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 据考古发现,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今广州地区已有先民群居,从事渔猎生产。五六千年前,开始由渔猎而产生农业生产,出现了定居的聚落。石器、骨器、陶器都有制作,并有彩陶出现。三四千年前,进入氏族公社时期,农业有了相当的发展,已驯养猪、犬、牛等家畜。随后,个体家庭、私有制度等相继出现。(见飞鹅岭遗址、南沙鹿颈村遗址)
秦汉至六朝时期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平定岭南。在岭南始设郡县。南海郡郡治在番禺县,郡尉任嚣在今广州市仓边路以西一带修筑郡城(史称任嚣城)。这是有文献记载的广州建城之始,距今2200多年。(见秦定南越)
西汉初,公元前204年,署南海郡尉赵佗据岭南,以三郡之地建立南越国,(见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并在任嚣城基础上扩建为都城(史称赵佗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刘邦派出使者贾谊,劝说赵佗臣服于汉,受封南越王。南越国历五主,存在93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广州建立的据割政权。在南越王宫苑遗址、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南越文王赵眜墓以及其他地点一些遗址的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充分反映了南越国时期广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风貌。(见南越国宫苑遗址、南越王宫苑井出土简文、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番禺都会)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汉灭南越国。(见汉平南越)此后,番禺为南海郡治。西汉在岭南置交趾刺史部,后改为交州。直至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交州州治始迁至番禺。“筑立城郭,绥和百越”,番禺重新成为岭南的政治中心。
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吴置广州,实行交、广分治。一年后,广州撤并入交州。吴永安七年(264)复置广州。交、广分治,从此成为定局。
东晋元兴三年(404),卢循率义军南下,占领广州,称平南大将军,并代行广州刺史数年。 (见卢循攻占广州)6世纪中,侯景据梁都建康作乱,广州刺史元仲景与之勾结,图谋南北夹击。高要太守陈霸先先声夺人,袭取广州,并以广州为根据地北伐,代梁称帝,建立陈朝。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崛起于岭南的皇帝。(见陈霸先)
秦汉至六朝八百余年间,都十分重视对岭南的经营。秦平岭南之后,番禺成为岭南对外贸易的港口城市。南越国建立后,作为国都的番禺不但是岭南的政治、文化中心,而且发展成为岭南手工业(如丝织业、漆器业、造船业)和对外贸易的中心。汉武帝平南越后,开辟由南海到印度洋的海上商路,广州是岭南对外贸易商品的集散地和进行海外贸易的基地,与南海各国海上的频繁交往,使它成为全国有数的都会之一。(见番禺都会)三国时,吴国开通了从广州起航,经海南岛东部海面、西沙群岛海面而达东南亚各国的便捷航线。广州作为港市的地位更为重要。两晋南北朝时期,开辟了从广州起航,穿过马六甲海峡,横渡孟加拉湾、阿拉伯海进入波斯湾和红海的航线。与广州有贸易来往的国家达10多个。(见大秦使者来穗)作为海上贸易的始发港,广州愈加繁荣,尤其是两晋期间,中原人民大量南下,促进了广州地区的开发,广州地区较为富庶。
经济的活跃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勃兴与文化交流。东汉番禺人杨孚所著《南裔异物志》,是南海郡人的第一部物产专著,也是中国第一部区域风物志。南海郡人王范所著《交广春秋》(已佚),是南海郡的第一部地方志。东吴学者虞翻在广州讲学著书,晋代葛洪师事南海郡守鲍元行医、炼丹,是其在岭南道教活动的开端。嵇含所著《南方草木状》记述了岭南的植物种类及其性状。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已有外国佛教僧人昙摩耶舍、达摩等来广州传教、译经。在广州城先后建立制止寺、宝庄严寺等佛寺。
隋唐五代时期 南朝梁、陈时,冼夫人统率岭南诸郡保境。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冼氏迎隋军南下,平定岭南(见冼夫人安定南疆)。唐朝设立选拔人才的“南选”之制,加强了朝廷对南方的控制,也有利于士人进入仕途。(见南选)唐玄宗年间,张九龄开通了大庾岭新道,大大便利了广州与中原的陆路交通。唐末,黄巢率起义军南下,一度占领广州。(见黄巢克广州)
