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北部湾传统海洋文化研究:《更路簿》视角

广西北部湾传统海洋文化研究:《更路簿》视角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有勤和郑有奕是兄弟,是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豹山村红华山大队的村民。图4-3郑有勤、郑有奕《更路簿》首页夏代云摄该簿的写作年代可从原文中记载海南岛东海岸的博鳌港到潭门港的更路初步判断。以下4条更路条文选自郑有勤、郑有奕《更路簿》的第一篇《琼州驶船更路志录》[4],序号为笔者为行文方便所加。图4-4郑有勤、郑有奕《更路簿》内页夏代云摄1.自儋州兵马角放去军头岭东风用子午癸丁八更可见斜洋岭及见涠洲也[5]。

广西北部湾传统海洋文化研究:《更路簿》视角

郑有勤和郑有奕是兄弟,是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豹山村红华山大队的村民。豹山村距离东郊镇政府机关所在地大约4千米,辖区面积7606亩,村委会下辖21个村民小组,共911户,人口4000多人,人口密度较大,沿海多是沙地椰林,民房较密集,村里渔民较多。郑有奕出生于1971年,郑有勤是郑有奕的二哥。

图4-1 郑有勤 夏代云提供

图4-2 郑有奕 夏代云提供

文昌郑氏家藏的《尚书堂·郑氏家谱》记载,郑氏的迁琼始祖是郑圣儿,元朝人,授官奉直大夫,任职崖州,郑圣儿的家人随迁至崖州(今海南省)。郑有勤和郑有奕兄弟是郑氏家族的第二十一世传人。据郑有勤回忆,郑氏家族从他的曾祖父郑学宽开始做海[2]。郑学宽出生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年,1839年)。海南岛的渔民做海的年纪一般较小,如果按郑学宽约20岁开始做海计算,郑氏家族至今已有150余年的航海捕捞历史。郑有勤、郑有奕《更路簿》全文用毛笔小楷竖行从右到左书写,纸张是坡绵纸,对折双面,左侧有四处针穿细洞,用透明尼龙细线装订,尼龙线已经发黄。末尾留有几页空白纸,尚未填写内容。无明确纪年,品相陈旧,但保存较完整。封面前面还有一页,但只剩下一线残缺的纸张。如今我们看到首页留空处书写了两行大字:“结成劳动夫妇,建立模范家庭”,毛笔墨书,字形较大,字体也与流水及后面更路的字体稍有不同。估计长辈将此抄本传承给晚辈时,可能正值晚辈结婚,于是根据当时的社会风气,写下了这两行字(见图4-3)。

图4-3 郑有勤、郑有奕《更路簿》首页 夏代云摄

该簿的写作年代可从原文中记载海南岛东海岸的博鳌港到潭门港的更路初步判断。“自博鳌港上至潭门港水程八里是小港水沟六七尺十分熟可泊椗此处是乐会和琼东交界。”[3]这一条更路载明了当时的乐会县和琼东县。当今海南省琼海市的大部分辖地在西汉初期隶属珠崖郡玳瑁县;唐贞观五年(631年)隶属容琼县,唐显庆五年(660年)容琼县改名为乐会县;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划出乐会县西北部地区新成立会同县,县治在永安都乌石(今大路镇境内),由此乐会和会同两县并立。1914年5月,会同县改名为琼东县。1958年12月琼东、乐会、万宁三县合并为琼海县,建治嘉积镇,至此乐会和琼东两县的县名消失。1959年万宁县(今万宁市)复析出。1992年琼海改县为市。由琼海市的历史沿革可知,琼东县的存在时间是从1914年5月至1958年12月。此条文记载有“琼东”县名,这至少表明,郑有勤和郑有奕更路簿的部分更路条文的形成年代应该在琼东县存在的这个时间段内。因为一种更路簿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是渔民在航行捕捞过程中随时记载,逐渐积累而成的。

顺及,这条更路也表明当时的潭门港并不宽阔,是个小海港,如果帆船要在此下锚停泊,则需对该海港的水道较为熟悉方可。新中国成立后,潭门港经多次扩宽挖深,2004年被农业部定为一级渔港,2006年扩建为国家中心渔港,港内水面宽阔,能停泊千余艘渔船

