话剧都未能公开上演。金剑啸征得社长同意后,组织起了白光剧团。参加口琴社的女成员有陈

《巾帼长城:东北女性抗战实录》中的文艺社团女性

星星剧团。1933年7月,星星剧团由金剑啸和罗烽在哈尔滨发起组织创办,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即通过演出进步剧目,在人民群众中点燃反满抗日的火焰。星星剧团属于党领导的半公开性质的抗日文艺社团,它以中共地下党员和左翼文艺文化人为基础,适当吸收一些爱国的进步知识青年,萧红白朗都参加了星星剧团的活动。主要团员有黑人(舒群)、三郎(萧军)、悄吟(萧红)、刘莉(白朗)、白涛、徐志、刘毓竹。金剑啸任导演,罗烽负责剧团的组织工作。其中三郎为剧团写了一首团歌《星星剧团之歌》金剑啸谱了曲:

我们的身躯渺小,

我们的光芒微弱,

我们的故乡是暗远的天空,

我们的任务是接待黎明,

黎明!黎明!黎明到了,我们去了

自有那伟大的红日,会将为你们拂照,

拂照!拂照!只要使你们幸福了啊,

我们用不着什么悲悼!

我们永远为你们的幸福笑着,笑着,笑着!

对于星星剧团的性质和使命,罗烽说得非常清楚:“星星剧团是在黑暗的时刻,蓦然于哈尔滨丑恶与物质垃圾堆中出现的。它是放着轻轻的脚步,鸦雀无声地走到人间而复向民间去,它的使命就是凭着那些微弱的光辉,整个贯注于人们的心目中,正如天上的点点星星也要呈现和照耀于地球上每个人的脸。这在枯寂若死的哈尔滨,真是一个先锋的团体结合。”[9]

在星星剧团存在的短暂时间里,这些爱国的文艺青年以高度的责任感,不计个人名利成败,克服各种困难,坚持排练。他们排练了3个进步短剧,一个是美国进步作家克莱的《居住二楼的人》(又名《小偷》),萧军扮演小偷杰姆,白朗扮演律师太太,刘毓竹扮演律师。一个是白薇写的独幕剧《娘姨》(又名《女佣人》),舒群扮演家庭主妇的丈夫,萧红扮演生病的老妪。还有一个是白涛写的《一代不如一代》(又名《工程师之子》),由徐志扮演主角。他们开始在牵牛坊排练,后来到民众教育馆排练。大家演出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像黑暗里的星星那样,以自己“微弱的光辉”给沉闷“枯寂要死的哈尔滨”带来一点生气,并“为全哈尔滨的戏剧界开辟一条荒棘的素无人迹的前路”,使正在日伪黑暗统治下的哈尔滨人民得到一些“益处和美感”[10]。

在排练中,萧红、白朗这两位女性特别认真。《小偷》这部剧,讽刺、揭露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不公正的律师的罪恶行径,抨击了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白朗在剧中扮演女主角律师太太,萧红当导演。她们的表演非常精彩,尤其是白朗,表演得诚恳朴实,真切感人,大家都说:“白朗不仅是有名的作家,还是出色的演员呢。”

在他们辛苦排练了两个多月后,准备上演时,民众教育馆馆长为了逢迎日伪当局,却要他们在9月15日这一天演出,因为这一天是日本承认“满洲国”的所谓纪念日,以此表示庆祝。面对这种耻辱的条件,他们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为此,民众教育馆也就不再借给他们画室和舞台,也不再给他们印刷剧本的纸张和开水喝。他们与别的影剧院接洽也未成功,不久,剧团就解散了。由于日伪当局对文艺宣传的严密控制,他们花费了巨大心血排练的这几个话剧都未能公开上演。(www.xing528.com)

白光剧团。1935年12月中旬,在齐齐哈尔举办了一场男女同台演出的话剧,这在齐齐哈尔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地处偏远的城市乡村,信息闭塞,封建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一般家庭的女孩子不要说上台演出,就连走出家门读书的机会都很少。这一次,这些勇敢的女青年,冲破传统的束缚,打破旧的礼教和封建思想禁锢,不畏流言蜚语,毅然和男性一起登上舞台,书写了女性解放的新篇章。这是当时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结果。

