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规定】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5.3.1 高层建筑结构分析计算时宜对结构进行力学上的简化处理,使其既能反映结构的受力性能,又适应于所选用的计算分析软件的力学模型。
【解析】
求某个方向框架和剪力墙的协同工作内力与位移时,要将该方向各榀框架合并成总框架,将该方向各片剪力墙合并成总剪力墙,将该方向各连梁合并成总连梁。连梁与框架和剪力墙的连接方式,取决于连系构件的刚度,通常有以下两种类型。
(1)通过楼板连接
图6-1a所示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和剪力墙是通过楼板的作用连接在一起的。假定楼板在平面内的刚度为无穷大,则同一楼层内各点的水平位移相同。此外,楼板在平面外的刚度很弱,计算时假定其平面外的刚度为零。因此,它对各平面抗侧力结构不产生约束弯矩。对于图6-1a所示的受力情况,其计算简图如图6-1b所示的铰接体系。图中,总剪力墙包含2片剪力墙,总框架包含5榀框架,链杆代表刚性楼盖,不考虑其轴向变形。
(2)通过楼板和连梁连接
图6-2a所示结构在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有2片双肢剪力墙和5榀框架,计算简图如图6-2b所示。双肢墙的连梁对墙肢会产生约束弯矩。画计算简图时为了简单起见,常将图6-2b画为图6-2c的形式,将连梁与楼盖链杆的作用综合为总连杆。图6-2c中剪力墙与总连杆间用刚接,表示剪力墙平面内的连梁对墙有转动约束,即能起连梁的作用;框架与总连杆间用铰接,表示楼盖链杆的作用。被连接的总剪力墙包含4片墙,总框架包含7榀框架;总连杆中包含2根连梁,每梁有两端与墙相连,即2根连梁的4个刚结端对墙肢有约束弯矩作用。这种连接方式或计算图,称为框架-剪力墙刚接体系。(www.xing528.com)
对图6-2a所示结构,当计算纵方向地震作用时,计算图仍可画为图6-2c的统一形式。确定总剪力墙、总框架和总连杆时要注意:中间两片抗侧力结构中,有剪力墙又有柱;一端与墙相连、另一端与柱(即框架)相连的梁也称为连梁,该梁对墙和柱都会产生转动约束作用;但该梁对柱的约束作用已反映在柱的D值中,该梁对墙的约束作用仍以刚接的形式反映,所以仍表示为图6-2c中一端刚接、一端铰接的形式。故图6-2a结构纵向地震作用的计算图仍为图6-2c,总剪力墙包含4片墙,总框架包含2片框架和6根柱子(也起框架作用),总连杆中包含8根一端刚接、一端铰接的连梁,即8个刚接端对墙肢有约束弯矩作用。
图6-1 框架-剪力墙铰接体系
a)受力情况 b)计算简图
图6-2 框架-剪力墙刚接体系
a)结构平面图 b)双肢墙与框架 c)计算图
最后,要指出:计算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时,纵、横两个方向均需考虑。计算横向地震作用时,考虑沿横向布置的抗震墙和横向框架;计算纵向地震作用时,考虑沿纵向布置的抗震墙和纵向框架。取墙截面时,另一方向的墙可作为翼缘,取一部分有效宽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