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第一家服装企业-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天津第一家服装企业-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生记新衣店(服装店)的前身名“瑞兴顺”估衣铺,该店也代售寿衣。王大发看到了地区的变化,是年,他在南市荣业大街南口路面,开设“老生记”,仍旧售卖估衣、寿衣。同时把老生记估衣店改为老生记新衣庄,代售估衣、寿衣,就这样不到一年的时间,他这个虎头商标的新衣,被天津各区的大小工厂、店铺的工人们普遍接受,还说他的成衣质量好、样式新。由于这种好的声誉,使老生记业务蒸蒸日上

天津第一家服装企业-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王钟英

从古至今经营商业者,首先要具备对社会的不断改革、对人民需求的不断变化等等的了解和顺应机会的智慧,这就是旧社会商人的生财之道。

新衣行业在天津的出现,是在1925年前后。由于新衣店的问世,刷新了估衣行业的面貌,更给家住外埠、而在津工作的劳动人民在穿衣方面带来方便,新衣店创始者“老生记”在这门生意上,可谓捷足先登,获得了发财机会。

估衣,也就是旧衣服,它的货源来自旧社会的“当铺”。当铺在我国是有悠久历史的,这个行业主要是解决群众、特别是贫苦群众的燃眉之急,办法是以实物(包括衣服、古玩、字画、金银首饰、布匹绸缎、房地产契约等等)到当铺去抵押,换来现款。这种贷款方式、期限是18个月,利息是10%。而到期没有钱去赎,还可续交利息名曰“倒当”,如不续交利息钱,当铺便将抵押物品硬性变卖处理。每年春秋两次为当铺处理物品的季节名曰“打当”,它根据物品的类别,分别去找销售对象,如金银饰品、即找金店首饰楼,古玩珠宝字画找古玩店,布匹绸缎找绸布庄,房地产找经纪人去变卖。而服装是数量较多的,他们先分成高、中、低档,再把估衣店负责人找来,标价拍卖,一般是以一堆或一包,而按件的除非是“珍品”。当铺要以最高标价,估衣店必须以有识物经验者,或与当铺有密切交往关系者出面购货,不然常会有“打眼上当”之时,但是赚钱的机会还是多的。在“打当”的所谓旧衣中,很多是没上身穿过的新衣服,这都是典当人为生活所迫,无奈将心爱的或准备过年过节穿的新衣服,当了换钱度日。旧社会这种情况很普遍,并不足为奇。

估衣商贩由当铺买到的旧服装,再到市场上去卖,一般销售对象,仍是贫苦人,这也可谓恶性循环,而早年所谓中上层的富裕人家,是不买不穿这种估衣的。有钱人的男或女,不论是穿西服和华服,都要由西服店或成衣铺去定做,在这些店铺中有能工巧匠,他们中有的量体做衣,有的按旧衣尺寸去做,也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一看本人体型,就能做出非常合体的服装来。旧社会封建家庭的贵妇人,是不愿叫成衣师傅用皮尺在身上量来量去,而只要他们用眼一看就能做出合体的衣服来。早年南马路南门东,有一家成衣铺名叫“夺天巧”的,那里有个师傅做活是有名望的。还有旧英租界即重庆道61号原庆亲王府,府内有个成衣师傅姓刘,1948年八路军进天津前,国民党军官占住庆王府,刘师傅只好自己在南海路南口西角处开设一处成衣铺,作者叫他做了几件华服,做的活即合体又耐穿。

旧社会贫苦人、劳动群众是占绝大多数的,他们的衣物是自己家人做(他们收入低不愿花钱买布料叫成衣匠做,有的是叫自家婆娘做)。而在天津市内谋生的外地乡镇单身汉比较多,他们中穿衣服等待家人做好送来的是少数,而一般都是到北马路估衣街店铺或摊贩中买衣穿是比较多的,所买就是旧衣、估衣。

