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更路簿》研究广西北部湾传统海洋文化

《更路簿》研究广西北部湾传统海洋文化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海疆广阔,不同海域的具体海洋自然条件差别较大,沿海地域文化丰富多样。广西北部湾地区以其开放的姿态接纳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形成了汉粤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舶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北部湾传统海洋文化。长期以来,各族群在长期的耕海过程中你来我往,和谐共生,故而,广西北部湾的传统海洋文化是一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冲撞、相互激发、互相融合的产物,具有海纳百川般突出的包容性特点。

《更路簿》研究广西北部湾传统海洋文化

我国海疆广阔,不同海域的具体海洋自然条件差别较大,沿海地域文化丰富多样。濒海人群在所处地域文化传统的熏陶中,根据所拥有的海洋资源优势展开海洋文化创造,并在其成果中打下深深的地域特色印记,形成区域海洋文化特点。广西北部湾传统海洋文化有哪些独特个性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下面两点。

(一)早熟性

人类海洋文明在地中海早熟,而中国的海洋文明可以说是在广西北部湾早熟,中国从海上走向世界是从合浦启航的。如前文所述,广西曾经有过辉煌的发展和繁荣的历史。环北部湾沿岸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对外开放的沿海地区和汉王朝在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使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罗马文明第一次实现了沟通和交流。2004年,在合浦召开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上,国内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合浦作为中国古代海丝路的最早始发港,文献和实物确证无可置疑,且比同为最早始发港的徐闻重要和繁荣”[103]。自此以后,合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形成时期最早、最大、最重要始发港的史实已成为国内学术界的普遍共识。

(二)包容性

广西北部湾沿海是多民族聚居的区域,既有汉民族特征的客家民系,又有广府和福佬两大民系以及沿海的疍家民系共同组成的汉粤文化,同时还有沿海生活的古越族后裔壮、瑶、京的诸少数民族文化,以及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通行而海外商人使节带来的西方文化。广西北部湾地区以其开放的姿态接纳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形成了汉粤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舶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北部湾传统海洋文化。长期以来,各族群在长期的耕海过程中你来我往,和谐共生,故而,广西北部湾的传统海洋文化是一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冲撞、相互激发、互相融合的产物,具有海纳百川般突出的包容性特点。

【注释】

[1]张镇洪:《北部湾海洋文化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见王锋《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0页。

[2]吴付平:《广西北部湾地区贝丘遗址的分布与认识》,《广西博物馆文集》2015年第12期。

[3](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0页。

[4](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70页。

[5](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七)》,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01页。

[6](宋)范成大撰、严沛校注:《桂海虞衡志校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8页。

[7](宋)周去非撰、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15-116页。

[8](明)王士性:《王士性地理书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65页。

[9]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廉州府部(4)》,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10]余汉桂:《清代渔政与钦廉沿海的海洋渔业》,《古今农业》1992年第1期。

[11]《北海市志》,广西地情网(http://lib.gxdfz.org.cn/catalog-b5.html)。

[12]梁鸿勋:《北海杂录》,广西北海市图书馆藏油印本,1905年,第6页。

[13]本目内容主要参考合浦县人民政府、北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史》(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4]嘉靖钦州志》卷三《食货·盐课》,第21页。

[15]合浦县人民政府、北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史》,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16页。

[16]乾隆《廉州府志》卷十九《盐法》,第1页。

[17](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九,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5页。

[18](宋)王应麟:《玉海》,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9]嘉靖《钦州志》卷三《食货二》,第14页。

[20](宋)周去非撰、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79页。

[21]合浦县人民政府、北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史》,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16页。

[22](清)徐松辑、刘琳等校:《宋会要辑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125页。

[23]合浦县人民政府、北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史》,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17页。

[24]李洵校注:《明史食货志校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1页。

[25]崇祯《廉州府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65页。

[26]邢泷语:《历史时期北部湾海洋经济发展探析》,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29页。

[27](民国)徐世吕:《清盐法考》卷二一四《两广·场产门·场区》,盐务署印行,民国九年,第1页。

[28]乾隆《廉州府志》卷十三《盐法》,第15页。

[29]合浦县人民政府、北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史》,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18页。

