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遗芬》为潘仕成海山仙馆石刻之一部分,其内容为潘仕成所收藏的与他来往的好友书札。这一部分石刻刻于清咸丰七年(1857)至同治四年(1865),由潘仕成所集,其子潘桂、潘国荣编校,梅县人邓焕平镌刻而成。共119人147通。[26]书信撰者共119人,为鸦片战争前后名宦显贵、地方政要和科第才子,书信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据潘国荣对手书的111人注释统计,其中相国8人、太史6人、尚书8人、侍郎10人、制军(总督)18人、方伯(布政使)11人、中丞(巡抚)13人,曾在翰林院任殿撰、修撰和编修者59人,其余则是祭酒、太守、观察、将军、侍御、侍读等高官要员。论科第出身,有状元5人、榜眼5人、探花4人、进士17人,尚有未明出身、估计也是功名中人的。这些人与潘仕成大多有公私往还,过从颇密。海山仙馆成为潘氏接待他们的处所理所当然,一些高层官员涉外活动也在此进行。《尺素遗芬》中,除书信体裁外,还有少数为诗文、书论、政论、史论、题跋等。
《尺素遗芬》是研究潘仕成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的第一手材料,有研究者将书札按内容分为若干类,主要有:
1.鸦片战争中的军务(夷务)类。钦差大臣(后为两广总督)林则徐、湖北护理巡抚张岳崧、闽浙总督颜伯焘、江苏巡抚陈继昌、尚书张祥河、总督劳崇光等,都有与潘仕成直接谈论、陈述鸦片战争军务看法,或商议、嘱咐、探听事务的。
2.政务类。约23通,无非是诉说政务操劳之类。
3.商务类。商务内容的书札仅有8通,之中有3通是关于借钱的,有1通是捐赈银两如何解京之事(对方称潘仕成“室尊处京中开有银号”),有4通是询问存款之事,以此所谓商务只涉及银钱往来之事。研究者分析,“《尺素遗芬》书札内容中,有关商务的并不多,而政务和军务的内容要比商务的内容多得多,这种情况,表面看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实际上是符合现实的。因为,鸦片战争前后,潘仕成已不是以商业为本分,更多是参与了当时的政务和军务(夷务)”。[27]
4.科技文化类。涉及鉴赏收藏书画、请代购接种牛痘之刀、购活字板之事等。
5.问候应酬类。叙旧、送礼等往来私事共76通,占全部书札过半,没有实际内容,唯以此见潘仕成交谊之广。
《尺素遗芬》本应当是了解潘仕成身份最好的依据,然而,从这么多的信件中,仍然很难辨明其身份,这是研究者所始料不及的。从收藏的信札中,竟难以看出潘仕成所司之业,给人以他是一个有钱有势、交际甚广且多为上层人士的形象,印证了《广州府志》关于他在京中一捐成名,“海内人士争延访之,以不识其人为憾”的记载。与十三行相关的,唯韦德成书札一例,提及感谢潘仕成惠赠三希堂帖及钟表翠玩,有“十三行事总期允贴方好,官办终觉隔膜,想阁下又当费心,则受惠者正难以数计耳”一句,[28]惜未明始末,有待深究一窥其与十三行关系。
综合上述所论,笔者认为,潘仕成族系固以盐商发家,但他以雄厚家产为资本,走上一条从仕之路,亦官亦商。其事迹主要是从政,帮办夷务(军事),同时承办军工海防,经营银钱流通等。在未有新的更能揭示其身份的文献资料发现之前,从已有材料看来,不宜称其为盐商,更没有理由称其为行商。这是迄今为止所能得出的判断。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潘仕成是否为行商的问题,涉及十三行研究的一些课题问题(如将海山仙馆及丛书纳入十三行商文化的研究范围)。这也反映了当前十三行研究中一种应当引起注意的倾向,即从长期以来避讳言及十三行,不适当地贬评十三行,转至将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都归结于与十三行相关的思维视野内。其实,从潘仕成的情况,正说明了中外文化交流是岭南近代社会的特点,其渠道和影响,并不止于十三行商。历史研究中,将中外交流之功集于洋商身上,从《非盐商辨》的论证中也可以看到此倾向的影响(如说盐商不谙夷务),日本人田中所著正是从海山仙馆是接待外人之地而推断潘仕成为洋商的。[29]这是研究者应当注意的。
(本文系2013年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举办的“十三行研讨会”会议论文)
【注释】
[1]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2]伊凡著,张小勇、杨向艳译:《广州城内:法国公使随员1840年代广州见闻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页。
[3][美]亨特:《旧中国杂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2页。
[4]蒋祖缘:《潘仕成是行商而非盐商辨》,《羊城今古》1999年第6期、《岭南文史》2002年第2期。本文所引蒋祖缘所论均出自此文,以下不再作注。
[5]陈泽泓:《潘仕成略考》,载《岭峤春秋(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6]陈泽泓:《广东历史名人传略》,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8页。
[7]陈泽泓:《广东历史名人传略》,第349页。
[8]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第268页。
[9]《两广总督林则徐等奏请准许洋商捐缴三年茶叶行用银两以为收烟防夷经费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8页。(www.xing528.com)
[10]《两广盐法志》卷四十七。
[11]黄佛颐:《广州城坊志》卷六“河南·龙溪”,第701页。
[12]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引《嘉庆外交史科》两广总督蒋攸铦奏折
[13]光绪《潘氏族谱(番禺)》。
[14]荔湾区政协写作小组:《荔枝湾史话》,载荔湾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荔湾文史》1987年版。
[15]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第6页。
[16]潘刚儿、黄启臣、陈国栋编著:《潘同文(孚)行》,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17]陈泽泓:《潘仕成略考》,《岭峤春秋(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18]光绪《广州府志》卷一二九,列传十八《伍崇曜列传》。
[19]光绪《广州府志》卷一三〇,列传十九《潘有为列传》。
[20]光绪《广州府志》卷一三〇,列传十九《潘仕成列传》。
[21][美]亨特:《旧中国杂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4页。
[22]民国《番禺县志》卷十九,《人物二·潘仕成传》。
[23]民国《番禺县志》卷十九《人物二·潘仕成传》。
[24]《荔湾区大事记》,荔湾区地方志办公室编印。
[25]荔湾区政协写作小组:《荔枝湾史话》,载荔湾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荔湾文史》1987年版。
[26]陈玉兰编著:《尺素遗芬史考》,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27]陈玉兰编著:《尺素遗芬史考》27页,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
[28]陈玉兰编著:《尺素遗芬史考》159页“韦德成书札”,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韦德成,汉军镶黄旗人,嘉庆编修。
[29]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第26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