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牡丹状元黎遂球与广州历史研究文集

牡丹状元黎遂球与广州历史研究文集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末清初,在改朝换代的刀光剑影中,涌现出一批以身殉国的英雄人物,其中一位传奇人物叫黎遂球。全部诗作由江南文宗钱谦益评定名次,结果黎遂球荣得桂冠。黎遂球大骂,被连斩数刀而死,时年44岁。南明永历帝即位以后,诏以万元吉、杨廷麟、黎遂球、龚棻、姚奇允等为“五忠”,敕建五忠祠于赣州。对黎遂球的高度评价,并不过分。

牡丹状元黎遂球与广州历史研究文集

要点

△黎遂球生平事迹,可概括为:扬州牡丹状元、广州重开南园诗社、赣州抗清殉节。

△黎遂球出生于濠弦街,乡籍是番禺县板桥乡。

明末清初,在改朝换代的刀光剑影中,涌现出一批以身殉国的英雄人物,其中一位传奇人物叫黎遂球。其生平事迹,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扬州夺牡丹状元、广州重开南园诗社、赣州抗清殉节。

黎遂球,字美周。明末清初番禺人。出生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少好诗文,9 岁能文,工诗及古文天启六年(1626)应县试夺第一。翌年25岁中举。曾自题小像:“状貌若妇人,力能挽强弓;岂是木兰女,无劳问雌雄。”可见他长得面貌娟秀,却是一位能文能武的才子。但中举之后,于科场道路却不顺利,崇祯年间,一连四次应考会试都落了第。在此期间,他热心于诗文会友,声誉日高。崇祯六年他准备北上应试,粤中诗友陈子壮、陈子升等十位诗友在广州光孝寺赋诗相送,题为长卷,此一诗卷显示当年岭南诗坛之盛及黎遂球众望之高,梁鼎芬、黄节、叶恭绰等人迭有题咏,被粤人视为瑰宝,终由广州博物馆珍藏。

崇祯十二年(1639),黎遂球再次应试落第,次年归粤道。经诗人荟萃之繁华地扬州,正值当地名士郑超宗在其新修影园别业大会四方文士,以赋牡丹为题征诗志庆。黎遂球即席赋七律十首。全部诗作由江南文宗钱谦益评定名次,结果黎遂球荣得桂冠。揭晓之后,他被饰以华服,坐上花轿游街三天,轰动江淮。他回到番禺时,消息已先传回,郊迎者数千人,江上还有数十画舫,一样锦衣披挂,沿江而抵南园。两岸行人住家争看“状元郎”,一时传为佳话。黎遂球考不上进士,却成了牡丹状元,受到隆重礼遇的他并没有得意洋洋,而是对国事不济感到忧心忡忡。并以母老为辞不接受举荐出仕。

历史上,在元末与明中叶,有一批诗人在广州组建南园诗社,是南粤声名卓著的文学团体。岭南文学史上称为“南园前五子、后五子”。黎遂球回到广州之后,与陈子壮等十二位诗友在广州南园旧地重开诗社,再倡雅风,以抒心志。时人称他们为“南园十二子”“南园后劲”。黎遂球是一位富有才华的诗人,其诗作风格多样,而以高华俊爽为基本特色。清人温谦山称他为“粤中李白”。他的诗在雄直痛快中又有沉着之意,艺术性较高,而且从不将眼光专注于个人生活的小圈子。著有《莲须阁诗集》六卷,集中多有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好作品。屈大均认为:“《莲须阁》一书,遂与日月并悬矣!”他不仅善赋诗词,还能绘山水。广州博物馆今藏有黎遂球《送区启图北上》山水斗方,系崇祯十四年(1641)送南园社友区启图北上随兴挥毫之作,笔致清劲,意境萧疏,是馆藏珍品。

