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云青,男,1963年生,居住在海南省儋州市海头镇港口社区居委会,以前是当地渔业社的渔民。庄云青12岁起就跟随父亲做海,后来自己当船长。海头镇所辖的土地面积大约126平方千米,下辖14个村(居)委会,共46个自然村,全镇人口将近5万,海岸线长18千米。镇政府所在的小岛东边建有一条水泥虹桥通往港口社区。据庄云青回忆,港口社区居委会所在地原来是一个古老的渔村,至少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也有人说这个村已经有300年以上的历史。如今居民有1万多人,多从事渔业。
图4-5 庄云青 夏代云摄
庄云青《更路簿》,又名《华南航行沿海手册》(见图4-6),于1975年抄写,用钢笔抄写在一本蓝色塑料软皮封面的笔记本上,竖行,从左至右排列。这表明抄写者已经把现代汉字从左至右的书写格式应用到了誊抄本中,但又保留了古代的竖行格式。这是庄云青按父亲保存的旧抄本誊抄的。庄云青说,当时他从市场上买来笔记本,出工钱请村里的一个高中生抄写的。旧抄本是用毛笔书写的,后被人借走遗失了,旧抄本的形成年代暂不可考。不过该更路簿中有条文提到,永安港是一个大港(见下文第2条)。《北海市志》记载,永安港在明末清初是合浦左路海防要塞,后由于港内水浅,其地位逐渐由沙田港取代。基于此可以推测,庄云青《更路簿》的旧抄本部分更路条文的形成年代应该在永安港淤塞变浅之前,大致约为明末清初。
图4-6 庄云青《更路簿》扉页 夏代云摄
该簿中的《安铺港口流水定早一日志录》[9](见图4)出现了广西北部湾的4个地名。下述条文的编号接上文顺序,为笔者为本文行文方便所编。
图4-7 庄云青《更路簿》内页 夏代云摄
1.钦洲廉洲竹山看上安铺港流同让。
解释:“钦洲”,指钦州。钦州湾是北部湾的一部分,位于钦州市以南,东以犀牛脚半岛南面的大面墩(玳瑁洲),西以企沙半岛的天堂角间的连线为其南界,水域面积约400平方千米。湾内岛屿棋布,港汊众多。
“廉洲”,指廉州。廉州湾在北部湾北缘,北海市区北部,包括北海半岛冠头岭至南流江口连线与陆岸所围绕的半圆形水域,海岸线长约128千米,湾口向西南,宽约17.7千米,面积215平方千米,是南流江、大风江口的组成部分,也是广西五大海湾之一。
“竹山”,位于防城港北仑河出海口,是东兴至那坡沿边公路的始发地。竹山港与越南万柱半岛海滨旅游区相距约1.85千米,往西经北仑河航道6千米便可到达东兴口岸。
“安铺港”位于北部湾顶的西北端,地处广东省遂溪县与廉江县(今廉江市)西部交界处,隶属广东省廉江县安铺镇。“安铺”旧称“暗铺”,是因为圩镇的街道和水道狭窄阴暗,后来谐音成“安铺”。安浦港的东边靠近安铺镇,因此得名。安铺港位于九洲江下游出海处,是海河衔接运输的港口,船出港即进入北部湾,可往返于北海、海南、钦州、防城、东兴、广州及东南亚等。九洲江发源于广西玉林市陆川县,流经陆川县、博白县文地镇和广东省廉江市,注入北部湾。
“同让”,应为“同上”的误写。
此条流水意为:钦州湾、廉州湾、竹山港的潮汐情况同安铺港的潮汐是一样的。
下述第2~11条更路条文选自庄云青《更路簿》中的《江门下北山水程志录》[10](见图4-8)。编号接上文顺序,为笔者为本文行文方便所编。
图4-8 庄云青《更路簿》内页 夏代云摄
2.(草潭)至(黎头山)内便是(安铺)。外有条担干沙。对主北,北便是(永安)。港是大港,水满正攊水深二壬零。其攊太曲。港口对山,皆是(九龙山)。此外九条沙,沙面水干五六尺深也[11]。
解释:“草潭”,指草潭港,隶属于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东接杨柑镇,南接港门镇,西、北临北部湾;距湛江市区88千米,距遂溪县城69千米。草潭渔港是雷州半岛北部湾畔有名的渔港,海运可至海南、广西北海、越南等地。
