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平南越之后,重新划分郡县,重设九郡中有南海郡。南海郡辖番禺、中宿(今清远)、四会、博罗、龙川、揭阳6县,番禺仍是南海郡治。番禺城在汉平南越时遭到战火的毁损,汉平南越之后的南海郡治番禺城在何处迄未考定,一说在原址不变;一说在今顺德乐从;[8]一说番禺钟村镇屏山村东汉墓出土有4块“番禺”刻字砖及“番禺都亭长陈诵”刻字砖与番禺城变迁有关。[9]对于汉代番禺县(大致是后来之广府文化区域范围)乃至南海郡在南越国后这一时期的历史,史载极少,故而已出版的《广州简史》对这段时间跃过不提。不可回避的是,不管汉代番禺城有没有移址,这一时期的岭南政治中心不在番禺。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设十三刺史部,每部各为一监察区,刺史每年巡行部内各郡,只有检举弹劾之权,严格按照中央的“六条”行事。[10]岭南为十三部之一,称交阯部(古书中交趾、交阯混用),交趾部长官享有别部刺史更高的持节的身份。[11]刺史地位本不高,秩六百石,而郡太守秩为二千石,显然要比刺史高,但刺史为中央特派,地方守令多有顾忌,或曲意逢迎,遇事不敢自专,于是刺史行事便逐渐越出“六条”之外,参与并干预地方政务,凌驾于各郡长官之上。刺史驻节之州治,便成为一州之政治中心。交趾部治所设在苍梧郡的广信县。《后汉书·郡国志》引《汉官》:“广信……刺史治。”广信县处于岭南东、西部的心腹之地、三江交汇之口,扼水陆交通要冲,两汉选择此处作为部的治所是经过考虑的。汉末,粤地的豪族势力强盛,苍梧人士燮任交趾郡太守,士氏家族据有交趾、合浦、南海诸郡,成为交州最大的地方势力。士燮“雄长一州,威尊无上,震服百蛮”。[12]这一时期岭南的政治中心在粤西,苍梧郡相应成了这一时期岭南学术文化中心。(www.xing528.com)
三国时期,粤地属吴,吴国为加强对岭南的控制,削弱士燮势力,黄武五年(226)从交州分置出广州,州治番禺,由吕岱任广州刺史,不久,铲平士氏势力,撤广州而恢复交州,但却将交州州治迁至番禺,这一举措,完成了岭南政治中心由西南向粤中的转移。自汉武帝平南越国起,岭南的政治中心有三百余年不在番禺,至此重新恢复了番禺在岭南的政治中心地位。吴永安七年(264),复分交州为交、广二州,广州辖南海、苍梧、郁林、高梁四郡,范围为今两广大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