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广西北部湾沿海民众崇拜的海神有伏波将军、三婆、妈祖、龙母等,现逐一加以简单介绍。
(一)伏波崇拜
伏波崇拜在包括北部湾在内的岭南地区广泛存在。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伏波神明有一系列有可感知的原型,包括马援、路博德、士燮、高骈、史禄等有功于岭南开发建设和文化传播之人,但马援是其中的主神。汉光武帝时期,交趾女子徵侧、徵贰姐妹聚众造反,并得到九真、日南等地蛮夷部落的响应,叛军先后攻占了岭南60多座城池,徵侧自立为王,公开与东汉朝廷决裂,刘秀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进行平叛。有学者指出,二徵叛乱和马援南征的背景其实是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是先进的中原封建文化和岭南落后的奴隶制文化的对决,其结果是封建文化战胜了奴隶制度,先进文化代替了落后文化,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奠定了以后岭南两广地区融合于中华文化并成为儒家文化圈向南进一步扩展的基础[88]。在这一过程中,马援也从具体人格化的平蛮将军转化为庇护一方的神明。“伏波”封号有“伏息波涛”的含义,岭南人民有感伏波将军的恩德,又认为伏波将军的封号吉利,能够给出海活动带来平安,于是将伏波将军奉为当地的海神。后世的统治阶级也出于国家政治教化的目的予以敕封,于是伏波信仰范围不断扩大,在广东、广西、海南的沿海地区均建有伏波庙供奉伏波将军,古代文人创造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来表达对伏波神的虔诚信仰。
图3-8 乌雷伏波庙 邝世新提供
(二)三婆崇拜
在广西北部湾沿海一带的渔民当中有着非常广泛的三婆崇拜,这是一种民间信仰,并非朝廷正统承认(敕封)的神明,因而三婆的信仰流演及发展不像妈祖信仰统一。有关三婆神的由来和传说有各种不同的版本,而且不同地区所供奉的三婆神的名称和所指各不相同。如广西藤县龙母庙中供奉的“三婆”,是龙母、妈祖、刘三姐;钦州三娘湾的“三婆”,是三块坐落在西头海岸边的石头,当地人称这群石块组合为“三婆石”;在北海地区,三婆庙供奉的是妈祖、妈祖的姐姐、冼夫人三位女性神明。笔者在进行田野调查时,也有渔民称三婆神所代表的不是三位神明,而是一位神明,认为三婆是妈祖的妹妹,在家中排行第三。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三婆庙在北海涠洲岛,合浦、钦州、防城、东兴一带也有许多祀奉三婆神的庙宇,在地方志中也找到许多有关三婆神的记载。《续修四库全书》也提到当时(清朝)钦州、廉州一带,三婆信仰极为盛行。“……国朝许联陞《粵屑》云,廉州、钦州有三婆婆庙,州人祀之甚虔,官此地者,朔望行香必诣焉。三月二十二日为婆婆生日,迎神遍游城内外,铙鼓嘲轰,灯彩炳耀,爆竹之声,震动一城……浔州有天后庙,崇碑屹立,叙天后世系云,有第三姐,亦同修炼成仙……”
根据有关学者的考证,三婆信仰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能是元朝,甚至更早的时期,流行在沿海族群之间的泛灵信仰,如涠洲岛上石穴中的鼓状石头及木杖,或钦州三娘湾的三块巨石。第二阶段,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原始泛灵崇拜,转化为对一位或多位女性神明的崇拜,这种崇拜叫“三婆崇拜”,流行在北部湾一带以海为生的族群之间。第三阶段,大约在清代,因三婆崇拜非正统,不为官方所认可,于是,三婆信仰就附会于妈祖信仰,以在神坛上占一席之地。经过不同阶段的转变,三婆信仰成为一位正统的能保护商、民、渔、官的神明[89]。
图3-9 北海冠头岭三婆庙的神龛 刘盛平摄
(三)妈祖崇拜