[30](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14页。

[31](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3卷)》,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71~1672页。

[32](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70页。

[33](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8页。

[34](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61页。

[35](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十八,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66页。

[36](唐)刘恂:《岭表录异》,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页。

[37](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36页。

[38](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36页。

[39]《合浦县志》第三十四章第三节“合浦采珠史略”,广西地情网(http://lib.gxdfz.org.cn/view-c85-185.html)。

[40]“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丛书”之《福建省海洋文化》第五章“造船航海技术”导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ebcc380100p5us.html,2021年7月30日检索。

[41](汉)刘安著、陈广忠译注:《淮南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14页。

[42](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78页。

[43]蒋廷瑜:《广西发现的独木舟》,见陈远璋、吴伟峰主编《广西博物馆文集(第五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0-282页。

[44]转引自黄启善《广西北部湾地区汉代玻璃制品的研究》,见《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广西博物馆协会首届学术研讨会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第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163页。

[45]合浦县人民政府、北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史》,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3页。

[46]黄启善:《广西北部湾地区汉代玻璃制品的研究》,见《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广西博物馆协会首届学术研讨会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第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164页。

[47](西汉)司马迁:《史记(第二卷)》,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15页。

[48](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0、233页。

[49]合浦县人民政府、北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史》,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13页。(www.xing528.com)

[50](宋)周去非撰、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20页。

[51]合浦县人民政府、北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史》,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13页。

[52](宋)周去非撰、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16-217页。

[53]转引自合浦县人民政府、北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史》,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14页。

[54](明)张国经等:《廉州府志》,见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廉州府部》,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55]转引自合浦县人民政府、北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史》,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14页。

[56]梁廷柟:《续修四库全书本·粤海关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509页。

[57]黄家蕃:《清代北部湾的航运主角——头艋》,《航海》1984年第3期。

[58]《北海市志》第十编第三章“捕捞”,广西地情网,http://lib.gxdfz.org.cn/view-b5-208.html。

[59]转引自合浦县人民政府、北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史》,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66页。

[60]梁鸿勋:《北海杂录》,广西北海市图书馆藏油印本,1905年,第8-9页。

[61]合浦县人民政府、北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史》,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62]解放海南岛战役是1950年3月到5月发生的一场战役,也是人民解放军以木船为主要航渡工具,突破敌人海空封锁的一次成功的岛屿作战。1949年12月底,中共华南分局决定在今广西北海市成立南路支前司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相继进入了北海港,做好渡海战役的准备。北海支前司令部成立后,首要任务是宣传发动港口工人和船员,征集和组织船舶,被征船舶很快便分别从钦州、防城、合浦等地陆续驶入北海,分散到市区范围的高德、外沙、南蕅、大墩海一带,隐蔽待命。合浦县对达、营盘、南康等地的船工不但把船舶贡献出来,而且主动留下来和北海船工一起,协助解放军做好后勤运输工作。当战士们缺少住房露宿屋外时,港口工人、船员和居民纷纷腾出自己的房子,拿出自己的凉床,卸下自家的门板,让战士们住好、休息好。据不完全统计,仅北海供给解放海南的粮食即有10万余斤,船只400余艘。从钦州、合浦等地汇集到北海参加支前的运输船、打鱼船、机动船、风帆船和小型木船等大小船舶共计有12000余艘,为解放海南岛做好水上运输准备。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了钦州渔民保存的父辈获得的解放岛战役的立功证书,参见本书第五章。

[63]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海洋出版社1989年版,第454页。

[64]朱鉴秋:《〈郑和航海图〉简述》,《上海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65]航海罗盘的掌管者称为“火长”,这一称呼起源于堪舆术中的阴阳、八卦和五行学说,具体解释可参见刘义杰《“火长”辩证》,《海交史研究》2013年第1期。