唐末,刘隐袭父刘谦开创的局面,取广州为根据地,节度清海、靖海二军,封南海王。隐死,弟刘岩代。后梁贞明三年(917),刘岩在广州称帝,国号大越,后改称汉,史称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置百官,开科取士,铸造钱币等。南汉历四主55年。(见南汉国建立)
隋唐五代,广州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更臻成熟,粮食产量有所提高,农村经济作物种植与商品性生产进一步扩大。手工业陶瓷、竹木器、纺织、铸造、造船、采珠都有了较大的规模与成就。广州是隋朝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朝廷在广州建立南海神庙,东南亚有10多个国家与广州有直接贸易。常骏、王君政从广州出发出使赤土。(见隋使出访赤土)唐代广州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港市。唐初,朝廷在广州首设市舶使。天宝以后,开通了广州直航日本、朝鲜以及至南亚、西亚、非洲的“通海夷道”。僧人从广州出海西行到外国求法或北上传教。伊斯兰教随阿拉伯商人东来传入广州。在广州专门开辟蕃坊,作为东来的外国商人居住区。南汉国采取鼓励发展对外贸易的政策,对外贸易始终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加上岭南地区的相对稳定,南汉国的经济实力在五代十国中首屈一指,作为南汉国首都的兴王府城大兴土木,“三城之地,半为苑囿”,城市建设对后代有重要影响。
唐代,惠能在广州确立了他在佛教禅宗的地位。这一时期专门记述岭南事物的著作有唐代段公路所著《北户杂录》、五代刘恂所撰《岭表录异》。
宋元时期 宋灭南汉。两宋十分重视经营广州,先后重修和兴建了广州三城和南城。(见宋明扩城)两宋之交,中原人口大南迁,为珠江三角洲的大规模开发提供了条件,农业、商业和手工业都取得了较大发展,出现了广南米市,甘蔗、棉麻等经济作物也有较大增长,从而推动了海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广州一直是全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和外贸中心。
元至元十六年(1279),南宋南逃君臣在广州附近被元军最后歼灭,宋亡。(见元军进占广州)元代在广州实行了民族等级统治,广州的发展不平衡。元朝在广州设立专管城厢居民事务的录事司,城市开始实行专业化管理。广州海外贸易仍继续发展。
宋代广州文化发展,学校大量兴办和科举开始兴盛。书院的建立以周敦颐之号命名的濂溪书院和钟玉岩创办的玉岩书院最为著名。由科举产生的名宦大吏有崔与之、李昴英等。南宋末广州出现状元张镇孙。著名著作有朱彧的《萍州可谈》、方信儒的《南海百咏》。陈大震编纂的元大德《南海志》残本是广东今存最早的地方志书。
明与清前期 元末明初,由于元江西行省右丞何真归明,广东全境得以不遭兵燹。明初,兴修水利,开垦沙田,改进生产工具,推行农作一年三熟,广州的农业生产赶上长江中下游的生产水平。手工业以冶铁、陶瓷、丝织、棉麻织、榨糖、葵织、造船、制盐业最为发达。商贸方面,广州仍是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但由于实行海禁政策,影响了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从16世纪初开始,西方殖民主义者来到广州叩关索市。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尖锐,先后发生黄萧养起义、柘林兵变。
明代广州的学术取得了影响全国的地位。大儒陈献章为一代宗师,开明儒心学的先河,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学生中学术成就卓著的是哲学家、教育家增城人湛若水。文献世家、曾任南京国子监祭酒的黄佐,状元伦文叙也是著名的学者。
广州是南明抗清的一个重要地区。顺治三年(1646)十一月,唐王在广州称帝,建立南明绍武政权,当年年底清军入粤,绍武政权只存在40天便告溃灭。陈邦彦、陈子壮、张家玉等在粤中起兵抗清,先后失败,后人称为“广东三忠”。顺治六年(1649),清政府命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统兵南征广东。尚、耿二军陷广州后留镇广州,并称藩王。两藩暴政统治广州30年,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始撤藩。(见两藩暴政)清政府为防备郑成功等海上抗清力量,顺治十八年(1661)和康熙三年(1664)两次下令迁海,(见清初海禁)康熙八年(1669)广东巡抚王来任上疏请求复界,直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才全部恢复迁界。禁海历23年,使人民损失惨重,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康熙中叶以后,广州地区生产力才得以迅速发展。大规模垦荒,扩筑堤围,耕地面积迅速增加,水利设施扩大出口,推广三熟轮作,粮食与经济作物都迅速发展。广州人口急速增加。一度凋零的手工业、商业也迅速复苏与发展。对外贸易方面,康熙二十四年(1685)设立粤海关。次年,设专营对外贸易的十三行。同全国一样,康乾盛世在广州地区出现。
