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成果

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钦、北、防三市的渔歌分别具有不同的特色,共同构成了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音乐文化。2018年,钦州海歌被列入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0年,北海咸水歌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京族的生产劳动以渔业捕捞养殖为主,在海岛、海港、海滩、海水、海风的生存环境中,孕育了京族音乐文化的海洋韵味。京族哈节于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托于京族哈节的平台。

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成果

音乐人类精神世界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文化传播中最为活跃、最喜闻乐见的部分。如前所述,广西沿海地区的钦州、北海、防城港三个地级市,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人们在长期与海洋接触的过程中,早已在那辽阔的海面上撒下了海洋音乐的种子。英国著名音乐人类学家约翰·布莱金(John Blacking)在他的学术著作《人的音乐性》(1973)中阐述过这样的观点:音乐和人类社会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即“人类组织声音”(Humanly Organized Sound),“声音也组织人类”(Soundly Organized Humanity)[98]。在海洋环境下产生的最具海洋特色的音乐形式就是渔歌。渔歌伴随着渔民的劳作产生,是劳动与音乐完美结合的产物,在其歌词内容、旋律、曲调等方面都具有比较鲜明的水上特色。钦、北、防三市的渔歌分别具有不同的特色,共同构成了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音乐文化。

钦州市的渔歌当地人一般称之为“海歌”,流传于钦南区犀牛脚镇、东场镇、康熙岭镇、龙门港镇一带,至今有几百年历史,用当地方言“海察话”[99]演唱。海歌中的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无所不具。渔民的创造力如此强,他们甚至能将一幅幅渔场海图用歌谣唱出来。渔歌可以说是老一代渔民海上生涯的总结,易唱易记,形象生动,能满足渔民传授生产知识的需要。海歌起源于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自娱自乐,以后民间婚丧嫁娶都有演唱,主要有仪式歌和情歌两大类,经过演变及艺人改编和发展,形成具有独特的表演方式和独具一格的一种地方艺术形式。它的歌词特点是采用比兴、双关手法。比兴、双关,民间俗称“小头”,即一句歌一个山头的叫“双支头”歌,两句歌一个山头的叫“单支头”歌。曲式上,海歌采用四乐句的乐段结构,也有八字结构、七字结构等。调式上,主要以五声民族调式为主,其中以角、羽两调较为常用,曲调按词行音。演唱形式上,有独唱、男女对唱,也有三人联唱。渔歌的主要代表作有《豪叔与秀姑》《虾仔小传》和《刘永福拒接总统印》等。近些年来,钦州市在传承和保护海歌方面做了许多的努力和尝试。2018年,钦州海歌被列入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钦州市宣传部、文联、群众艺术馆和非遗中心等官方机构在广西传统节日“三月三”和每年的“非遗日”等节庆时间里组织举办了多次大型活动。这些大型活动,不仅培养了一批传承的“海歌手”,还能够使海歌这一艺术形式更加深入人心,激发当地群众自发传唱和创作的意识。

北海市比较典型的渔歌称之为“咸水歌”,意谓唱歌人是喝咸水长大的。北海疍家人传统的生产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打鱼,一种是水上运输。不同于内陆的耕种农业,在海上劳作,除了要面对险象丛生、变幻莫测的风浪,还要在浩瀚的大海中忍受孤寂,因而疍家人的劳动是十分艰苦的,唱咸水歌就成了他们解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主要方式。后来经过传承和发展,咸水歌成为疍民重要的精神载体,无论是小孩、青年或是长者,都能出口成歌。咸水歌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单乐段,或由四个乐句组成复乐段。它沿用了中国古代的五声音阶,曲调委婉悠扬。咸水歌的曲调分唱、叹两种:“唱调”常常用于劳作之余和喜庆节日,比较奔放悠扬;“叹调”则常常用于婚嫁之日,善于直抒胸臆,表达内心情感[100]。北海疍民主要从珠江迁徙而来,分布于不同区域,虽然咸水歌调大致相同,但演唱用语却不一样:沙田咸水歌以客家话演唱,乾江咸水歌用廉州话演唱,地角咸水歌以本土白话演唱,侨港咸水歌则是客家话与本土白话的结合。虽然演唱时所使用的语言不同,但都是疍民的一种心声。作为疍家传承数百年的口头文化,咸水歌表现了疍民聪明智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了民族精神与本土文化的特质,是疍民群体身份认同的标志。2010年,北海咸水歌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www.xing528.com)

防城港市最有代表性的渔歌当属流传于所辖东兴市京族三岛上的京族海歌。京族的生产劳动以渔业捕捞养殖为主,在海岛、海港、海滩、海水、海风的生存环境中,孕育了京族音乐文化的海洋韵味。京族的民歌按内容分为海歌、情歌、风俗歌、儿歌等,但不管哪种形式的民歌,都能从中找到大海的影子和精神。传承京族海歌的最重要载体是京族每年的“哈节”。“哈”是京语译音,含有“歌”“请神听歌”的意思,所演唱歌曲有民间传说、哲理佳话、爱情故事等,内容很多都与海有关。“哈节”是京族特有的节日,京族人以海洋渔业生产为主,信奉海神,每年都要到海边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唱哈”是“哈节”的主要活动项目,它的主要角色有三人,即一个男子叫作“哈哥”,又称“琴公”,两个女子叫作“哈妹”,又称“桃姑”。京族哈节于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托于京族哈节的平台。2010年10月,东兴市江平镇城北社区建立了京族民歌传习基地,每月逢十三、二十三为圩,凡圩皆唱,人数少则几十,多则千余,歌圩唱歌多以男女对唱为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