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古代广东唯一一部天文学专著《寰天图说》,是清代李明彻所撰;广东现存最古的观象台纯阳观朝斗台,也是李明彻所建。李明彻自学成才,两广总督阮元是伯乐。
李明彻,字大纲、云飞,号青来。祖籍江苏松江县(今属上海),先世入粤,系籍番禺。清乾隆十六年(1751)出生于广州。他自小家境贫困,而品性端庄,勤奋好学,且天资聪颖,过目不忘。李明彻颇有抱负,立志寻仙访道,十二岁时,征得父母同意,出家当了道士。他先后到过罗浮山和江西等地访道,不过,始终未见到什么异人,倒是领略了名山之胜,开眼界,增见识。回到广州后,勤奋自学,除了钻研道家学说,还博览诸子百家之书,到处请人指教,终于精通文墨。他并不满足于现状,又饶有兴致地开始研究“西学”。所谓“西学”就是当时已渐传入中国的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他曾经到了澳门,在这里学习观察天象,推算地面距离之法。他既师西方长处,又不盲目崇拜。他曾与人讨论人与武器的关系,谈到“西人火具精绝,然不善用之,适足病国。弧矢之威,著闻千古。且火在勇,而不在器;专恃(火具),则兵不足任矣。火具乌足恃哉?”可见他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独到见解。李明彻渐渐掌握了推步术——天文学,对地理学、三角几何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自学制图绘画,甚至连当时鲜为中国人所知的油画也学会一手。
李明彻的油画有点名气,竟然使他得到一次梦寐以求的机会。两广总督府慕名请他作一批油画,携画上京进贡。在北京,他有机会拜名道石和阳为师,还到了主管天文历数的最高机关钦天监,当面请教学识渊博的权威学者,观摩我国古代的各种天文仪器。此行受益不浅,扩大了视野,吸收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精华,使他的学问大有长进。
回到广州后,他在白云山潜心学习。不久,为生活所困,又到观音山(今越秀山)龙王庙任司祝,仍然不倦地自学。李明彻对道学研究很有成就,并且著述不少,在世时,出版有《道德经注》二卷、《黄庭经注》一卷、《证道书》一卷,未刻版有《修真诗歌》三卷。李明彻对天文气象、地理历数虽然已颇有研究,并无急于求成之心,许多人劝他写书,他迟迟以为未可。江西秀才黄一桂,到广州探望表兄广东盐运使卢元伟,寄寓龙王庙中。卢元伟常来庙中过访,闲谈中李明彻也在座。一次,元伟偶谈及古人有“月行九度”的说法,打算制造一个仪器来验证。李明彻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西法的太阳和地球的数值与古人星月运行的说法不同,不必拘泥子古人见解。他解释说:“西人之学,务为精实。凡所测验多以身历目睹所得,故其详于数,而简于理。”卢元伟、黄一桂十分惊叹李明彻知识的渊博,支持和鼓励他将心得整理成书。李明彻这才开始写作,绘制图表,把十几年积累的资料、观察成果和研究心得写成《寰天图说》三卷、《续编》二卷。
《寰天图说》上卷讲太阳系诸星位置及运行、日食月食成因、昼夜节气之变异;中卷讲著名星宿之轨迹及测定宫度入宿之法,下卷专讲地理。《续编》卷上有恒星图及其详解,卷下谈浑天经纬、季节、天象、海洋、火井、温泉、潮汐等之成因,旁及日月食之周期等。全书收入有关地球、日月、星辰及雷雨、地震、潮汐等方面的论文共八十一篇,对京都顺天府、江宁府、苏州府及山东、安徽等十六个府地的日出、日入、二十四节气时刻的测定纪录,作了翔实的记载。对于各地农耕、民事都是一份很有价值的资料。这本书并附有插图,特别是绘有全国地图、京城地图及全国大部分分省地图。它是古代广东唯一一部天文学专著,也是我国天文学史上极其珍贵的图书。
嘉庆年间,阮元任两广总督。阮元是一位重视人才、有些新头脑的朴学家,他在广东任上做了不少实事,其中之一是主持修纂《广东通志》。为此成立了志局,却苦于一时物色不到编纂通志舆地部分及主绘省志地图的合适人选。卢元伟得知此事,向阮元推荐李明彻,并将其《寰天图说》手稿呈进。阮元阅过手稿,评价很高,觉得可以补《阳玛诺天问略》之未及。他认为道士精于天文而有成就者,六朝张宾、傅仁均而后,唯李青来一人。阮元决定将书出版,亲自为之写了序言,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出版。此书印数不多,省中山图书馆今存孤本。刻板后存纯阳观,抗战期间被日军掳去部分,余移广州博物馆。阮元决定邀李明彻任《广东通志·舆地略》主编。内容丰富的《广东通志》完成得很快,道光二年(1822)全书出版。《舆地略》六卷,有《广东舆地总图》及各州府县诸图。图上每格一度250里,观图可测远近。另绘暑度附近南极星图、分野、气候,共一卷。此章多为人所赞道,被称为前志皆不及的善本。按地方志编纂惯例,在世者之著作不列入著录,阮元特准将李明彻的《寰天图说》破格收录于《广东通志·艺文略》。他还请李明彻继续编绘全省详图。李明彻只是一位道士,没有担任朝廷委命的司天文气象的任何职务,他自学成才,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和阮元不拘一格重用人才是分不开的。