估衣行业历史很久远,大凡有当铺的年代就有估衣业,早年坐商估衣店,一般都集中在估衣街,其它都是背包走街串巷,或下农村的小商贩,销售对象就是贫苦人民,有的还赶集市,像三不管、地道外、谦德庄等繁华地区,是他们最理想的销售地。到了这些地方,将衣包散在地上,设个小摊,一件一件地摆开展销,待有人围观时,他们就以吆喝的方式,两个人一唱一和,就像相声段子中的“唱估衣,卖布头”一样。这种售卖方式,即便是坐商,估衣店也同样在门前设摊唱卖,这形成估衣业的普遍销售方式。另有一种形同“出租柜台”的门前设摊销售估衣方式。早年在估衣行业中有一部分吆售能手,他本人没有资金租门面经营估衣,他可向某估衣店提出在其门前设摊替代该店售货,店经理把一些估衣标上价格(用行语字如:1“肖”、2“到”、3“挑”、4“夫”、5“络”、6“俊”、7“现”、8“世”、9“五”、10“背”),飞子(小布条)委托这个人去卖(吆喝),他可按飞子上的价去加价多卖,多卖的钱归该人。这是没有本钱的买卖。

估衣街是北门外东侧第一条街,该街内当年除西端的达仁堂药铺、敦庆隆绸缎庄、谦祥益、瑞蚨祥绸缎庄外,往东直到锅店街两侧全是估衣店,这些店铺以销售估衣为主,多数还售寿衣(死人穿的“装裹”)。这条街的形成,相传是在明末清初,它有数百年的历史。

老生记新衣店(服装店)的前身名“瑞兴顺”估衣铺,该店也代售寿衣。经理王大发、字瑞亭,他的祖父、父亲是串街走巷的估衣商贩。1901年王大发在估衣街开设瑞兴顺估衣店,王大发是个讲求实效的勤俭办店的能手,他与各当铺都有密切联系,从而能在“打当”时选得较多好的估衣,他把较好的服装悬挂在四壁,门前设摊有专人喝售,他自己抽空背着衣包到市内外繁华集市去销售,后来他发现南市“三不管”是个最好的销货地点。

1920年天津繁华区由城北逐渐南移,由三岔河口侯家后向南市以及日租界转移。王大发看到了地区的变化,是年,他在南市荣业大街南口路面,开设“老生记”,仍旧售卖估衣、寿衣。说起王大发,他对任何事物都要深入钻研,如老生记的名称,其意义就是生字,王大发要使王家出头露面,王字出头是个主字再加一撇是露面维生。后来他制做出售的衣服,都带上一个虎头商标。虎头的脑门上都有个“王”字,总之他要叫王家兴旺发达。

王大发在经营老生记时,不断对社会上人们的生活所需进行分析和思考,他发现各工厂企业大部分员工都是外地住家的单身汉,衣服的来源要靠老家的人做好送来穿,或者到估衣摊去买,估衣是旧衣服,即便是新的穿上也不一定合体,只有凑合着穿。王大发见于此,认为这种生意是市场中的空白点,于是他开始试探性地添售新衣服,买些白市布叫自家女人们做裤袄多件,在门市上销售,结果很快售光。

王大发认为这是开展销售新衣的好办法,于是整件购进14磅高档10斤白布,分别到西门外染厂去染蓝、青等各种颜色,染好把布分发到城里,由西门外等地贫民住户的妇女加工成大小各种尺寸的服装,每件做成都贴上“虎头商标”,这些成衣都在老生记销售。同时把老生记估衣店改为老生记新衣庄,代售估衣、寿衣,就这样不到一年的时间,他这个虎头商标的新衣,被天津各区的大小工厂、店铺的工人们普遍接受,还说他的成衣质量好、样式新。后来竟有的人买后未穿在急用钱时拿到当铺去卖,当铺掌柜“老西”一看有虎头商标、老生记产品就多当钱。由于这种好的声誉,使老生记业务蒸蒸日上。自1922年至1930年间王大发将门面扩充,又添售了学生服(当时的童子军服)、中山服以及制服等等。