妈祖,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名天妃、天后等。她是历史上曾经真实存在的一位人物,死后逐渐被神化成为民众信仰崇拜的对象,是历代和现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仰的神祇。在漫长的传承演绎进程中,妈祖文化逐步传播至我国的沿江、沿海和台港澳地区,并随着华侨华人的脚印逐步传播到世界上的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妈祖文化对世界华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有着很深的影响。2009年,妈祖信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第一个信俗类遗产。在广西北部湾沿海,天后宫、天妃庙的规格仅次于观音庙,廉州、钦州、灵山、东兴等地的沿江两岸、沿海岸、岛屿遍布天妃庙。如合浦、北海境内有20多座天妃庙,有的称天后宫,也有个别的称三婆庙(如前所述)。现存合浦乾江天后宫、海角亭天妃庙、廉中天妃庙、党江天妃庙,甚至在佛寺和道观里也设有妈祖神位。妈祖信仰之所以能够在民众间延续如此长的时间,最重要的一项原因就是妈祖文化的精神支撑作用。在海上航行的人最需要的莫过于精神的寄托,以经受暴风海浪和生死瞬间的考验以及远离家乡、茫茫无际的愁绪。
(四)龙母崇拜
西江流域水患频繁,广西沿海民众自古有崇拜龙母神的习惯。相传龙母是四海龙王的母亲,掌管海上的一切,海上和江上航行的船只多有供奉龙母圣像。传说中的龙母是广西藤县人,广西梧州的龙母太庙始建于北宋初年。今钦州犀牛脚镇和龙门镇、北海外沙、防城港江平镇等地仍有龙母庙,其中以北海外沙龙母庙最为有名。渔民出海前一般都习惯把船头对着龙母庙的方向,杀鸡、放鞭炮、烧香祭拜,祈求龙母娘娘等诸神保佑他们平安、丰收,每年农历五月十六至十八日龙母的诞期都会有隆重的祭祀活动。中日战争时,炮火连天,渔民都躲进外沙龙母庙,神奇的是,日本人的炸弹就是落不到庙里,所以后来渔民们更加信奉龙母。外沙龙母庙供奉的是龙母、观音、北帝、关帝四位主神,以及千里眼、顺风耳、关平、周仓、桃花姑、周公、庙祖等辅神,并设有四海龙王的神位。庙里每年都会举行祈福、还福和主神诞期等祭祀活动,以外沙龙母庙为依托的这些祭祀活动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五)龙神崇拜
广西北部湾沿海一带有部分民众信仰龙神,先民们认为南海是龙之所在。在海中稍不注意,就会受到龙的吞食,所以一些珠民讲究文身,即在身体的某些部位的皮肤上经人工留下永不褪落的图案,以避邪防害。这种因畏惧、崇拜龙而文身的习俗起源很早,至少在秦汉时期的越族就已经开始了。《壮族通史》记载,古越人中“有龙氏族者,便在自己的身上或额头上刺着龙的徽号、图案……目的是为了求得图腾神的保佑,例如所谓‘以避蛟龙之害者’是也”[90]。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二《鳞语》中说:“南海,龙之都会。古时入水采珠贝者,皆绣身面为龙子,使龙以为己类不吞噬。”[91]这表明当时的人们将龙视为崇拜的图腾。明代廉州有龙王庙,北海珠海中路东端旧有龙王庙,冠头岭脚北侧原也有龙王庙,常年香火不断。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曾于今北海市民权路与珠海路交叉口西南角建有龙皇庙,供奉龙皇偶像,此庙1926年已废。另外,一些其他的庙宇里也会供奉龙王的神位。
(六)雷神崇拜
广西原始宗教中的雷神有本地自生的雷神、雷王神和雷祖神三类,雷神崇拜在广西十分普遍。就沿海地区来说,北海涠洲岛、外沙一带有雷神庙,钦州尖山有雷神庙。犀牛脚镇乌雷村的伏波庙、东兴巫头村京族哈亭也供奉雷神及其辅神。雷神崇拜源于雷州半岛,这里在唐代以后称雷州。有学者考证,广西的雷神崇拜受到雷州雷神的深刻影响[92]。《岭外代答》里记载了钦州官民祭祀雷神的情景:“广右敬事雷神,谓之天神,其祭曰祭天,盖雷州有雷庙,威灵甚盛,一路之民敬畏之,钦人尤畏。圃中一木枯死,野外片地,草木萎死,悉曰天神降也,许祭天以禳之。苟雷震其地,则又甚也。其祭之也,六畜必具,多至百牲。祭之必三年,初年薄祭,中年稍丰,末年盛祭。每祭即养牲三年,而后克盛祭。其祭也极谨,虽同里巷,亦有惧心,一或不祭,而家偶有疾病、官事,则邻里亲戚众尤之,以为天神实为之灾。”[93]雷神的普遍性和隆重性可见一斑。
(七)船头公崇拜
船艇是渔户或水运人家的生产工具,他们认为每艘船上都有一位神明:船头公。不过船头公是一位没有形象的神,船头的位置就是他的神位,一般用红布包裹。每造一艘新的船艇,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先按择定开工的日子时辰,安放龙骨,主家备金猪大牲拜祭“鲁班先师”以及请“船头公”到位,然后还要宴请造船工人,另给师傅头以红包。船体下水也要择日子时辰,在船上各部位张贴“利市钱”,船头绑上红布,船尾舵边张贴写着吉祥话语的对联。船下水后,亦须另择日辰树立桅杆。立桅杆技术复杂,必须由巧匠名工主持,也需举办隆重的仪式,用五牲祭神。船造好投入使用以后,出海作业前,要先献上猪肉等祭品,虔诚地焚香祷告,祈求船头公的庇佑,为他们指引方向,保护他们冲破惊涛骇浪,给他们带来鱼虾满仓。