清初、中叶,广州的文化也有了全面发展,产生了一大批学者和学术著作。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是清初岭南诗坛著名三大家。屈、陈还是著名的抗清志士。黎简是乾嘉年间的著名诗人、画家。嘉道年间有画家张穆、苏六朋。谢清高著的《海录》,是最早一本海外各国见闻述录。梁廷枏的著述丰硕,具代表性的是《南越五主传》《南汉书》《粤海关志》《广东海防汇览》,其在鸦片战争以后的著作还有《海国四说》《夷氛闻记》等。广东通志、广州府志及府属各县志,均有一修或数修。阮元任两广总督期间,创办学海堂,提倡刻书,对造就人才、传播文化起了重要作用。此时,著名的书院还有粤秀书院等。(www.xing528.com)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在广州传教的同时,传播了西方科学文化,包括创办报刊、建立新式学校和西医医院。
晚清时期 近代广州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哨阵地,也是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和民主革命的策源地。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受命来广州领导反对英国等西方国家鸦片走私的禁烟运动,并得到两广总督邓廷桢的积极支持。为了解西方,林则徐组织人员编译《四洲志》等书。道光二十年(1840),英国首先在广东挑起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次年初,英军开入珠江,进攻广州,守将陈连升、关天培先后牺牲。奉命督师广东的奕山被迫同英军签订《广州和约》。三元里人民发动了对侵占广州的英军的大规模的武装反抗斗争。翌年,《南京条约》订立后,英国又强迫清政府订立《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作为补充。法国、美国相继与清政府订立《黄埔条约》《望厦条约》。1840年代,广州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对外国侵略者进入广州城及在城外租地的斗争。
鸦片战争后不久,道光二十三年(1843),洪秀全同冯云山、洪仁玕等共同创立拜上帝会,把从华人传教士梁发编著的基督教传教书《劝世良言》中接受的独一真神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相结合,提出了农民运动新的理论。洪秀全在家中撰写了《原道救世歌》等著述,发动并领导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咸丰四年(1854)广东天地会响应太平天国起义,以广州地区为中心举行起义。主要首领有陈开、李文茂等。陈开在佛山举义,接着李文茂等在广州城北起义,广州附近各县同时响应,并攻克花县、从化、东莞、顺德诸县城,全省各纷起响应。洪兵起义的最高潮是各路义军会攻广州城,终于久攻不下而失败(见洪兵围攻广州)。
咸丰六年(1856),英国借口“亚罗”号船事件,与法国组成英法联军,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广州再次沦陷。两广总督叶名琛等地方大员或被俘或投降。侵略者组织傀儡政权对广州实行殖民统治达3年之久。爱国士绅罗惇衍等组织团练局,领导群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鸦片战争后,在传统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广州地区产生了一批主张经世致用、开眼看世界的学者。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陈澧及其《东塾集》、邹伯奇及其《邹征君遗书》,朱次琦及其由高足简朝亮所辑的《朱九江先生集》,以及学者张维屏、谭莹等。在美术界有画家居巢、居廉等。
1884—1889年,张之洞督粤,与他的前任在广州创办了一系列洋务企业,借款兴修珠江防务,举办各种学堂,推动了广东近代化的进程。所兴办的学堂以广雅书院最为著名。
民间也举起了创办近代工业企业的热潮。华侨企业家陈启沅于同治十一年(1872)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办近代企业继昌隆缫丝厂。他还著有《蚕桑谱》一书。早期的广州近代企业开设银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筑广九、广三、粤汉铁路。(见广九、广三铁路、粤汉铁路兴建)
在广州出现中国最早一批系统接受西方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如容闳、黄宽等。康有为作为维新派的代表,在广州开办万木草堂讲学,著述文章,鼓吹改革,为改良维新做理论准备。以梁启超为首的康门弟子成为改良派的中坚力量。
20世纪初,广州人民兴起广州拒约运动,参与了广东保路运动和立宪运动。
