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上海各界妇女通电全国妇女界,一致要求组织抗日义勇军。与会者表示:誓与倭奴不共戴天、女同胞武装起来、终身不用日货等。当即有邵湘舲、唐拜虞、何进之三位女士发起组织女界义勇军,报名地点设在紫金小学,报名者踊跃。
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学生姚瑞芳,当时还只是一个16岁的女孩,作为体育专业的学生,长年坚持不懈的锻炼使她拥有健壮的体魄,这是她适应日后艰苦生活的基础。姚瑞芳的少年时代很不幸,很早就失去了母亲,也没有兄弟姐妹,孤独的家境养成了她果敢无畏、不怕牺牲的性格。九一八事变深深地刺激了她,在她看来,负责军事的人不抵抗,丢尽了国家的脸。大敌当前,国难深重,女子也有责任,于是她毅然离开学校,坚决报名要到东北抗日前线杀敌。
1931年11月间,马占山在黑龙江发起嫩江桥抗战,上海义勇军组织援马团北上,姚瑞芳也加入该团,不料走到北平后,团部突然解散。可姚瑞芳并没有放弃,几经辗转,终于来到东北参加了第4路义勇军耿继周部队,在锦州一带活动。这是姚瑞芳初到东北,也是她初次在疆场上与敌人兵戎相见,义勇军将士们的奋勇作战,鼓舞了她抗战杀敌的决心和勇气。她毅然剪短头发,穿上军装,训练时跟男兵一样英勇刻苦,作战时无比英勇。
不久锦州失陷,一·二八事变爆发,淞沪战起,姚瑞芳南下上海加入了19路军翁照垣部队。这时她除了操练之外,还担任宣传的职务。她富于鼓动性的口才,曾燃起人们心中强烈的抗日怒火。
不久,淞沪停战协定签订,上海战事结束,姚瑞芳希望再次到东北继续参加抗战。当时,为了联络义勇军,辽吉黑热民众抗日后援会会长朱庆澜,向部属征求能做联络工作的人,姚瑞芳自告奋勇,要求担任这一重大使命。这时她已相当熟悉东北的人情和地理,能说一口流利的东北话。她脱下戎装,留起辫子,戴上耳钏,穿起红鞋绿裤,打扮得像个东北乡下姑娘,冒险带了4000块钱只身出关。凭着她的聪明和机警,躲过了敌人的严密搜查,来到抗战前沿,调查联络各地义勇军和组织民众的工作。她的足迹踏遍白山黑水,访谒过唐聚五、王德林、李海青、冯占海、李杜等许多义勇军将领,成了名副其实的“东北通”。[13]
姚瑞芳,这个生长在温暖江南的女子,在天寒地冻的塞外,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战斗。(www.xing528.com)
在几年的军事活动中,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战地成了她的课堂和操场,她学会很多战斗本领,能双手打枪,能在马上作战,能和普通士兵一样长途跋涉,忍饥耐寒,受惊遭难,这一切她都习以为常。
因为久处东北,东北被她看作了第二故乡,她爱祖国,因此更爱东北。东北流亡的民众使她万分同情,东北民众抗战的壮烈行动,又使她竭诚地敬佩。
长城抗战开始后,她再次参加对日作战。1933年5月26日,冯玉祥在察哈尔成立抗日同盟军,姚瑞芳在他的指挥下又活跃了一段时间。可不久国民党政府又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对日妥协,破坏抗战。每次停战协定的签订,都令她痛心疾首。
姚瑞芳在东北军队里战斗生活了6年,英名传遍东北各地,直到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才回到上海投入新的战斗。
姚瑞芳的英雄事迹还被创作成文艺作品。1933年春,长城抗战失利,华北危急。燕京大学中国教职员抗日会决定出版北平、天津、河北地区流行的大鼓唱本进行抗日宣传。宣传干事顾颉刚等共同审阅来稿,于同年6月出版了一批大鼓唱本,其中就有《义勇军女将姚瑞芳》。[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