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和五金行:亦商亦工的典型企业,发展壮大,职工年增,全盛时期

东和五金行:亦商亦工的典型企业,发展壮大,职工年增,全盛时期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和五金行是亦商亦工的典型。如此,东和五金行每年都有盈余,业务逐渐发展,职工人数也逐年增加,到1927年已有20余人。这时东和五金行,已发展成亦商亦工的企业,资金比较雄厚,是东和的全盛时期。1942年东和五金行更名为隆和五金行,工厂仍旧名,但并没有复业,直到解放。天津解放后,政府扶持工商业,隆和五金行除由上海、广州进货外,也进口欧、美商品。东和制钉厂解放后恢复了生产,给五金站做加工,1956年响应政府号召公私合营。

东和五金行:亦商亦工的典型企业,发展壮大,职工年增,全盛时期

东和五金行是亦商亦工的典型。该行于1920年开办,资本4000元,系合伙性质,开业之初只有六七个人。有专人长驻日本,由日本进口小五金,批发给各五金门市部和北京客户,也接受各铁路局、所指定的钢铁定货和橡胶制品定货。如此,东和五金行每年都有盈余,业务逐渐发展,职工人数也逐年增加,到1927年已有20余人。企业每三年分红一次,股东占三分之二,人力股占三分之一,由经理,副理和吃浮股人员分配。职员从练习生开始,第一年无工资,年终给6—8元的馈送。第二年仍无工资,年终给20元馈送。由第三年开始每月给1元工资,年终约给30元馈送,以后每年工资一般增加1元,每年馈送递增约10元。

由于资金渐积雄厚,除进口小五金外,也进口部分大五金。以后又增添由日本进口自行车零件,卖给津京各自行车行。

在日本,多数是与各工厂直接交易订货,因此“东和”对日本工业有些了解。看到日本工业都是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发展起来的;而日本的国势日强,也是因工业发展而发展的。反观自己国家贫弱,正是因为工业少而落后所致。因而使东和五金行萌生了办工厂的念头,当时一般人也认为在中国办工厂比开商店有前途。于是,东和五金店开办了东和制钉厂,由日本进口几台小制钉机,并聘来技师一人,签订一年的合同,先制作小铜钉,以后又增置了机器,制造铁铆钉,第二年进口了拔丝机全套设备,随来二名日本技师,保装修,保教技术,制造元钉(当时号称华北首创第一家)。以后又屡增添设备和工人,到1933年工人增加到80—90人,元钉年产量达到2000吨左右。东和制钉厂建成后,天津又有数家制钉厂兴起,产、销量达到饱和。东和厂又在1935年由日本进口自行车零件机器一套,开始制造自行车架子、前叉子等,除销往华北外,还远销到河南和西安,招工百余人,合计有工人200人。这时东和五金行,已发展成亦商亦工的企业,资金比较雄厚,是东和的全盛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最初还可以维持经营,1939年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进口货源断绝,物价上涨,币值日低,东和业务处于守势。特别是到40年代,日本在天津抢掠战略物资,五金行业的钢铁被强征一空,东和被征盘条500多吨、元钉300多吨,制钉厂被迫停工,不久,制造自行车零件厂亦因没有原料而停产,最后只制有几个人看守机器而已。

此时,因货物减少,资金大有剩余,各股东纷纷购置房产。把驻日采购人员撤回,改向上海进货、卖货,以此维持企业不倒闭。(www.xing528.com)

1942年东和五金行更名为隆和五金行,工厂仍旧名,但并没有复业,直到解放。

天津解放后,政府扶持工商业,隆和五金行除由上海、广州进货外,也进口欧、美商品。1950年,政府批准隆和兼营进出口贸易,主要是进口贸易,并派人去香港采购货物。抗美援朝开始后,进口业务停止,到1954年转业。

东和制钉厂解放后恢复了生产,给五金站做加工,1956年响应政府号召公私合营

(此篇文章由张琨山、王恒江、赵明理、高效笃、王朝卿等人供稿,由徐雅华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