1935年11月,在金剑啸的领导下,利用纪念《黑龙江民报》发刊两千号,准备举行庆祝活动的机会,组织一个业余剧团演戏,扩大影响,把更多的男女青年吸引到爱国抗日斗争中来。金剑啸征得社长同意后,组织起了白光剧团。他积极奔波于学生、教员、工人当中,团结爱国的进步青年,女作家田琳回忆金剑啸冒着风雪到她家动员她参加“白光剧团”。田琳当时在齐齐哈尔读书,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她“虽然还年轻,但心灵已笼罩着一层愁云……”金剑啸鼓励她“伤心是无聊,要的是力量!……种子埋在地下,就会长苗”。金剑啸为把种子埋在地下,以不懈地努力,发动组织男女青年共30多人参加白光剧团,当时男女同台演戏还是头一遭。他多次到龙江女子打字学校去说服动员,以满腔的爱国热情教育感染着女青年,她们冲破家庭、社会的阻力,冒着危险,勇敢地,欣然地登台呐喊,演出革命戏剧,开创了在齐齐哈尔男女同台演出的先河。他们排练金剑啸编写的独幕剧《母与子》《黄昏》等剧目。这些人有学校的教员、报社记者、龙江打字学校的女学生、报社的印刷工人,他们白天都要工作、学习,只能利用晚间排练,但由于排练的是进步戏剧,表达了大家的心声,所以排练热情很高。

12月中旬,举行了“庆祝”演出,能容纳1000多人的博济工厂礼堂(现嫩江宾馆院内)被挤得水泄不通,连过道都站满了人。大幕拉开了,只见一位老妈妈躺在床上呻吟,一位少妇在床边低泣。忽然,门开了,是儿子回来了,他衣衫褴褛,和母亲还没说上两句话,门外就响起了一阵急促的砸门声,少妇机警地提醒丈夫:“警察!快!快从窗子跳出去!”这个男子迅速跳窗而逃,警察破门而入,随即又冲出去,接着外面响起了枪声,母亲凄惨地喊着“儿啊”……这是《母与子》演出时的情景。此外,白光剧团还演出了美国进步作家高尔特抨击资本家罪恶的话剧《钱》、日本作家秋雨田雀描写青年追求真理的话剧《喜门冬》。虽然这些演员不是专业水平,但他们的努力认真,特别是女性勇敢的加入,与男子同台演出,起到了巨大的震撼效果,演出获得极大成功。《黑龙江民报》副刊以全版报道了这次演出,并发表刊登了剧本。后来日伪当局害怕影响扩大,禁止演出,并解散了剧团。

哈尔滨口琴社。1935年4月1日正式成立,参加者主要是一群热爱音乐的男女青年。当时在德国孔氏洋行担任口琴教员的共青团员袁亚成和妻子陈涓,在中共地下党员姜椿芳的积极帮助下创办了哈尔滨口琴社,实际上口琴社是金剑啸和姜椿芳领导和创建的党的外围组织,其目的就是宣传抗日救国和教育青年起来反抗日伪统治。口琴社很快发展到100余人,经常参加活动的有50多人,学员主要是20岁左右的男女青年。参加口琴社的女成员有陈涓、侯竹友、金贞淑、崔昌林、聂宜慈、沈玉贤等。在哈尔滨这座著名的音乐之城,口琴社成为这一群有知识、有爱国情怀的文化青年进行音乐活动的场所。在那暗无天日的环境里,青年人没有祖国的悲痛,精神异常苦闷,无限向往自由和光明。他们到了口琴社,就仿佛到了另一个天地,言谈是自由的,思想是奔放的,活跃着年轻人的生命力。他们刻苦练习,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

哈尔滨口琴社成立后,分为初级班、高级班,每学期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半年以后,由优秀学员组成口琴队。成员由侯小古、王家文、任震英、侯竹友、张启悌、陈涓、杨金玉、盛捷、孔繁绢、沈玉贤等人组成。

为准备正式演出,他们每天晚上都进行认真的排练,曲目有《思乡曲》《双鹰进行曲》《美国巡逻兵》《梦幻曲》《伏尔加船夫曲》《茶花女》《卡门》《浮士德》《战场月》《平湖秋月》等中外名曲及进步曲目。

