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古界、元古界、下古界的寒武—奥陶系及其他地层分布情况

太古界、元古界、下古界的寒武—奥陶系及其他地层分布情况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实习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为太古界、元古界和下古界的寒武—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大部分未露出,中生界缺失,新生界第四系仅分布于河谷和低凹地区。本地区地层由上到下简述如下:l.太古界赞皇群主要分布于实习区东南部的寺沟、高家峪、杜家峪、冯家庄一带。主要岩性为一套遭受中浅级的区域变质作用及不同混合岩化作用的变质岩系。一段由变质长石石英岩、粉沙岩板岩、千枚岩和白云岩组成多次重复韵律层,下部为变质安山岩。

太古界、元古界、下古界的寒武—奥陶系及其他地层分布情况

本实习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为太古界、元古界和下古界的寒武—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大部分未露出,中生界缺失,新生界第四系仅分布于河谷和低凹地区。

本地区地层由上到下简述如下:

l.太古界赞皇群(Ar)

主要分布于实习区东南部的寺沟、高家峪、杜家峪、冯家庄一带。赞皇群出露不全,仅有上部的石家栏组(Arsh)。主要岩性为一套遭受中浅级的区域变质作用及不同混合岩化作用的变质岩系。由黑云母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浅粒岩等组成,局部混合岩化作用强烈。片理、片麻理走向近南北,倾向西或北北西,倾角 45°~60°,出露厚度350~1 500 m。

2.元古界甘陶河群(Pt1

主要分布于区内甘陶河两岸杨庄、朱会等区,在苍岩山峪沟等地区也有出露。主要岩性为一套巨厚的海相碎屑—碳酸岩—火山岩的浅变质岩系。由变质沙砾、沙岩、板岩白云岩和变质中基性火山岩等组成,厚约8 000 m,由上向下分为3个组。

(1)南寺掌组(Ptln)。

以粗碎屑岩和变安山岩为主,厚约 1 200 m,下部为灰红—灰绿色巨厚层变质含砾长石石英沙岩,含磁铁矿交错层。长石石英沙岩具变余鳞片花岗结构,由长石、石英、绢云母组成。砾石主要为石英,胶结物主要为长石,石英均已重结晶

底部为变质砾岩层,砾石成分主要为石英岩,石英、燧石为主,磨圆度好,分选性差。上部为浅灰—灰黄色厚层变质长石石英砾岩。胶结物为泥质,均变质为黑云母和白云母。顶部以变安山岩为主,夹多层安山质角砾岩,安山集块岩和多层砾岩、板岩,构成多次喷发—沉积韵律。变质安山岩为浅绿色,气孔杏仁构造发育,安山集块岩呈透镜状产出,角砾成分以安山岩为主,平行于层面排列。

(2)南寺组(Pt1ns)。

以变质沙岩、板岩、白云岩和变安山岩为主,按岩性划分为四段。

一段为一套浅红色厚岩—巨厚层变质长石石英沙岩夹少量黑色板岩,局部夹变安山岩。变质长石石英沙岩具中粒变余沙状结构,由石英、钠长石、云母组成,胶结物为泥质。沙岩中可见斜层理,局部可见浪成波痕。

二段为黑色板岩与变质含砾长石石英沙岩互层,板理清楚,碎屑主要为石英,胶结物为黑云母与绢云母。

三段以厚层白云岩为主,下部为肉红色—灰色变质长石石英沙岩与板岩互层,局部夹厚层白云岩。

四段为一套变质安山岩及其熔岩角砾岩,下部为变钠长安山集块岩,角砾岩夹长安山岩层,上部为浅绿色变钠长安山岩,夹少量砾岩和板岩层,熔岩角砾成分主要为安山岩块,微具定向排列。安山岩具有明显的枕状构造。火山岩只有发育的气孔和杏仁构造,填隙物主要为石英、绿泥石等。

(3)蒿葶组()。

主要是一套多韵律的碎屑岩—碳酸岩和变质安山岩,厚1 700 m,按岩性分两段。

一段由变质长石石英岩、粉沙岩板岩、千枚岩和白云岩组成多次重复韵律层,下部为变质安山岩。

二段为多次喷发的巨厚层安山岩,其间夹多层沙岩和板岩,底部夹层中常见泥质白云岩,变安山岩气孔发育。

3.中元古界长城

长城系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基底之上的第一个未变质的沉积盖层,由下向上分为4个组:

(1)赵家庄组。

主要分布于相思沟、杨庄和测鱼一带,与上覆常州沟组呈明显平行不整合接触。岩性为紫红色泥岩夹灰白色透镜状沙质泥灰岩,厚约 130 m,上部为绛红色页岩与粉红色薄层石英沙岩互层,中部为绛红色页岩夹少量沙质泥灰岩,下部以不整合覆盖于南寺组四段边变质安山岩之上,岩性为灰紫—暗紫色页岩夹多层透镜状沙质泥灰岩。夹有叠层石化石,数量较多。