以下4条更路条文选自郑有勤、郑有奕《更路簿》的第一篇《琼州驶船更路志录》[4],序号为笔者为行文方便所加(见图4-4)。

图4-4 郑有勤、郑有奕《更路簿》内页 夏代云摄

1.自儋州兵马角放去军头岭东风用子午癸丁八更可见斜洋岭及见涠洲也[5]

解释:“儋州”属今儋州市,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濒临北部湾。儋州是海南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市(地级市),海南西部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中心。

“兵马角”位于今天海南儋州市峨蔓镇沿海一带,此处黑色的玄武岩石柱群被海水侵蚀成各异的形状,仿佛正在操练的兵马阵列,因而得名。此处还有一处著名景观:一个拱门形状的海蚀门,人称“龙门”。“龙门激浪”是儋州古代八景之一。从兵马岭上可以俯瞰儋州,因而此处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龙门山上的兵马角灯塔是海南环岛西北航线上的重要助航标志。

“军头岭”,指“冠头岭”,“军”字为“冠”字的误写。冠头岭位于今广西北海市区西端,府志载其在廉州府城“南八十里,形势穹窿,山色赤黑如冠,故名”。冠头岭深入大海,屈曲回环而抱,形成了一个半月形的港口,名曰“南澫”。明洪武八年(1375年),朝廷在此建“镇海庙”和“廉阳古洞”,香火极盛,为商贾渔民出海求神保佑之所。明嘉靖《廉州府志》记载,“冠头岭俯视六池,为廉门户”,在明初已逐渐成为廉州主要口岸。商舶由冠头岭启航,二至三天内便可抵安南(今越南)海东府。由港口向东出发,“日半至雷州,三日至琼州,正北十日至广州”。又明嘉靖《广东通志》记载,冠头岭“西南临海,南北皆澳海船舣焉,潮长撼石如雷”。因诸番舶来廉较多,加上廉州漕盐比宋元时期的规模更大,明朝增设市舶太监和海北盐课提举司管理港口。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朝廷在岭上设置炮台,冠头岭成为军事要塞。后期由于各种海禁的加强,港口一度消沉下去;加上港内水浅等原因,冠头岭下的南澫商埠被北海埠逐渐取代,南澫港主要作渔港用。

“斜洋岭”,是今广西北海市的斜阳岛。斜阳岛,又名小蓬莱、蛇羊、蛇洋。“小蓬莱”为誉称,因海岛风景优美,与涠洲岛并称为大、小蓬莱。因海岛侧影似蛇,岛西有岭如蹲羊,故名“蛇羊”或“蛇洋”。又因海岛横陈于涠洲岛东南洋面,加之“蛇洋”音转,又名“斜洋”。现今“斜阳”之名,有两种来历。一种可能是从蛇洋音转而来,另一种可能是因为斜阳岛地势西高东低,如蛇斜卧于涠洲岛东南海面之上,山之南曰阳。明朝大文学家汤显祖在此留下了“日射涠洲廓,风斜别岛洋”的诗句。斜阳岛在明末清初已有人烟,最初是疍民漂流至此暂时栖止,继而有采薪、采药者到来搭寮而居;清乾隆年间,居留在岛上的寮民已经为数不少。后虽因海禁被迫内迁,但仍有少数人居留岛上。咸丰末年,岛禁重开,有从遂溪等地迁来的客民定居。法国天主教亦在该岛上设立教堂。斜阳岛海产丰富,海岛周边海域盛产石斑鱼、金线伯、鱿鱼、墨鱼、对虾海参等优质海产品,一年四季均有捕捞。

“涠洲”,是北部湾中的涠洲岛。涠洲岛是广西外海最大的岛屿,也是我国最大的第四纪火山岛,现隶属于北海市海城区涠洲镇,位于北海市的正南方,北距北海市冠头岭海岸约38千米。海岛呈椭圆形,如一只浮出水面的大海兽,头似鳄鱼,身似神龟。岛的西南部仿佛伸出一个巨大的臂膀,形似鳄鱼头,名曰“西拱手”,是该岛的最高点。臂湾内形成一个半圆形的港湾,名曰“南湾”,有鳄龟守大港的历史传说。涠洲岛又名“大蓬莱”“马渡”,别名“涠洲墩”,“墩”即耸立于海上的小岛