1935年10月,哈尔滨中央放送局请哈尔滨口琴社来电台现场演播口琴曲,实现了口琴合奏《沈阳月》的直播。《沈阳月》是一首古曲,原名为《战场月》,是一部思想性、战斗性很强的大型口琴协奏曲,曲名由于太锋芒毕露,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注意,在演出时改名为《沈阳月》。这首协奏曲,一开始是“由口琴社几个队员缓慢而低沉的声音,这声音的音调逐步提高,接着更多的队员逐渐跟上来,一起合奏。人们从收音机里听着,真像一轮明月从东方冉冉升起,给人一种和平、安宁的感觉。突然,乐曲声调发生了变化,有如暴风雨袭来,阴惨恐怖,人们仿佛看到了日军屠杀中国人民的残暴;继而又如冷泉在幽谷中呜咽,时而又如闷雷在空中滚动,时而又如壮士面对易水而悲歌……”这首口琴协奏曲,悲怆激越,让人联想到九一八之夜,日军偷袭北大营,占领沈阳城,对中国人民烧杀劫掠的罪恶,让人们沉思沦亡的痛楚,激起对日寇的仇恨,对家国的热爱,在潜移默化中唤醒人们的民族意识。由于统治者不了解这些背景,才得以让这样悲壮的乐曲,这种民族声音在敌人的统治下在敌人的电台广播,随着电波传遍哈尔滨,传向东北大地,强烈震撼着听众的心灵。

1935年末,哈尔滨口琴社在道里中国七道街巴拉斯影院(现兆麟影院)举行第一次口琴音乐大会。12月29、30、31日连演三天。演出前,他们画了一张很大的海报悬挂在电影院门口,上面写着“口琴音乐大会,哈尔滨口琴社主办,袁亚成先生指挥”。

当舞台上华丽的帷幕缓缓拉开时,只见口琴社的队员们整齐地排列在两边,男队员身穿黑色西服,打着白色领结,女队员穿着长到脚面的白绸连衣裙。乐队分第一口琴、第二口琴、中音口琴、低音口琴,后排为打击乐,有独奏、二重奏、四重奏、合奏等多形式的口琴表演。在袁亚成的指挥下,男女队员们发挥了熟练高超的演奏技巧,把乐曲的深刻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演奏了《沈阳月》《乘风破浪》《卡门》等乐曲。每一曲完毕,观众都会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人们被这些青年演员精彩的演奏技巧与乐曲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所征服,演出获得了成功,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口琴社在社会上的影响日渐扩大。

由于口琴社演奏的节目具有强烈的反满抗日思想,引起了日伪特务机关的注意。他们察觉到这一定是受到了共产党的影响,就在口琴音乐会筹备期间,不断传出特务要抓人的消息。

1936年6月13日,日伪军警进行大搜捕,哈尔滨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金剑啸,姜椿芳等突然被捕,形势紧张。王湘、侯小古等仍不畏白色恐怖,积极筹办第二次口琴音乐会。1936年8月,音乐会在巴拉斯电影院再次举行,演奏了聂耳的《大路歌》《开路先锋》,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快乐的铜匠》《春之微笑》《茶花女》《跳舞室之响》《天堂如地狱》,还有中国民乐《汉宫秋月》等。这次音乐会影响很大,但也激怒了日伪当局。

1937年4月15日,日伪对地下党组织进行有计划的大破坏,对爱国群众进行大检举、大搜捕,制造四一五事件。口琴社在哈尔滨的所有队员都被逮捕,年龄最小的才十一二岁,包括侯小古、王家文等,金贞淑、沈玉贤、崔昌林、聂宜慈、于佩贞等女队员也都被捕,后因证据不足释放一些人,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严刑拷打,释放后还被定为“要事察人”,时刻受到监视。敌人对此时担任口琴社队长的侯小古却不放过,对他施加酷刑,硬要他们承认是共产党,但他们坚贞不屈。后来,特务们为了向上级请功,假造口供,说侯小古是第三国际共产党员,送交伪第四军管区军法会审,判处死刑。9月23日,侯小古被枪杀于太平桥圈河,时年24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