(2)常州沟组。

主要分布于甘陶河岸及胡家滩、寺沟、相思沟、调阳坡等地。主要岩性为一套经过轻微变质的海相粗碎屑岩系。由石英沙岩、石英岩状沙岩、含铁沙岩、海绿石沙岩绵组成。与下伏甘陶河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由下向上分为三段。

一段为紫红、粉红或灰白色中层中绸粒石英沙状沙岩及长石石英沙岩,具有褐铁矿斑点。

二段为紫色—暗紫色中厚层—薄层中—粗粒长石石英沙岩,下部为粗粒沙岩,上部为紫红色厚层—中厚层粗—中粒石英岩夹l~2层含海绿石石英沙岩。

三段为灰白色巨厚层中—细粒石英岩状沙岩,岩性单一,标志明显。

本组地层中大型槽状构造,帚状层理,不对称波痕,泥裂很发育,总厚约2 500 m。

(3)串岭沟组。

分布于王帮沟一带,与下伏常州沟组为整合接触,岩性为石英岩状沙岩夹灰绿色—次黑色纸片状页岩及粉沙质岩。下部为紫红色—粉白色中厚层到薄层含砾中粗粒石英岩状沙岩夹铁沙岩及粉沙质页岩。局部含铁沙岩中有领状赤铁矿层,中部为灰白色薄层细沙岩与灰黑色纸片状页岩互层。上部为灰白—紫色薄层含长石石英沙岩,含铁沙岩夹粉沙质页岩,厚度为50 m。

(4)团山子组与高于庄组。

团山子组与串岭沟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岩性为紫红色中粗粒石英岩状沙岩夹粉沙岩及页岩,底部有一层厚度为30 cm的含砾粗沙岩组成,下部为紫红色中厚层中粗粒石英岩状沙岩构成,上部为紫红色薄层含铁石英沙岩夹粉沙岩及钙质页岩,厚度约11 m。

高于庄组与下伏团山子组为整合接触,主要岩性为灰白色厚层含燧石团块或条带白云岩及毛庄组:紫红—鲜红色泥岩,含食盐假晶,夹灰白色薄层泥灰岩,顶部为 20 m 厚的灰白色—浅灰色中厚层白云质灰岩,区内厚度35 m。

徐庄组:暗紫红—猪肝色纸片状云母页岩,间夹暗紫红色薄层粉沙岩、细沙岩以及少许灰绿色条带状或斑点状粒岩。顶部为灰白—灰黄绿色薄层泥质条带灰岩,鲕状灰岩,厚84 m。

张夏组:灰色—深灰色厚层鲕状灰岩,致密灰岩或黄绿色薄层泥质条带灰岩,间夹少量竹叶状灰岩及黄绿色页岩。下部为鲕状灰岩、致密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间夹黄绿色页岩。中部为浅灰—灰黄色中厚层泥质条带灰岩,上部浅灰色中厚层泥质条带鲕状灰岩,厚180 m。

中统地层与下伏地层呈平行整合接触关系。

上统:崮山组(∈3g)、长山组(∈3c)、风山组(∈3f)。

崮山组:灰—灰紫色中厚层—薄层致密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夹灰紫色或黄绿色页岩,底部以灰白—灰黄绿色泥灰岩为标志与中统张夏组灰岩分界。

长山组:灰—灰紫色中厚层竹叶状灰岩夹薄层泥质条带灰岩。竹叶体具紫红色氧化圈,底部为铁质竹叶状灰岩,中部和顶部均为中厚层具紫红色氧化圈含铁竹叶状灰岩,厚20 m。

凤山组:底部为浅色—浅灰色薄层泥质条带灰岩,泥质白云岩夹中厚层竹叶状灰岩及黄绿色泥灰岩。中部浅灰色含瘤状薄片状泥质条带灰岩。上部浅灰色中厚层夹薄层白云质灰岩及细晶白云岩,厚145 m。

4.奥陶系

区内奥陶系发育较全,为一套巨厚的滨浅海相碳酸盐组成,由下向上划分两统五组。(www.xing528.com)

下统:冶里组(O1v)、亮甲山组(Oll)。

冶里组:岩性为灰黄—黄红色中厚层细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竹叶状灰岩及黄绿色页岩。底部以夹3~4层黄绿色页岩或薄层泥灰岩,厚20 m。

亮甲山组:下部黄灰色厚层—中厚层含燧石结核或燧石条带白云质灰岩,中部为灰色厚层白云质灰岩,含少量燧石结核或条带,夹角砾状灰岩,上部黄灰色厚层含燧石条带白云质灰岩,夹角砾状灰岩,厚120 m。