“黎头山”,指犁头沙,位于广东省廉江市营仔镇最南端。九洲江流入北部湾时形成了一片滩涂,200多年前,当地人逐渐以堤坝形式将滩涂一大块一大块地围拢起来,形成一个个堤围,称之为江洲围。犁头沙,是其中一片被围起来的形状似犁头模样的沙头,涨潮时沙头被海水淹没,退潮时沙头露出来。
“安铺”,指安铺港。
“北便”,是“北边”的谐音字写法,是渔民的误写。
“担干沙”,也作“担杆沙”,位于古时高州府的石城县。
“永安港”,位于今广西北海铁山港东侧,沙田港的北面,隶属于合浦县山口镇。《北海市志》记载,该港三面陆地环抱,西面通铁山港,可避西南风浪,是一个天然避港,自汉代起便成为船舶寄碇之所。郁林、博白商贾往越南,大都由此启航。该港左傍英罗港,右依铁山港,扼高、雷、廉、琼航道要冲,明末清初,成为合浦左路海防要塞。后由于港内水浅,其地位逐渐由沙田港取代。永安港所在的永安村是明代永安千户所驻地,是北部湾地区仅存的明代抗倭海防军事城池,入清以后仍是北部湾地区重要的军事重镇。永安村至今仍保留着多处古迹、古庙和古建筑。
“正攊”[12],简体字为“正坜”,是渔民对“航道中间”的称呼。
“九龙山”,位于广东雷州市调风镇东南方约6千米,南依收获农场,西北接调风圩,含将军山、丞相峰、黄牛岗、罗汉岭、潮落港,东至井仔埚潭岭,西至关刀岭。因有九条山脉在那里汇聚,宛如九条巨龙相约戏水,故得名“九龙山”。
此条更路意为:从草潭港到犁头沙,犁头沙的内侧是安铺港。港外有条担干沙,朝北,北方就是永安港。永安港是一个大港,涨潮时,航道中央水深2壬。航道中央非常曲折。港口正对九龙山。这个地方的外海有九条暗沙,退潮时,沙面水深五六尺。
3.(永安港)至下对西便是(石头洁港)。港口外有暗,是泥地,角上便湾可寄椗,打水三壬,是坭地也。[13]
解释:“石头洁港”中的“洁”为“埠”的误写,应为“石头埠港”。石头埠港是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三大渔港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被列为军港,20世纪80年代属国家战略储备港,90年代被辟为对越边境贸易港。石头埠港属兴港镇,位于铁山港西岸,北邻公馆港,西接闸口港。该港水深、浪平、水域宽广,可泊万吨级轮船。民国年间,满载赤江陶器,白泥和玉林、博白、灵山的桐油、木材、药材的船舶从该港启航运抵廉江安铺、湛江、海口等地,以及越南等国,又从当地运回煤油、洋纱、火柴等物资;同时,开往安铺的人货混载的渡船每天近20艘。
“”是一个俗字,指礁。多指一排一排连绵而列的礁石,笔者在临高县、儋州市、广西北部湾等地沿海实地调查时偶尔看到这种礁石。
“暗”指暗礁。《北海市志》记载,石头埠港的底质表层为砂泥质,与本条更路记载一致。
“坭”,通“泥”。
“椗”,通“定”和“碇”,古代的船上有一种叫“碇石”(“碇子”或“椗子”)的东西,是船锚的前身。拴这种碇子的绳子,叫“碇绳”或“碇丝”。定子有不同的材质,石字旁的“碇”,一般指石头制成的“碇子”;木子旁的“椗”,一般指木头制成的“椗子”。“寄碇”意为船舶下锚停泊。
此条更路意为:永安港的下方,西边是石头埠港。石头埠港的外面有暗礁,海底是泥地。石头埠港角上边的海湾可停船,水深3壬,海底是泥地。
4.(永安港)放(邪阳)架丑未针,邪阳大(永安)相对,(永安)对击有九龙沙,至(白虎头)沙,白虎头对(邪阳)涠洲架癸丁。易过(白虎头)沙,有条新沙,名呌碟沙,外打水六壬,不防过船[14]。
解释:“邪阳”,指斜阳岛。