阮元将李明彻待为上宾,他自己是个大学问家,却经常虚心向李明彻请教。道光四年(1824),粤米奇缺,民苦于米价昂贵,阮元苦思无计,征诸李明彻。李明彻出谋说:洋米价仅及粤米一半,要改变外商货船运载洋米至不准载货回的旧例,以鼓励外商运米来粤,也鼓励外贸,出口茶叶只需征收关税。因此广积大米而米价降,官民皆称其便。道光六年(1826)春,彗星在广州南方出现,阮元以为是兵灾之兆。李明彻否定了这种说法,而是根据本地气象情况的观察分析,指出已有旱象。阮元求他作法禳旱,李明彻直截了当地回答说:“求神拜佛都不中用,应当迅速发动民役防旱。”阮元采纳了他的建议。这年秋天,广州果然大旱,因阮元依李明彻所嘱,有所准备,没有造成社会的动荡而度过危机。
作为一个道士,不主张什么祈禳求雨,而是以科学的态度和正直的良心去面对现实,体现出李明彻的刚正无私。他和阮元来往较多,但从无所求。人有所托他说情求办事的,他也以“世外道人”为由婉辞。
李明彻因编纂《舆地略》,为观察地形地势,到过不少地方。他相中了广州河南五凤村附近的一处山冈,这处山冈原名万松岗,岗头虽小,景象非凡,山上长满苍松,据说是东汉岭南著名学者议郎杨孚从河南雒阳(今洛阳)移植来的。冈顶平台谓之凤凰台。万松岗东接七星岗、西连五凤村,近临珠海,远眺云山,气势昂轩。杨孚和宋代的崔与之等历史名人,曾在此设帐讲学,著书立说。李明彻见岗上苍松挹翠,怪石嶙峋,岗下清水环流,景色宜人,宛似玉碟上的一颗明珠,将岗改名漱珠岗,决意在此建起纯阳观,祀奉纯阳帝君。也作为晚年修道养息之处。
李明彻想修纯阳观的念头,得到阮元的赞许。阮元带头捐俸并倡议多方支持,李明彻也捐出修志润笔,许多达官贵人、名绅巨贾以及善男信女都纷纷随缘乐助,很快筹足了资金。纯阳观始建于道光四年(1824),道光九年(1829)竣工,是一组占地二万二千余平方米的规模宏大的道教建筑。阮元为纯阳殿亲题石额。纯阳观奉祀道家之祖吕洞宾(字纯阳),除了大殿之外,还有山门、灵官殿、怡云轩、东西廊房、客舍。左右巡廊、库房。错落有致,布局谨严。李明彻将自己的净室称为“澄心堂”。在岗顶建了座朝斗台,阮元曾为之题额“颐云坛”。这里是广州河南的制高点,登上台顶,河南景物尽收眼底,极目珠江如带,蜿蜒而去,遥见广州市廛风貌。这里成为广州一个名胜景点,文人墨客、巨商达官常到此赋文酒会。李明彻建朝斗台的主要用意,是在此礼拜星斗,观测天象。朝斗台阔4.8米,深6.3米,高7.6米,呈方形,全用花岗岩砌成,下层为石室,沿着石级可达平台上,台上原来还建有亭子,但现在已不存。朝斗台是广东地区今存最早的天文台,历经百余年风雨而基本完好。(www.xing528.com)
阮元又捐出一部分廉俸,出资在观旁增建纪念杨孚、崔与之的杨子南雪祠和崔南坡祠,使纯阳观更加闪耀着岭南文化的夺目光彩。近代岭南书画家苏六朋、居巢、居廉、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也曾在此结社雅集,留下不少墨宝。苏六朋曾在岗上建有“松枝仙馆”。当年,漱珠岗虽远离市中心,到此游览进香者却常年络绎不绝。
李明彻不仅精心设计而且亲自参与了纯阳观的营造装修,备极辛苦。民间传说,纯阳观动工时,他挖得茯苓数石,服后神气不衰。毕竟年事已高,精疲力竭,道光十二年(1832),李明彻逝世,享年82岁。他原葬在广州三元里松柏岭,1950年迁到漱珠岗。
纯阳观景观文物历经沧桑已是破烂不堪。当代大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游纯阳观时曾题诗叹惜曰:
我来祗及见寒梅,太息今年特早开。
花事已随尘世改,苔根犹是旧时栽;
名山讲席无儒士,胜地仙家有劫灰。
游览总嫌天宇窄,更揩病眼上高台。
历经日伪时期和“十年浩劫”两次严重破坏,观内更加面目全非,仅存朝斗台和几间破烂不堪的殿屋。1986年,落实宗教政策,纯阳观获准恢复开放。至1991年5月全部收回原有地产。纯阳观的恢复开放,得到海内外道教人士和信众的关心和支持,香港道教圆玄学院、蓬瀛仙馆协同广州市道教协会研究制定了重修方案,计划把该观建成熔道教规范道场、历史文物古迹及南方园林特色于一炉的旅游景点。第一期工程,已修复了纯阳大殿、香亭、灵官殿、登山石级等。为了配合和适应殡葬改革的需要,经有关部门批准,在观内新建了对社会开放,存放一万多个骨灰完位的聚灵庄。由李明彻创建的纯阳古观,又增添了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载《广东史志》1994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