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且其值处于表2-13所列场地类别的分界线附近时,应允许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特征周期。表2-13 各类建筑场地的覆盖层厚度 注:表中υS系岩石的剪切波速。在尽量保持抗震规范延续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覆盖层厚度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以平均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作为评定指标的双参数分类方法。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上述场地分类方法得到了我国工程界的普遍认同。
【规范规定】
4.1.6 建筑的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按表2-13划分为四类,其中Ⅰ类分为Ⅰ0、Ⅰ1两个亚类。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且其值处于表2-13所列场地类别的分界线附近时,应允许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特征周期。
表2-13 各类建筑场地的覆盖层厚度 (单位:m)
注:表中υS系岩石的剪切波速。(www.xing528.com)
【解析】
在尽量保持抗震规范延续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覆盖层厚度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以平均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作为评定指标的双参数分类方法。为了在保障安全的条件下尽可能减少设防投资,在保持技术上合理的前提下适当扩大了Ⅱ类场地的范围。另外,由于我国规范中Ⅰ、Ⅱ类场地的Tg值与国外抗震规范相比是偏小的,因此有意识地将Ⅰ类场地的范围划得比较小。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上述场地分类方法得到了我国工程界的普遍认同。但在使用过程中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意见,主要的意见是此分类方案呈阶梯状跳跃变化,在边界线上不大容易掌握,特别是在覆盖层厚度为80m、平均剪切波速为140m/s的特定情况下,覆盖层厚度或平均剪切波速稍有变化,则场地类别有可能从Ⅳ类突变到Ⅱ类场地,地震作用的取值差异甚大,这主要是有意识扩大Ⅱ类场地造成的。为了解决场地类别的突变问题,可以通过对相应的特征周期进行插入计算来解决。
关于场地覆盖层厚度的定义,补充了当地下某一下卧土层的剪切波速大于或等于400m/s且不小于相邻的上层土的剪切波速的2.5倍时,覆盖层厚度可按地面至该下卧层顶面的距离取值的规定。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规定只适用于当下卧层硬土层顶面的埋深大于5m时的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