“白虎头沙”,位于广西北海市区东南面10千米,因与白虎头村相连得名。整个沙滩为南北走向,略呈三角形,长5.5千米,宽6.5千米,面积约30平方千米,从整个地势上来看,靠海的白色沙滩区域像一头张开嘴的大白虎。白虎头沙滩由高品位石英砂堆积而成,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洁白、细腻的沙滩泛出银光,后更名为“北海银滩”,现为国家级的旅游胜地,直到现在还有不少老一辈的人习惯把银滩叫作白虎头沙滩。
“架”,在罗盘上取某个方向的意思。帆船时代的渔民使用罗盘来确定航行方向,针盘的天池底部的中央嵌一极细的针架,将呈箭形的细小磁针搁在针架上。
“大”应该是“与”的误写。
“丑未”,是以对针形式记载的单针,相当于30°↔210°。斜阳岛位于永安港的南方稍偏西,故取未单针210°方向。
“癸丁”,是以对针形式记载的单针,相当于15°↔195°。斜阳岛位于白虎头的南方稍偏东,故取丁单针195°方向。
“易过”,意思不详,推测可能是“一过”的谐音。
“新沙”,指成滩不久的暗沙。
图4-9 庄云青《更路簿》内页 夏代云摄
“碟沙”,地名不详。笔者曾就此询问过合浦县党江镇的黄兴船长,他说当地老一辈渔民把白虎头外面那条暗沙称为“珠头沙”。珠头沙位于白虎头的南方稍偏东一点点的海中,以前小船可以从暗沙上方通过,如今大船吃水较深,即便涨潮时也无法从暗沙上方通过。由此推测“碟沙”可能是珠头沙。
此条更路意为:驾驶帆船从永安港去斜阳岛,架丑未针(取未单针210°方向)。斜阳岛与永安港相对。从永安港对开出去,有九龙沙。开到白虎头沙(今北海银滩),从白虎头沙开船去斜阳岛和涠洲岛,架癸丁针(取丁单针195°方向)。一过白虎头沙有一条新的暗沙,名叫碟沙,在暗沙外侧打水,水深六壬,船可以通过。
5.(白虎头)对北便是(军头岭),岭下是南湾。
解释:“南湾”,即“南澫”,指冠头岭南麓之下的海湾。南澫和北海港之间隔着冠头岭,南澫在冠头岭的南边,北海港在冠头岭的北边。南北两湾均为当时采珠官船与私采民船的作业区,港湾是“船泊”点,《廉州府志》记载此地“南北(湾)皆澳,海船舣焉”。南澫港的东、西、北三面环海,西北面有冠头岭作天然屏障,区位优势明显。20世纪70—80年代国家投资在此建大型渔业基地,现名为“南澫中心渔港”,是国家级中心渔港。
此条更路意为:白虎头沙的北边是冠头岭,冠头岭下是南澫。
6.由(军头岭)北便驶入有条淡水沙,打水面四尺零,对入有一个角名叫地角,有缯门一带到地角,望见水鼓,由水鼓边入(北海)港是也。
解释:“军头岭”,指“冠头岭”。
“北便”是“北边”的误写。
“淡水沙”,指外沙岛。外沙岛位于广西北海市区偏西,在外沙内港(港湾)北面,因横列于北海市区外侧,故名。原为顺海岸形成的离岸沙坝,这里从封建时代直至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是以“舟楫为家,捕鱼为业”的水上人家疍家的聚居地。北海港以外沙为间隔,将港口分为外港和内港。内港,古代称为“冠头岭内”,近代称为“外沙内港”。《北海县志》记载,外沙内港在清朝道光年间已缩成一个狭长带形的水域,长约3千米。外港,古代称为“水湾”,近代称为“锚地”。
“地角”,北海市区的一角,原名地角渔村,现已经改为地角街道。地形呈三角形,凸出于海面,其地理位置及形状像是地面向大海深处延伸的一个角,北海的先民就形象地将它命名为“地角”。
“缯”通“罾”,指的是网具敷设水中,待鱼类游到网的上方,及时提升网具,再用抄网捞取渔获物的一种捕鱼方式。绞缯是北海历史悠久的作业方式之一。《北海市志》记载,清乾隆二年地角有“网门”作业。在地角西北一海里水流急处打上木桩(间距8~9米,7根为一排),将上网耳系于木桩上端,下网耳与起网绳联结成活结,套于木桩下部,靠流水将囊袋状网具冲压成形,鱼虾随流而入网内,平潮起网,拉开活结,网具浮于水面,即可取鱼。缯门推测是指固定敷网的地点。
“水鼓”,也称“系泊水鼓”“系船浮筒”,是供船舶在系泊、防风等作业时重要的设施,传统的水鼓由鼓体、系船环、锚链和锚体四个部分组成。