“子午癸丁”,是以对针形式记载的缝针[6],相当于现代罗盘的7.5°↔187.5°。冠头岭位于兵马角的北方稍偏西,刮东风时,帆船取子癸缝针方向行驶,相当于7.5°方向。海南渔民对更路簿里的“更”的计算方式,用当今术语转译,1更合2小时。海南文昌渔民一般认为帆船行驶1更时间约合航程10海里,则8更约合80海里。有学者用数学方法计算,认为帆船行驶1更时间约合航程12.5海里,则8更约合100海里。(此计算方式后文不再赘述)(www.xing528.com)

此条更路意为:驾船从儋州兵马角去往北海冠头岭,刮东风时,用子午癸丁针(取子癸缝针,相当于7.5°方向),行驶8更,可见到斜阳岛和涠洲岛。

2.自加追港放去涠洲用己亥八更可见涠洲也。

解释:“加追港”,今地名未知,推测应为位于海南临高沿海的某个海港。

“己亥”是以对针形式记载的单针,相当于150°↔330°,涠洲岛位于加追港的西北方,故取亥单针330°方向。

此条更路意为:驾船从加追港去涠洲岛,用己亥针(取亥单针330°方向),行驶8更,可以看到涠洲岛。

3.自加追港放去军头岭用己亥乾巽十更可见也[7]

解释:

“己亥乾巽”是以对针形式记载的缝针,相当于322.5°↔142.5°。冠头岭位于加追港的西北方,故取乾亥缝针322.5°方向。

此条更路意为:从加追港开船去冠头岭,用己亥乾巽针(取乾亥缝针322.5°方向),行驶10更,可见到目的地。

4.自乌石港放去涠洲岭卯酉半更须打水七八壬深泥地又转针乾巽三更至也。

解释:“乌石港”,位于雷州半岛西南部,处于北部湾东海岸中心位置,隔北部湾与越南相望,相隔150海里,距雷城(雷州市)70千米,水陆交通方便。乌石港成港于明朝洪武年间,因海边布满巨石,乌黑发亮,形状各异,故得“乌石”之名,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它靠近北部湾渔场,现为国家级中心渔港,是广东省西南沿海及海南、广西北部湾作业渔船的海上生产补给、渔货物集中分散、避风的重要渔港镇。

“涠洲岭”,指涠洲岛。

“壬”,是一个粤语词汇,也作“托”。古代测量水的深浅叫作“打水”,单位为托或壬,长如两手分开者为一托,约合旧尺五尺;也称“庹”,“庹”释义为成人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同样约合五尺。这种量长短的方法,在很多地方通行。船上打水以测量水深的器具,《顺风相送》写作“掏”,《指南正法》写作“鋾”,《海国见闻录》写作“绳驼”,《台海使槎录》写作“铅锤”。绳驼和铅锤底涂以蜡油或牛油,击绳数十丈放下测水深浅,并可以黏带泥沙,以探知究竟泥底、沙底还是石底[8]。笔者在北部湾沿海各地调查渔民时,他们均表示,在风帆船时代航海作业时,必须要用罗盘配合水托打水来确定船的位置和航向,所使用的水托一般都是用铅块自制。这种“打水托”测量水深的方法不是很精确,因为很难保证绳子在水中真正垂直而不会斜曲,但在科学不甚发达的年代里,此法仍不失其实用价值。

“卯酉”为对针形式记载的单针,相当于90°↔270°。涠洲岛位于乌石港的西北方,故取酉单针270°方向。

“乾巽”为对针形式记载的单针,相当于135°↔315°。涠洲岛位于乌石港的西北方,故取乾单针315°方向。

“半更”即0.5更。

此条更路意为:从乌石港开船去涠洲岛,用卯酉针(取酉单针270°方向),行驶0.5更,沿途必须测量水深,水深达七八壬,海底为泥地时,转为乾巽针(取乾单针315°方向),继续行驶3更可到。

这条更路用了转针的航行技术,即从乌石港出发用酉单针行驶0.5更后,结合海水深度与海底状况,转为乾单针继续行驶3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