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都不发达的时代,航海者很多都在近海航行和捕捞。风力、风帆和洋流是帆船的主要动力,因此渔民的帆船形制不大,无法携带足以维持较长时间的淡水和食物,多数是沿海岸线航行捕捞,在沿岸众多天然海港海湾间歇性停靠,以躲避风浪或者补充航行中的必需物资。当船舶离开港口驶入浩瀚的大海,分辨方向、风向、洋流、海水颜色,确定船舶所在的位置和航行方向,是安全航行的重要因素,这要求航海者熟知所经过海域的岛屿、海岸的自然地貌、港湾深浅和海底土质及水色,往返各地的罗经方向、路程远近(更数)、礁石隐显、打水深浅(若干托)、能否停泊(抛船)以及停泊处的海底情况等。总体上,为了正确导航和安全航行,舟人必须牢记海上及大陆边缘海区的地貌形态,这是一系列复杂且细致的经验性知识和技能,掌握不了,就无法在大海中航行。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帆船时代近海航行的地文导航技术,是重要的古代航海技术之一,也是航海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渔民和船工们在千百年的航海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祖祖辈辈口口相传。为了将导航技术传示给子孙后人,有些舵师会把这些情况详细记录下来,流传至今,使得历代航海者总结出来的经验知识得以记录和保存,也使得后人得以了解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郑有勤、郑有奕《更路簿》和庄云青《更路簿》就是这类技术的文字记录,其中丰富、翔实的水文、地貌、海上安全等信息,是近代我国航海技术水平的真实反映。特别是其中有关自然地理的记录,如沿海重要港湾琼州海峡西口、安铺港、钦州等地的流水,以及港湾和航道的地形地貌、水深水浅、暗滩暗礁、望山岬角、避风条件、沿岸村庄地名等,可以为我国近现代沿海地形地貌变化与海岸带人文发展、变迁提供有价值的史料依据和参考。(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