1936年王大发又在南市永安街玉清池澡塘斜对过,设立一处老生记分店。这时他鉴于自己年迈,于是决定把两个门市部分配他两个儿子掌管,同时确定这是分给他们的遗产。长子王钟秀,字宝林,分得永安街分号,更名新记老生记新衣庄,商标改用竹林牌。另将南市荣业大街老号,老生记新衣庄,分配给次子王钟英,字宝菁,商标仍用虎头牌。

王大发在暮年将一生心血经营起来的两号老生记新衣庄,分配给两个儿子去各自独立经营,其做法在旧社会封建家庭中是少有的,也是维新的。尤其是将老号老商标给次子,而将新号新商标分给长子,究其原因是弟兄二人年龄相距近10岁,哥哥年长多少有些商业经验,而弟弟年幼初入社会,王大发以老号老商标的老生记给次子,使其在经营中容易得多,同时又给钟英配备了一些有经验的老职工相助,更能万无一失。王大发对事业对家庭,事事安排得当,其用心之良苦实为难能可贵之至。王氏弟兄的个性各有所长,王钟秀较为保守,他在经营上仍按照父亲的做法,循规蹈矩、有板有眼地做买卖。而王钟英则为创新派,他在商业道路上,不干守旧,要创造一番崭新的事业来。下面谈谈王钟英一生对服装行业的贡献和他的多才多艺。

王钟英生于1915年,青年时毕业于汇文中学。他幼年时期在店里见到父亲兢兢业业地做生意,从而使他在后来独挡一面地掌管业务时受益匪浅。他对店中职工视为亲弟兄,劳资团结使老生记的业务蒸蒸日上。“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天津,人心惶惶,百业凋零,再加上新衣业店铺众多,老生记为了振兴业务,除仍兼营估衣、寿衣外,又添售戏衣。

1938年钟英23岁,他为了自己的前途,决心要趁自身年轻学得一些专技,首先是服装方面,他学习缝纫、裁剪、量体等技术,更学得观体量裁活。他天生聪明,一学就会。王钟英自幼爱好文艺,如书、画、金石戏剧以及脸谱等等,他性好钻研,遍访名师,决心学好学通文艺。

书画方面,他学陆文郁、张和庵派,拜王金城为师(城西画社),那还是他11岁时即开始学书画,王金城老师叫他看字帖练习书写大小楷,在字帖方面,有苏、黄、米、蔡、颜、柳、欧、赵等字体,当王钟英写完,老师则逐字指点修改。王老师还同时教画,学画先学习勾画稿,再学习制色法、配色法,即便是水墨画,也要用墨分出五种深浅色。练习一手拿两支毛笔,开始用吃饭的筷子练。学书画每星期日上午9点到12点准时学习,10年间从未间断。后来他对画山水人物、翎毛花卉、鱼龙鬼判、草虫走兽、竹兰梅菊等工笔写意诸画,都有一定程度的造诣。后又学画像、油画、广告画、水彩画,从而给他在后来服装行业的宣传、橱窗设计布置等方面奠定了基础。

王钟英大学书画的同时,又学习“金石”,拜师周与久,老师教他拓印、章法、硃文、白文、掌刀法、印床子,书写字体多用“古籀文”即大篆、小篆(该字体相传是周宣王时太史籀造),钟鼎文字、章法多种,刻印章用于书画。刻法分切刀法、单刀法,用刀如笔,书家刻法是往前方推刀,而匠人则是大把攒往里代刀,也分阳文阴文等等。

京剧,开始学京胡二胡,拜张铭禄为师,张的弦艺虽比不上北京的杨宝忠,但他在天津也颇有名气。他曾任塘沽京剧团副团长;他的夫人徐家华,是早年天津著名话剧演员,50年代去世。王钟英在二胡方面也学得比较好。在学京剧上,他根据自己的体型嗓音,拜黄恩甫为师,学铜锤花脸,一年后他要学《连环套·坐寨盗马·拜山盗钩》,黄老师因不会此戏,又转请到刘少峰老师学习铜锤和架子花脸。