此条更路意为:由冠头岭北面驾船驶入外沙,打水四尺深,往对面驶入,有一个角,名叫地角,从缯门一带到地角,望见水鼓,从水鼓旁边进入即抵达北海港。
7.(急水)放到(丸山)架乾巽针,水满可中间沙,沙面打水八尺,小流,由正攊方可过中间沙。看(尖山塔马兰头)港口西便正沙正攊,又看(三墩)对(丸山口),看(张山湾)出丸山可得涠洲。到(钦洲)港也放己亥针三更半可。
解释:“急水”,指急水山岛,位于广西钦州市犀牛脚镇驻地西偏南,钦州港东南侧,岛呈三角形,长125米,宽45米,海岛面积为0.003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75米。因该岛与陆地的急水岭相对,中间形成一条水流湍急狭窄的水道,故名。
“丸山”,具体位置尚未确定,根据上下文推测,可能是指原位于钦州犀牛脚西侧的“硫黄山”。笔者曾就此请教犀牛脚镇乌雷村主任邝世新,他说,硫黄山原是一座重要的望山[15],但已在八九年前被回填。
“乾巽”为以对针形式记载的单针,相当于135°↔315°。从急水山岛和丸山的相互地理方位看,应取东南方的巽单针135°方向。
“水满”,指涨潮。(www.xing528.com)
“中间沙”,现有一村名为“中间沙”,位于广西钦州市钦南区钦犀一级公路附近,濒临大海。笔者推测,附近海中有暗沙,当地渔民称之为“中间沙”,村名按此暗沙命名。
“尖山塔”,指文笔塔。尖山,又名文笔山,位于钦州城南3千米。此山由尖山和雷庙头两峰组成,东西走向,长约280米,面积约0.033平方千米,海拔43.7米。尖山山峦峭拔,形状如笔,山巅有文笔塔,该塔始建于宋代,是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抗日战争期间,县政府为防止日军从钦州湾海岸登陆,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将尖山文笔塔及营盘古塔等较高的建筑物拆毁,以避免被敌机发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重修,塔圆形略尖,其顶茅草茂密,葱秀挺拔,犹如笔锋。文笔峰三面环水,登山远眺,可南瞰大海,北观钦城,海光山色,城乡风貌,尽收眼底,是钦州市有名的登高游览胜地,也是钦州古八景之一,称“文峰卓笔”。
“麻兰岛”,又称麻蓝头岛、麻兰头岛、麻蓝岛,位于钦州市犀牛脚镇的西北面,鹿耳环江江口处,距犀牛脚镇政府所在地4.3千米,长879米,宽600米。相传古代此地原是一片海滩,不知什么朝代从钦州湾西南游来两条大南蛇。南蛇到了此地,看到了北岸的硫黄山,不敢再前进而盘曲于此,后形成了岛屿,状似麻篮,因得名麻蓝头,谐音讹为今名。岛呈南北走向,弯月形,弯口向东,行政上隶属于杭州市三娘湾旅游管理区,总面积430亩,岛上有一高21.8米、面积8万平方米的小山,登上山顶可饱览大海奇观。山脚下为平地和沙滩,岛上植被保存较好,绿树成荫,自然气息浓郁。
“三墩”,因在附近三个石墩中面积最大而得名。岛呈狭长形,东北—西南走向,西北边低。其又分大三墩和细三墩,其中大三墩位于钦州犀牛脚镇驻地西南,钦州港东侧,长427米,宽13米。海岛面积为0.037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千米。最高点位于海岛中部偏东,高程约30米。
“丸山”,具体位置尚未确定,如前所述,推测为已经被回填的“硫黄山”。
“张山湾”,具体位置尚未确定。
“钦洲港”,指钦州港,在钦州湾西海域中部、龙门岛东南侧。港区水域宽阔,自然淤积较少。一般水深在10米以上,中心航道最深达15米。东、南、北三面群岛围绕,成为天然屏障,一年四季风平浪静,为广西南部沿海天然的优良大港湾。根据规划,钦州港可建1万~30万吨级深水泊位200个以上,可形成5亿吨以上的吞吐能力。