甲申之变时局突变,清兵南下。黎遂球尽散家资,购置铁铳200门及火器药弩等军火,解赴督师史可法军中,以佐北征之用。一面上书当局,请储饷练兵,以保广州;一面亲诣富家巨室,劝输公帑,共赴国难。还亲自联络弓勇,献衣甲兵械,激励士气。南明武帝在福州登基之后,因为陈子壮的推荐,黎遂球被任命为兵部职方司主事,颁赐敕印,提督两广水陆义师赶赴江西赣州救援。他以国事为重,不顾堂上有八十高龄老母,即日启程,会集吏部主事龚棻、御史姚奇允等官员,率水陆两军北上,至江西南康分兵赴赣。游击罗明受带领的水师与清军遭遇,文潭灞一战,杀伤数千清军,无奈因船队搁浅被清兵焚毁,只得率残部退回广州。黎遂球孤军直进,与督师赣州的阁部杨廷麟、部院万元吉等会合,死守城池。黎遂球冒着矢石亲自上城督发石英钟车、火箭,多次击退清军进攻。孤城被围数月,屹立不动,清军援兵源源而来,城中却已粮草渐尽。翌年,清军主力直捣福建,隆武帝遇害,赣州城危在旦夕,清军喊话“国灭主亡”,万元吉、黎遂球等人凭城中郁孤台回骂,坚不动摇。十月四日,赣州南门被陷,黎遂球与其弟黎遂琪率数百勇士,下城巷战。激战中,他连中三矢,伤重堕马,清军骑兵蜂拥而上,挑开他的衣甲,见所佩敕印,说:“这是当官的。”黎遂球大骂,被连斩数刀而死,时年44岁。黎遂琪及仆从30余人也同日战死。南明永历帝即位以后,诏以万元吉、杨廷麟、黎遂球、龚棻、姚奇允等为“五忠”,敕建五忠祠于赣州。追赠黎遂球为太仆寺卿,后加赠兵部尚书,赐谥忠愍。家乡人民为了纪念黎遂球,将其出生地改名豪贤街,就近建立黎忠愍祠。黎遂球故居中读书居室莲须阁、晴眉阁成为一时名胜。

清代著名学者潘耒有《黎忠愍公像赞》云:“呜呼!此岭南才子所称牡丹状元者也。读其文则锦心绣口,镂月而裁云;瞻其像则秀眉明目,兰芬而玉温;乃能捐躯殉国,取义成仁。勇断霁云之指,愤嚼睢阳之龈。配四烈于章江,追三忠于厓门。盖天地严凝灵淑之气并萃于一身。世泰则为朝阳之凤,运穷则为西狩之麟。呜呼! 大廷胪对,三年一人,问几人其报国!能不低头而拜君?”对黎遂球的高度评价,并不过分。(www.xing528.com)

关于黎遂球的传闻,汪宗衍《广东文物丛谈》有记载,“余幼居广州小北豪贤街,习闻长老言,此地为黎美周(遂球)莲须阁故址,并听其佚事,……遂球为番禺板桥乡人,《明史》有传。据文献记载,阁址在豪贤街之东头。本名豪贤里,谓在东濠之弦,以遂球节烈、豪侠、诗画彪炳史册,乃易今名为纪念云。”

黎遂球为豪贤街人之说,大概从汪氏此文出。但此文有值得稽考之处。

一是《明史》并无黎遂球之传,只在《万元吉传》中提及他。万元吉是明兵部尚书,奉旨至江西抗清,兼领江西巡抚,吉安城破,投水殉国。传中提及万元吉在江西招兵买马抗清时,“吏部主事龚棻与兵部主事黎遂球募水师四千”。这水师有可能是来自广东的江海地带了。传中还提及,这支水师队伍的首领是海盗罗明受,归编后受职游击,“桀骜难制,棻、遂球若慈母之奉骄子”。从这一片断也可以看到龚棻、黎遂球为了抗清大局,对这支收编的海盗部队采取俯就的态度,真是一片苦心。黎遂球死后,南明唐王追封其为太仆寺卿,又获桂王给了“忠愍”谥号,奉诏与督师的杨廷麟等人建五忠祠于虔州(今江西赣州),在广州建立专祠。等到清朝坐稳了江山,为了确立其统治秩序,于是极力宣扬“忠”的观念,对前朝殉国的忠臣们也一一表彰,清代编修的《明史》将抗清殉明的英雄们收入列传的《忠义传》,清道光阮元《广东通志》为黎遂球立了传,较为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尤其是抗清的事迹。这也说明了封建统治者宣扬传统观念之用心。