[66]阎根齐:《闽粤〈针路簿〉与海南渔民〈更路簿〉的比较研究》,《南海学刊》2016年第1期。

[67]夏代云:《卢业发、吴淑茂、黄家礼〈更路簿〉研究》,海洋出版社2016年版。

[68]具体参见本书第五章第二节访谈内容实录。

[69]徐翔:《锚的史话》,《中国海事》2008年第11期。

[70]陈鹏、杨钦章:《泉州法石乡发现宋元碇石》,《自然科学史研究》1983年第2期。

[71]蔡薇、刘超海、席龙飞:《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帆船》,《海交史研究》2015年第2期。

[72]“海船抛船,怕碰上铁板沙、沉礁,也要知道停泊处是泥地、石底还是石剑,怕走椗或弄断椗索,所以一定要知道水道、沙线、沉礁、泥地、石底、水深水浅等。”见向达校注《西洋番国志,郑和航海图,两种海道针经》,中华书局2000年版(2012年重印),第2页。

[73](西汉)刘安:《淮南子(上册)》,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578页。

[74]本部分内容主要参考:1.《广西航运史》编审委员会:《广西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2.《北海市志》第三章“港口运输”,广西地情网,http://lib.gxdfz.org.cn/view-b5-126.html。

[75]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基本丛书(第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第35页。

[76](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3卷)》,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974页。

[77](西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71页。

[78]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海洋出版社1989年版,第165页。

[79]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以收藏、研究、修复、陈列合浦汉墓出土文物为主,兼藏本地传世文物,藏品种类丰富,历史悠久。馆藏文物5200余件,一级文物21件,二级文物177件,三级文物289件。馆藏文物以汉墓出土的带酒铜提梁壶、玻璃杯、六字铭文出廓玉璧、金、玉带钩、紫水晶长串穿珠等闻名于世。习近平同志曾于2017年4月19日到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考察,详细了解汉代合浦港口情况,察看合浦汉墓出土的我国古代青铜器、陶器和域外陶器、琥珀、琉璃等文物,了解汉代北部湾地区对外通商交往史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有关情况。

[80](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92-1193页。

[81](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61页。

[82]黄序鹓:《海关通志(上卷)》,共和印刷局,1921年,第2页;转引自张军《近代东北海关研究(1861—1931)》,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年。

[83]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3页。

[84]覃芳:《广西古代环北部湾陶瓷制造业》,见王锋主编《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5页。

[85](明)黄佐:《广东通志》卷一〇九,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1997年影印本,转引自吴小玲《北海开埠对近代北部湾对外通道格局形成的影响——百年北部湾对外通道格局变化的透视之一》,《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86](明)黄佐:《广东通志》卷五八,东省地方志办公室,1997年影印本,转引自吴小玲《北海开埠对近代北部湾对外通道格局形成的影响——百年北部湾对外通道格局变化的透视之一》,《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87]王荣国:《海洋神灵:中国海神信仰与社会经济(上)》,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页。

[88]王锋:《伏波文化的区域特色及传承》,见王锋主编《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8页。

[89]安乐博:《“三婆”是谁?浅谈曾盛行在南中国海的水神》,“丝路和弦: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航海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2018年8月16日。

[90]张声震:《壮族通史(上)》,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177页。

[91](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42页。

[92]张应斌:《广西雷神与雷州雷神的渊源》,《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93](宋)周去非撰、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33页。

[94]吴小玲:《论广西海洋宗教文化的特点》,《钦州学院学报》2014年第9期。

[95]牛凯、周金妵、陈刚:《白龙城考略》,《广西地方志》2019年第3期。

[96](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7页。

[97]吴小玲:《论广西海洋宗教文化的特点》,《钦州学院学报》2014年第9期。

[98][英]布莱金:《人的音乐性》,马英珺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99]海察话又叫“海查话”或“海獭话”,约有10万人使用这一汉语方言,多分布在钦州犀牛脚、大番坡等乡镇。李海珍对海獭话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具体参见李海珍《广西犀牛脚海獭话比较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00]黄妙秋:《海韵飘谣:广西北海咸水歌研究》,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01]吴建华:《谈中外海洋文化的共性、个性与局限性》,《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02]张品兴:《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944页。

[103]韩北:《“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在广西北海召开》,《地理科学》2005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