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州历史研究文集:揭示粤人外交官群体的历史局限

广州历史研究文集:揭示粤人外交官群体的历史局限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外交人员虽有强烈的爱国之心,但在清政府腐败和对外屈服退让的方针之下,其作为受到很大的掣肘。陈兰彬使美的1880年,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发生了反华骚乱,一名华侨被杀害,多名受伤,华侨财产损失达5万多美元。陈兰彬要求美国方面惩治暴徒和赔偿华侨的损失,这个合理要求竟被美国政府蛮横无理地拒绝。杀人凶手和暴徒却逍遥法外。如他们驻外的使命之一就是防止革命党人的反清活动。

广州历史研究文集:揭示粤人外交官群体的历史局限

外交人员虽有强烈的爱国之心,但在清政府腐败和对外屈服退让的方针之下,其作为受到很大的掣肘。陈兰彬使美的1880年,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发生了反华骚乱,一名华侨被杀害,多名受伤,华侨财产损失达5万多美元。陈兰彬要求美国方面惩治暴徒和赔偿华侨的损失,这个合理要求竟被美国政府蛮横无理地拒绝。此后,排华事件在美国迭起。1885年美国怀俄明领地发生了“石泉惨案”,26名华工惨遭杀害。驻美公使郑藻如对案情作了深入了解,然后向美方发出正式照会,同时电请清政府要求在这一问题上采取坚定态度,还致电李鸿章张之洞,谋求他们的支持。美国历史学家库利奇教授认为,郑氏的这份照会,是在卓越的伍廷芳之前,中国驻美使节所提交的一份“最富于尊严、最具分析力和最合乎逻辑的文件”。[19]美方坚持不能为华侨的损失承担法律责任,迫于国际舆论的压力,只表示愿意酌筹款项以资体恤。杀人凶手和暴徒却逍遥法外。伍廷芳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出任美国、西班牙、秘鲁大臣(公使),他出身华侨,通晓西方的法律和习俗,决心比他的前任更有效地保护区旅外华侨的利益。然而上任伊始就遇上美国国会通过将排华立法扩展到新兼并的夏威夷群岛。他向美国务院发出抗议照会并无效果。他就占领菲律宾群岛的美军统帅发出禁止中国人进入菲律宾一事至少向美国政府发出四次抗议照会,指出其违反国际公法,违背中美条约精神,也不符合美国的政策。这次交涉暂有成效,只隔两年,美国国会通过新的排华法令并推至美属所有领地,尽管伍廷芳发出长达58页的驳斥照会,还是无济于事。他曾强烈抗议美国官员无理逮捕华侨居民、搜查华人住宅的行为,又利用自己精通英语的有利条件,广交朋友,在各种集会上讲演及报刊上撰文宣传自己的观点,然而这些努力都未能改变美国政府的排华政策。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他痛感中国遭受列强瓜分的危机迫近,但除了附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主张外,别无良策。由此可见,在弱国败政的条件下,外交人员虽有外交之才、报国之心,其活动收效也只能是极其有限的。

清朝官场的制度腐朽、机构臃肿、冗员充斥、办事拖沓等弊端,在外交机构中同样存在,而外交官员也素质不一。更重要的是外交官员尽管有机会接触西方文化,其基本立场受封建思想所限制,而政治立场则在忠于清王朝,他们的行动也受到这一基本立场所制约。如他们驻外的使命之一就是防止革命党人的反清活动。伍廷芳在武昌起义后毅然转向革命阵营,赞成共和,出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外交总代表,其后又出任临时政府司法总长、孙中山组建的军政府的总裁兼外交部长,表现出捍卫革命与共和的坚定立场。而他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再次出使美国等四国公使时,履行的职务之一就是监视和破坏华侨革命活动的使命。当时美洲华侨支持革命风气已开,许多人捐款、买军火、加入同盟会,积极支持国内此起彼伏的武装起义。伍廷芳曾电告清廷,防范革命党从美国运送军火回国策划起义。陈兰彬在担任驻美公使时,由于他在许多问题上持保守观点,反对容闳的教育计划,对于出洋留学幼童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颇具戒心。他的另一名副手吴嘉善也不时向清政府报告说容闳纵容留学生,专习美国人运动游戏,又多半入耶稣会,若久居美国,必全失爱国心。促成了总理衙门决定撤回全部留美学生。

由于利益的驱使,使外人员中还存在越轨行为。何如璋出使日本,在琉球事件中据理力争、毫不屈服的态度,比恭亲王、李鸿章的一味妥协让步要强得多。然而见于日本外务省档案中两封由他发给日本驻京公使馆官员的亲笔密信内容,涉及日人亟想了解的李鸿章在即将到来的中法冲突中态度的情报,证实了其收受日本人“百余金”而出卖情报之说法。[20]实际情况也许较为复杂,但他的这一行为显然是有悖外交人员的基本操守的。

(载《广东史志视窗》2006年第4期)

【注释】

[1]《清史稿》卷二十,“文学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907页。

[2]《钦定大清会典》卷一百,京师官书局光绪二十五年(1899)石印本,第16、17页。

[3]王彦威辑:《清季外交史料》卷一六六,1932年排印本,第7页。

[4]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页。

[5]《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0页。

[6]沈已尧:《海外排华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增订版,第36—37页。

[7](美)宋李瑞芳:《美国华人的历史和现状》附表8—1:美国本土华人人口统计表商务印书馆1994年译本,第105页。

[8]本表据王立诚《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附表2:出使大臣、大使、公使年表编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8页。(www.xing528.com)

[9]志刚:《初使泰西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7页。

[10]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第二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80页。

[11]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六辑286页,第一辑第三册第1043页。

[12]何如璋:《何少詹文钞》卷2。

[13]牙含章:《达赖喇嘛传》,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167页。

[14]何如璋:《使东述略》,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04页。

[15]何如璋:《使东述略》,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00页。

[16]梁启超:《日本国志后序》。

[17]张荫桓:《三洲日记》,收入《张荫桓日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第120页。

[18]张荫桓:《三洲日记》,收入《张荫桓日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第120页。

[19]Mary R.Coolidge,Chinese Immigration (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1909)p.p.271—272.

[20]孔祥吉:《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新论》,《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