“放”,渔家常用词,放针也是架针或用针的意思,意思是在罗盘上取什么针路指示航行方向。
“己亥”是以对针形式记载的单针,相当于150°↔330°。钦州港在急水山岛的西北方,故取亥单针330°方向。
“三更半”,即3.5更。
此条更路意为:从急水山岛开船去丸山,架乾巽针(取巽单针135°方向),涨潮时船可通过中间沙。在中间沙测量水深,水深8尺。此处有一股小洋流,从航道中间才可以通过中间沙。看到尖山塔和麻兰头岛,在港口的西边正对暗沙和主航道,又看到三墩岛正对着丸山口,看到张山湾,驶出丸山,就可以开船去涠洲岛。去钦州港放己亥针(取西北方的亥单针330°方向),行驶3.5更可到达。
8.(北海)军头岭放乌雷架乙辛辰戌针,水程十八里,约三壬,沙地,不防。对西北是雷公边沙,打水三四壬,坭地也。
解释:“北海军头岭”,指北海市的冠头岭。
“乌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位于今钦州东南部沿海的犀牛脚镇。乌雷岭,又名乌雷山、乌雷门、凤凰岭、兵防大岭,海拔100.8米,有北部湾第一峰之称;《廉州府州志》记载:“在风门岭之南,其岭发脉自那暮山,蜿蜒而来,顿为风门岭,又逶逦南行至海顿起一岭,此岭独遗群山,亘出大海,而近交趾,西望海东府在渺茫间,交船恒至此,闻交人每岁望祭之。”乌雷岭突起海中,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明史》记载,乌雷山为入安南(今越南)之要道,元时前往交趾(亦指今越南)的军队皆由乌雷岭出发。按照明初的规定,钦州的战船也是停泊在乌雷山下。乌雷岭的地理位置重要,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在此设立炮台。故古代的乌雷海港,一直是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直接交流的重要国际港。
“乙辛辰戌”是以对针形式记载的缝针,相当于112.5°↔292.5°。乌雷位于冠头岭的西北方,故取辛戌缝针292.5°方向。
此条更路意为:驾驶帆船从北海冠头岭前往钦州乌雷,架乙辛辰戌缝针,取西北方的辛戌缝针292.5°方向,水程为18里,水深3壬,海底是沙地,行船无妨碍。乌雷的西北方向有一条雷公边沙,打水,水深3~4壬,海底是泥地。
9.入钦洲定请带暗太多。
解释:“钦洲”,指钦州港。
此条更路意为:到钦州港请一定要带此簿,暗礁太多。
图4-10 庄云青《更路簿》内页 夏代云摄
10.(瑞梅洲)入急水,看北便裡(尖山塔),出便树山树木,西便是正攊,入到半顶石尾。看尖过西一丈位,石尾,最过一丈位,过半顶石尾,看(鸡笼山),离急水一丈位可过。石尾,急水沙,以平顶相对,有犹石公,水干出水,水满多水,入到内便,有塘鹅、小塘鹅,有沙数条,入此港须要带水公也。
解释:“瑞梅洲”,具体位置尚未确定。
“急水”,指急水山岛,位于广西钦州市犀牛脚镇驻地西偏南,钦州港东南侧,岛呈三角形。
“鸡笼山”,是广西钦州港最高点,海拔将近两百米,现山顶建有观景台,在鸡笼山上可以俯瞰钦州中石油产业园。
“石尾”,推测是对某种礁石形态的描述。“尾”一般指礁盘的西端,或西南端,或南端。
“急水沙”,位于急水山岛西南方不远处。
“石公”,指大石头、大礁石。
“塘鹅”,今广西钦州钦南区大番坡镇茅坡社区有塘鹅港村,是一个临海的村子,推测在古代此处原为港口,因泥沙淤积,逐渐成为陆地。
“水公”,指前述水托,是用来测量水深的工具。
此条更路意为:驾驶帆船从瑞梅洲去急水岛,往北边看,可看见尖山塔,有山有树,西边就是主航道。开船经过山顶所对应位置的一半,有一个礁石,从礁石的西南方通过。看到尖山塔位于西边大约一丈的位置。再过去,尖山塔在礁石后面约一丈的位置,就看到鸡笼山。离急水岛一丈左右可以通过。石尾和急水沙相对。急水沙有大礁石,退潮时礁石出露海面,涨潮时海水漫过礁石。进入海岸边,有塘鹅和小塘鹅等地,这里有好多条暗沙和沙洲,进入这个港口需要带水托。