二是对于黎遂球的籍贯,阮《通志》只说他是“番禺人”。按照汪氏之说,黎遂球在广州城内豪贤街建有莲须阁,在此吟诗作画,但他的籍贯是“番禺板桥”。这就得分开来说了。豪贤街(今豪贤路)本来叫濠弦街,得名源自地形。宋代广州城北的护城壕位置约在今东风中路,护城壕南沿的街道东西走向,与弯曲如弓的城壕相傍,形似弓上之弦,故得名。至清代,据说是为了纪念黎遂球,濠弦街改名豪贤街。辛亥革命后,拆建马路,豪贤街得以拓宽,始改称豪贤路。黎遂球出生于濠弦街有文献记载,民初成书的《广州城坊志》中引述《番禺县续志稿》:

莲须阁、晴眉阁,俱在内城豪贤街。明万历间,高士黎密卜居斯地,宅东偶有井涌佛,占验家谓为瑞征。逾二年,生子遂球,后又生遂璧、遂琪,因名其井曰‘瑞井’,遂球为之铭。天启七年,遂球举于乡。崇正四年冬,建阁井上,曰‘莲须’,为读书之所。九年北行,母苏自课长雄、石官两孙于此(原注:长雄、石官为延祖、彭祖小字)。遂球南归,又买里北族人馀屋,为阁二间,后窗可望城北诸山,当进汉台之东,何吾驺为题曰‘晴眉’,下为文房,临帖作画学琴其中。

《广州城坊志》引述的《番禺县续志稿》一书,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民国时期,清朝遗老梁鼎芬主纂有《番禺县续志》,此书尚存,书中没有上述记载。梁鼎芬纂《番禺县续志》时分纂孟徵的初辑稿《续番禺县志》只残存三册,也无此内容,而且名字也不相符。是否还有一种《番禺县续志稿》,因为无以为证,只好存疑。不过,《番禺县续志稿》的这段话很具体,很有价值。明确说出黎遂球出生于濠弦街。还说清楚了黎遂球是在中举之后,崇祯四年(1631)建莲须阁于宅东井上,作为读书之处所(黎遂球自号莲须道人)。九年(1636)北上应试落第南归之后,又在里北建晴眉阁,南明首辅香山人何吾驺为阁题额。此时的广州城区范围不大,豪贤路一带往北已是郊野,所以,晴眉阁的后窗可以望见城北诸山。值得注意的是,《白云粤秀二山合志》中载《记》称:“阁之后窗,北望朝台,娟翠鲜姣,相对如笑。阁下多水草空地,虽人家鳞次,在屋宇皆古木所蔽,恍若画阁。”这也说明了当时朝汉台遗址位置还是可以指出来的。

《广东文物丛谈》说遂球为番禺板桥乡人,板桥应当是他的乡籍。清代番禺县茭塘司(驻新造)所辖东山社(在南村),东山社下辖诸乡中就有板桥村。此村在市桥镇东北9公里处,属南村镇所辖。据传宋代建村,因村旁有木板桥故名。村内的黎氏宗祠称黎永思堂,亦称黎美周祠,是专祀黎遂球的祠堂。此祠原建于广州城东仁厚里,因兵燹毁废。这仁厚里的地名现已无存。清康熙二十六年(1678),黎遂球后人黎延祖在黎遂球原籍板桥乡的黎永思堂为黎遂球塑像祀之。复建阁藏其遗书,沿用莲须阁之名。现今黎永思堂仍存,祠中莲须阁已无存,而祠虽略有损破,旧貌基本完好。黎永思堂三开四进,约800平方米。门额匾刻是“北正明宗”,楹联“一门五名宦,四代七乡贤”。祠内仪门为四柱三间三楼石牌坊,正中额刻“忠孝廉节”,背面刻“汗青留照”。下款为“乾隆丙戌年(1766)重修”字样。左右仪门楣额前后均有清代名人翁方纲等人的碑刻赞词。四进为后寝,后寝当中为神楼。在石刻浮雕基座上有状如四柱三门牌坊式的木结构神龛。后壁是蚝壳墙。寝殿左室原有姑婆塑像,右室有分别着红蓝袍的两官员立像,据乡人说是黎美周、黎美东像。由此观之,黎遂球乡籍应是番禺南村板桥村。十年前出版的拙作《广东历史名人传略》中的《黎遂球传》,说黎遂球“出生于番禺板桥乡豪弦街(今广州市豪贤路)”,是未加详察而将其原籍与出生地合成为一,造成谬误。

(载《番禺今古》2005年第一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