中统:马家沟组(O2m)、峰峰组(O2f)。

马家沟组:分为上下两组。

下马家沟组(O2x):下部为黄灰白色薄层或薄板状白云质灰岩夹黄绿色泥灰岩,底部为1~3 cm 含砾沙黏土质白云岩及钙质沙岩,厚度约为 7 m,中部为灰褐—灰色厚层白云质灰岩,中厚层层纹灰岩,角砾淋滤灰岩及浅色薄层灰岩,上部为深灰色厚层致密灰岩,豹皮状灰岩,中厚层白云质灰岩及浅褐色薄层钙质白云岩,总厚度为165 m。

上马家沟组(O2s):底部为灰白色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及褐紫色角砾状灰岩,中部褐灰、深灰色中厚—巨厚层花斑状灰岩,含燧石或硅质结核,条带花斑状灰岩夹褐色薄层泥质灰岩,上部为粉白色中厚层角砾灰岩:角砾状白云质灰岩,夹有中厚层花斑状白云质灰岩、钙质白云岩,厚260 m。

峰峰组(O2f):下部为粉白,灰黄绿、紫褐等杂色角砾状泥灰岩,含泥质白云岩夹灰白色薄板状泥灰岩,角砾状灰岩,风化面多呈蜂窝状,上部为灰白色薄层泥质白云岩,灰及灰黑色厚层致密灰岩、中厚层花斑状灰岩,厚125 m。

5.上古生界(Pz2

区内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出露零星,分布于区内北部。石炭—二叠系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及陆相红层沉积。与下伏奥陶系中统峰峰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1)石炭系(C)。

区内石炭系地层发育中上石炭统海陆交互相合煤岩系,分有中、上两统。

中统本溪组(C2b):底部为褐铁矿或黄铁矿透镜体。下部为紫红色鲕状铝土质泥岩夹透镜状铝土岩。中上部为深灰色沙质泥岩与浅灰色铝土质泥岩。厚度约35 m。

上统太原组(C3t):深灰、灰色粉沙岩,沙质泥岩,灰—灰白色石英岩,中夹 2~4 层沙岩,含可采煤层5层,底部以厚2.5 m灰白色细粒沙岩与本溪组分界,厚度为85 m。

(2)二叠系(P)。

实习区内零星分布于井陉盆地内,由下向上分为两统四组。下统: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上统:上石盒子组(P2s),石干峰组(P2sh)。

下统(P1):

山西组:灰绿、粉灰色铝土质页岩,黑色碳质页岩,沙质页岩,沙岩夹煤层,系一套陆相湖泊沼泽含煤沉积,厚度153 m。

下石盒子组:下部黄绿色鲕状铝土页岩,石英沙岩,上部黄绿、灰紫色页岩夹石英沙岩,系一套湖泊相沉积,厚度为169 m。

上统:

上石盒子组:下部灰紫—灰黄色沙质页岩夹沙岩,中部为紫、棕灰、灰白色含砾石英粉沙岩夹灰绿—萤绿色页岩,上部黄绿—紫灰色页岩夹沙质页岩含砾长石石英沙岩,系一套湖泊—河流沉积相沉积,厚度为500 m。

石干峰组:暗紫、紫红、红色含砾中粗粒石英沙岩,底部为砾岩层,系一套干燥气候条件下的陆盆地红色沉积,厚50 m。

6.新生界

区内新生界地层以第三系中、上统和第四系更新统和全新统为主,出露于井陉盆地,甘陶河流域及山前地带。

(1)第三系(R)。

区内第三系发育不全,由中新统和上新统组成。

中新统(N1):

下部灰色、黄红色灰岩砾岩,含砾粉沙岩及沙质黏土,中部紫红色凝灰质沙岩及凝灰岩

上部为灰—深灰色橄榄玄武岩,其底部为紫红色玄武质集块岩,厚度 60 m,分布于井陉西雪花山、甘陶河下游及井陉一带。

上新统(N2):

出露于井陉雪花山一带,为一套红褐色黏土、亚黏土,夹石膏层,厚15 m。

(2)第四系(Q)。

实习区内第四系零星出露于井陉盆地,甘陶河流域河谷两侧及山麓的不同地段,分有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及全新统。

下更新统(Q1):

湖积沉积物,灰绿、灰黄色黏土和细沙互层,厚度为 5 m,中夹有冰碛层由红—红黄色黏土,沙砾石混杂组成,厚1~50 m。

中更新统(Q2):

洞穴沉积层,分布于奥陶纪灰岩洞穴中;夹有冲积、坡积物,为红黄色黏土质粉沙及黏土亚黏土夹粉沙透镜体,厚度0~30 m不等。

上更新统(Q3):

冲积、洪坡积物为主,由黄土及部分砾石透镜体组成,底部为砾石层,厚3~40 m 不等。

全新统(Q4):

冲积物为沙、砾和黄土状土。冲积物和洪积物为浅棕褐色亚黏土,亚沙土和流沙层。湖积物为浅褐色沙质黏土,砾石组成。全新统厚度各地不一,介于1~100 m之间。

实习区内整个新生界地层与下伏地层均为不整合接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