11.丸山龙门钦洲暗极多。公山北便有暗,东便有蚊眼。[16]
解释:“龙门”,推测为龙门港,位于钦州湾西海域中部,北接茅尾海。港湾长约6海里,南、北宽分别为3.8和3海里,一般水深约15米。港湾内有大小岛屿150多个,其中以偏西部的龙门岛为最大,扼茅尾海出入口。龙门岛四周,群岛星罗棋布,其间形成72条“泾”(水道),纵横交错,泾深浪静,青山碧水,成为钦州市著名的自然风景区之一。在港湾的东南出口处,有小岛、暗沙和礁石,零星排列于两边,形成狭窄的港湾口,水流湍急,只有涨潮时稍为平缓。港湾内锚地甚多,是个天然的避风良港。龙门港不仅是个富饶的渔港,而且也是个优良军港,港内群岛罗列,水道纵横,形势险要,为我国南疆海防要塞。
“公山”,推测为亚公山,“亚”字脱漏,位于龙门岛东北0.5千米,龙门港内。因清康熙年间,岛上建有大皇庙,塑大皇公神像,故名。岛呈长形,东北—西南走向,长230米,面积0.0138平方千米,海拔17.9米。岛体由石英砂岩和粉砂岩组成,四周为悬崖峭壁,西北面稍缓,接连一片干出沙。北面一棵大榕树旁有一可容10多人的岩洞。东端建有方位塔。东南悬崖旧庙址有上、下两石洞,上洞称通天洞,可通人至山顶;下洞叫纸宝窿,直通入海。该岛因屹立于茅尾海和龙门港大门之中,气势雄伟,有“中流砥柱”之称,为观潮游览胜地,属龙门五景之一。据《钦州市志》记载,岛东、西两面各有一条水深分别为20米和15米的航道。因水流较急,曾发生多宗海事。
此条更路意为:硫黄山、钦州、龙门港暗礁极多。亚公山的北边有暗礁,东边有蚊眼暗礁。
下述第16、17条记载广西北部湾地名和更路的条文选自庄云青《更路簿》中的第十篇《琼州行船放大洋更路记录》[17]。下述条文的编号仍接上文顺序,为笔者为本文行文方便所编。
12.兵马角放北海军头岭架子午针六更见潮洋后见涠洲放北海癸丁可至。
解释:“兵马角”,位于海南儋州市峨蔓镇龙门村海边。该处龙门山上有兵马角灯塔,是海南岛西北航线上的重要助航标志。兵马角北隔北部湾与广西北海市相望,从兵马角驾船前往北海港,在海中途经北海市的斜阳岛和涠洲岛。
“潮洋”,应为“邪洋”的误写,为今斜阳岛。
“涠洲”指涠洲岛。
“北海”指北海港。
“子午”,是以对针形式记载的单针,相当于0°↔180°。冠头岭位于兵马角的北方,故取子单针0°方向。
“癸丁”,是以对针形式记载的单针,相当于15°↔195°。冠头岭位于涠洲岛的北方,故取癸单针15°方向。
此条更路意为:驾船从兵马角去北海冠头岭,架子午针,取子单针0°方向,航行6更看见斜阳岛,然后看见涠洲岛,从涠洲岛开船去北海港,架癸丁针,取癸单针15°方向行驶可到北海港。
13.(浮水洲)放涠洲架艮坤寅申十更可至。
解释:指浮水洲岛,又名海宝岭、白龙尾岛,是北部湾海中的一座三角形大陆性岛屿,海岸线长7.5千米,面积在涨潮时约1.78平方千米,平潮时约2.33平方千米,退潮时约3.05平方千米。东南离中国海南八所港、西北距越南海防港均为70海里,是鲍鱼、海参等海珍的栖息地,浅海以外是富饶的拖网渔场。在1955年之前,岛上居民多是从海南儋州迁来的。岛上有两个村庄,一是浮水洲村,一是公司村。岛上有庙宇一座,奉祀天妃娘娘和伏波将军马援。庙内有铁钟一口,光绪三年(1877年)铸造,海南文昌县(今文昌市)商人符建明、符怀积等主持铸造[18]。浮水洲地势低平,周边渔业资源丰富,历史上,我国渔民在以该岛为中心的北部湾海域航行捕捞、生产生息。据庄云青回忆,临高、儋州、昌江和东方等地的渔民曾经常到浮水洲岛捕捞作业,其爷爷也曾经常带着他父亲去浮水洲岛捕鱼。
“涠洲”,指涠洲岛。
“艮坤寅申”,是以对针形式记载的缝针,相当于233°↔77°。涠洲岛位于浮水洲岛的北方,故取子单针77°方向。