(八)土地公崇拜
土地养育生灵,承载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土地公,也叫社公,是土地的守护神。人们为了酬谢土地负载、生养万物的功劳,封土为社而祀之,称为社神。土地公的信仰具有普遍性,广西北部湾沿岸一些从事海洋渔业、海洋商业的人也信仰和供奉土地公,他们认为不仅在陆地有土地公,海域及其岛屿也有土地公,所以有时也把海上的土地公称为“海土地”,每次出海前都要去拜祭。(www.xing528.com)
(九)京族系列海神信仰
作为海洋民族,京族人信奉的神灵多与海洋密切相关,海神信仰成为京族祈求海上平安、渔业丰收、村社和谐信仰习俗之核心。镇海大王、海公和海婆、龙皇天子、水口大王等神明在京族民间信仰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1.镇海大王崇拜
京族人把镇海大王列为崇奉众海洋神灵之首。镇海大王是传说中的尾、巫头、山心三岛的开辟神兼海上保护神。京族祖先迁徙到三个岛上不久,就在海岛东边的白龙岛怪石滩西岸白龙岭上兴建镇海大王庙,后几度重建,现在保存的镇海大王庙为尾村哈亭民间事务会于2005年重建的。每年农历八月二十日为镇海大王的诞日,各户京族派代表到镇海大王庙或哈亭举行祭拜仪式。
2.海公、海婆崇拜
崇拜海公、海婆也是京族的重要海神信仰习俗。尾村建有海婆庙,主要供奉四位海婆,即围红公主、围珠公主、水晶公主和海底公主。京族人在船头设海公、海婆神位。除请法师、生童做法事外,各家还自做民间祭祀,出海前焚香祷告,祈求丰收、平安和禳灾。
3.龙皇天子和水口大王崇拜
龙皇天子和水口大王分别被巫头村民和尾村民供奉在龙皇庙和水口大王庙中,都被当地京民视为镇守南海之神。巫头村民自建的龙皇庙位于巫头村海岸边,坐北朝南,面向大海,距海面不足60米。尾村民所建立的水口大王庙在尾西岸。两庙都有专人(当地称“香公”)负责管理,逢年过节烧香拜祭,村民出海捕鱼、放鲎网、造新船都要入庙烧香拜祭,祈求神灵护佑平安、丰收。
(十)其他神明崇拜
有学者指出:“在广西沿海的人们看来,凡是能够保佑海洋活动安全的都可以作为海神。”[94]除了上述主要的海神崇拜外,广西北部湾地区还存在其他一些神明崇拜现象。
1.海神祝融
祭祀海神是明代采珠疍户出海前必做的事情。传说祝融是帝王,他以火施化,号为赤帝,后被尊称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根据有关学者的考证,今合浦白龙城内保存有《宁海寺记碑》,碑文有关于祭祀海神的记载,说明白龙城内的宁海寺是祭祀海神的场所之一,采珠疍户“招集羸夫,割五大牲以祷,稍不虔洁,则大风翻搅海水,或有大鱼在蚌蛤左右,珠不可得”。黄呈兰《珠池》诗中有“珠神之贵等祝融”的记载,因此宁海寺内所祭祀的海神可能是祝融[95]。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六《神语》亦云:“南海之帝实祝融。”[96]
2.孟尝神
清朝,合浦县境内有孟太守祠。太守祠是东汉合浦郡太守孟尝“珠还合浦”德政的历史物证,沿海珠民立祠祭祀他,希望继续得到他在天之灵的庇护,使珍珠不再迁徙异地他乡,为子孙世代所享用[97]。
3.南海观世音
在关于观音的传说中,有不少故事与观音海上救难的事迹有关,因此观音信仰具有某种海洋文化的属性,在一些沿海民众的心目中具有海上保护神的地位。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被称为清末“北海诸庙之冠”的北海普度震宫,最初供奉着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地母、福寿两星君、观世音、三婆婆。京族普遍认为,南海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和送子送福的法力很大的南海海神。京族地区供奉观音的寺庙有尾、山心等村的三婆庙以及巫头村的佛祖寺。
4.关 公
一些广西北部湾沿海的渔民出海前也会祭拜关公,因为他们到了海上,经常处于极端危险的情况之中,关公这位英勇无畏、义薄云天的神灵能给他们带来勇气和庇佑。在钦州三娘湾、防城港东兴市等地都有关帝庙。有时关公也作为辅神在其他宗教场所里被供奉。
5.某些物品也可能因为某种“灵验”的事件而被赋予神明的地位
比如,在合浦西场有一座香火极旺的“大木四圣庙”,最初供奉的是一条被海水冲上岸的大木头,后来才供奉了伏波、神农、明德马皇后和妈祖四位神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