学戏每到寒冬三九,早晨五点起床,到万德庄墙子河畔树林中,由老师指导喊嗓子,咦、哈二字,就是五、一两音,关于念白,如某戏的白口,字音的高低大小快慢缓急,每字音的距离,每句词的音调尺寸,都有一定的规矩。故而念工比唱工更难掌握,戏剧界的行话是“七分道白、三分唱”,念白要字音准确、不念倒音、怯音,其行话叫“嘴里干净”,唱时行腔字音不倒,音量高低恰当,吐字清楚,每个字都要喷出,不带杂音,又练踢腿,耗腿等等。每天练到天刚亮,他和师父到豆腐房吃早点,进门先捏点盐面放嘴里慢慢咽下,为去火气。同时还到戏院舞台上与师父练身段,跑圆场,大小马趟子,起霸等。经过6年的学习,经常被约到学校、戏院演出,都是票戏(业余演员)。(www.xing528.com)

1946年春一次在东马路新华戏院,那是代替师父演出,也是义务戏,戏码是《打龙袍》,王钟英饰包公,由于他嗓音宽厚,扮相好,一场戏博得观众的好评。他的一场演出不但不要钱,还要给前后台工作人员辛苦钱,衣箱人员辛苦钱等不下十多元。

他还在老师指导下练习勾脸,凡唱花脸总得自己学会勾脸,这是一门艺术。先学制色,分水色、油色两种。水色用冰糖块以水化开,用糖水和各种色粉调成糊状,油色用香油和成糊状,色粉分为金、银、红、黑、白、绿、兰、黄、紫、墨,勾脸在纸上勾,与脸上自己勾,给别人勾,都各有其手法。纸上勾能落腕,在自己脸上勾是反悬腕,给别人勾是正悬腕,先勾白粉轮廓,再填各色的瓤子,图案则按戏中角色勾,如带满髯口角色则不勾嘴唇和下额,如不戴髯口角色即勾嘴叉,每个戏的花脸角色,所勾图案都不一样,如曹操戏“捉放”勾圆眼角,其他曹操戏都勾尖眼角,为的是显出其奸雄的含义。

以上所谈的京剧,与服装业也是有关系的,合营后凡制做、销售戏衣的都属服装行业。王钟英自青少年起学习书、画、金石与京剧,直到他走入社会,自己掌握经营老生记服装店,从未间断。他在经营企业上有其独到之处,如自40年代起各新衣店在市场上竞争力非常强,王钟英争先联系各中小学校,包做学生服,致使业务一直兴旺不衰。

1949年解放初期,党和政府为了开发妇女劳动力,使她们摆脱家庭的束缚而走上社会,增强建设力量,首先建立扫盲组织“识字班”,因为旧社会绝大部分妇女是没有文化的,而组织识字班的人选,街道上的老大爷大娘们公推王钟英负责。王也确有能力,在数月的时间不但建起妇女识字班,还为失学的儿童们组建一所小学校(原南市中一小学址)。又为了街道妇女们的劳动和生产,开办了一处缝纫工厂,他将自己店(老生记)里的多余缝纫机搬到该工厂使用,使这个小工厂开始生产营业起来。后来学校和工厂都由东兴街自行管理。

1949年冬,天津市工商局把全市原估衣业,新衣服装业,鞋帽业等与服装类同的店铺,合并组成服装行业同业公会,约500余户,选举王钟英为主任委员,崔庆禔、王殿忠为副主任委员,仉恩尧等为常委。会址设在北马路万寿宫对过。

1950年以服装行业中有制做经验的10多人组织成立“服装研究所”,负责干部王殿忠。这个所专门研究如何改进服装的制做,王钟英也是该所负责人之一,王经营服装业多年,有丰富的制做经验又好钻研。他提出了几项改进意见:

1.西裤。多年来凡是西服,制服裤子的裤脚一直是卷上裤口约寸许的边,这个裤边好像只是起到美观作用,但是既存脏土又费料,在制做上还费工,不如改为直筒,即美观省料又卫生。这个建议受到一致的赞同。

2.衬衫。多年来西服衬衣的制做,一向是下摆前短后长元形,后扇长度几乎到臀部以下,穿上如不往裤里放很难看,这也是西洋服装多年延传下来的,我们可否把它改成前后一齐,即省料又美观,况且在天气热时不往裤里放而放在外边穿起来也好看,也可起个名称叫“两用衫”,这个意见大家也一致同意。

3.袖扣。早年凡西服衬衫,袖子不但长,而且袖口只有扣眼,那时另有以金属制做的袖扣,甚至富人以金或银去制做,是当年洋广货店专卖的一种饰品,另有一种可松紧的谓之袖箍。这种既费工又费料,穿起来又费事的衬衫不适于时代的需要,不如改为袖长合体,袖口安上个扣子一扣了之,既省事又美观。

总之以上三个建议不但研究所全体人员同意,同时在市场上付诸实施,广泛受到欢迎。像这些改进听起来看起来没什么,但是王钟英总算是个先知者,倡议者。

1952年后老生记服装店职工,由于受左的思潮影响,工作涣散,业务逐渐下降。王钟英除忙于同业公会事务外,在1951年又被抽调到天津市华北城乡物资交流大会上,协助大会美工工作,一直忙到大会结束,回店后见到业务如此情况,已难以收拾。

在和平路人民剧场对面有个服装店名叫“胜联服装店”,这个店是由15个原估衣业人组成。这个店原设在北安桥左近,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降服后建立,故而起名胜联,义即胜利后由15个人联合开办,经理迟鸿章,故名胜联。这个店当时专买卖美国货,即小贩从美国军营买来处理军用服装,卖给胜联,而胜联经过整理后再加价出售,即所谓买卖美国货的商店。解放后这个店迁移到和平路,改为服装店。

1954年老生记服装店已成半停业状态,这时同业公会常委仉恩尧经营的多伦服装店,特约王钟英到多伦服装店帮忙,聘王为该店副经理。1956年1月18日全行业公私合营,同时成立服装公司由仉负责,以上所提的胜联服装店由一名邰玉山者任公方经理。

1957年服装公司为调整市场上服装业的分布,将多伦服装店与胜联服装店合并,在和平路人民剧场南侧修建成一大型服装、鞋帽、绸布商店,取名红旗商店,其门面占有近八间门面房屋。多伦、胜联停业,红旗开业后以王钟英为经理,这个店后来添上老年人服装部,专供老年夫妇适宜的服装,一时颇受全市老年人的欢迎。

红旗店开业后,王钟英施展了多年来经营服装的经验和能力,改革了管理制度,如门市上收款设银台,为减少各柜台与银台收付货款的时间,在各柜的上端以铁丝和钱夹子输送货款及收据,这也是个小发明,以至全市各商店全学这一招,后来又进化为电动。

王钟英在红旗商店可称上多面手,他既管宣传,如橱窗设计和摆布,又在绸布柜为购料定做服装的男女顾客量体裁衣,总之一切为了顾客,从而使红旗商店不但业务收入上升,同时也为该店赢得好的声誉。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同样也给王钟英一家带来了灾难,抄家、批斗,下放到西郊区务农,自1970年至1978年回城,整整八年,他相信党,虽已年届古稀,仍希望在暮年多为人民再服务。

1978年回城后仍在红旗服装店工作,直至退休,他儿女多,但都能独立生活,老夫妇俩单独生活,他每日以书画为消遣,耳不聋眼不花,可谓怡乐晚年,王钟英现年80岁(199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