此条更路意为:从浮水洲岛开船去涠洲岛,取艮坤寅申缝针77°方向,航行10更可以到。
相较于其他更路簿,郑有勤、郑有奕《更路簿》和庄云青《更路簿》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将更路簿记载的地域(航线)范围扩展到了广东和广西沿海。据有关学者的研究与考证,现存的绝大部分更路簿记载的多是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南洋的更路。[19]这两本更路簿打破了长久以来学界对于更路簿唯海南岛内渔民独创的内生型局限性的认识,使得更路簿覆盖的地域范围扩展到我国南海沿海和深海。
经粗略统计,郑有勤、郑有奕《更路簿》和庄云青《更路簿》中记载的广西北部湾地名有28个,具体分布如表4-1。
表4-1 郑有勤、郑有奕《更路簿》与庄云青《更路簿》所记广西北部湾地名一览
续 表
从广西北部湾沿海三市地名的数量来看,钦州有15个,北海有12个,防城港仅1个(仅出现在潮汐表中)。这表明,两簿记载的粤桂、琼桂航线,向西只延伸到了北海、钦州,尚未延伸到防城港一带。为什么未能延伸到防城港呢?笔者推测,这与三市的地理位置及近代沿海经济发展的状况有一定关系。
钦州是广西货物的最近出海口,它东连北海、玉林,西邻防城港,北接南宁,南辖钦州湾,直通南洋,自唐、宋以来便是“一带一路”南向通道上的陆海节点,作为云、贵、桂三省进出口商品中转港,其在清末时已颇具规模;至民国时,钦州的经济与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孙中山先生拟以此为我国的二等海港,足可见其地理位置之优越性。北海位于广西东南部,为南流江出海口,港口条件良好,腹地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稻谷、甘蔗等农作物产区,西南是我国四大渔场之一的北部湾渔场;1877年,北海作为我国近代史上西南地区首处通商口岸正式开埠,商业一度十分繁荣,成为近代北部湾地区最大的商品贸易港和海上贸易中心。郑有勤、郑有奕《更路簿》和庄云青《更路簿》的使用者为琼粤境的航海者,他们沿海岸线往西,到钦州北海两地的港口往返,跨地区进行海上捕捞、贸易,应该是比较方便和频繁的。防城港依山濒海,虽然也早有海上交通运输,但其位置相对北海、钦州两地更靠西,离琼粤更远。再加之其与越南山水相连,防城港的海上贸易重点在边贸,与越南方面交流交易更多,与琼粤的交流相较之下更少一些[20]。
二是这两种更路簿的条目的内容更为翔实。大部分更路簿的语言精练,遵循较统一且固定的编排规则并独立成条,罕有提示性语言。如卢业发祖传更路簿中的《北海更路》中所记:
“……自白屿仔使双屿乾巽己亥平二十八更收
自双屿使铁屿子午癸丁平二更对西南收……”[21]
这些更路条文的语言干脆利落,只记录了从出发点至目的地的航向、航程等基本信息。而郑有勤、郑有奕《更路簿》和庄云青《更路簿》的语言表达具有口语化叙事性特点;有的条目字数较多,甚至成为一个段落;篇幅的增加也带来了内容的丰富性,除了航程、航向,还包含所经过地区的岛屿、海岸的自然地貌、港湾深浅和海底土质,泊船位置、海上安全的注意事项等多方面的信息,如上述第4、7条。
三是水程的计量单位具有多元性,有的条目用“里”(如上述第12条),有的条目用的是“更”(如上述第1条)。里作为水程度量单位,在清代的典籍中普遍使用,而更则兼具计程、计时双用途,在海南、福建、广东等地的舟子秘本中较为多见。这种多种计量单位混合使用的情况可以视为这一时期跨地区海洋文化交流互动的有力证据。
四是导航定位具有复合性。航行中,除使用罗盘确定航行方向以外,还兼用风向、水深、地物、潮汐等多参数定位导航,如上述第14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