孙中山及其追随者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成为时代的潮流。光绪二十一年(1895)以后,他们在广州先后发动三次起义,包括兴中会乙未广州起义、同盟会庚戌新军起义和辛亥“三二九”起义,最终在辛亥革命高潮中,推翻了清政府的地方统治,实现了广州和全广东的光复(见辛亥广州光复)。代表人物有陆皓东、史坚如、陈少白、李纪堂、朱执信、胡汉民、黄兴、赵声、廖仲恺、汪精卫等,女志士有何香凝、张竹君、徐宗汉等。各派创办了许多报刊,主要有《广东日报》《有所谓报》《拒约报》《羊城日报》《人权报》等。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广州先后落入龙济光和桂系军阀统治之下。从1917年到20年代初,孙中山先后三次来广州建立政权,领导反对军阀统治的斗争。1918年10月22日,广州设立市政公所,负责拆除城垣、规划街道等市政建设事项。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暂行条例》公布实施,广州市政厅成立,标志着广州正式建市。孙科任首任市长。广州建市为广州的现代化发展奠下了行政区划基础。此一时期,广州市区马路拓宽建设,市区不断拓展且日趋繁华,现代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工业企业有较大发展,产生了协同和等一批重工业企业。华侨资本仍占有突出的地位,华侨实业家有张振勋、黄秉常、马应彪等。华侨投资广州的市政设施、工业、交通、商业、娱乐业,推进了广州的城市近代建设。
民国初年,岭南文化在动荡的时代也展现了其与时俱进的生机活力。学术思想、粤剧艺术、岭南画派、广东音乐、文学创作,吸收着新文化、新思想的营养,在形式上有新的突破,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文化事业的各个领域在这一时期有迅速的发展和出色的表现,涌现出一批的领军人物,造成就了一批杰出的学者、作家、艺术家、诗人等。广州和港澳,成为当时创办报纸杂志的重要地区,成为我国民主义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先声。
1920年前后,杨匏安等在广州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宣传。其后,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也宣布重建。国共两党酝酿合作。1922年5月1日晚,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开幕式在广东机器工会举行。192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迁到广州,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决议实行国共合作(见中共“三大”)。同年,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次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接受共产党主张,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决议发表“一大”宣言。中国国民党改组为统一战线性的组织,领导了迅速发展的革命高潮。广东成为新的工农革命运动基地。孙中山向苏俄学习,聘请鲍罗廷为顾问。建立黄埔军校,以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成立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成立农民运动讲习所,彭湃、毛泽东先后任所长。国共两党的报刊,在广州大量发行。其中有国民党的《广州民国日报》和共产党的《新青年》《向导》等。
1924年末,孙中山应邀北上商谈召集国民会议事,1925年3月在北京逝世。广东革命运动继续高涨,经过东征、南讨,广东全省统一。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在广州召开。6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北伐,国民政府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然而,在大好形势下却隐伏着严重的危机。廖仲恺被刺案、“中山舰事件”、蒋介石的“整理党务案”相继发生。
为了适应北伐胜利进军的形势,1926年12月,国民政府北迁武汉。1927年4月15日,国民党新军阀在广州发动政变,建立了反动统治。 (见“四一五”政变)。萧楚女、何耀全、刘尔嵩、熊雄等数千名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杀害。1927年12月11日,共产党发动广州起义,反击国民党的屠杀。主要领导人为张太雷、叶挺、恽代英、叶剑英等。起义后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发表了宣言和告民众书。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13日,起义在顽强斗争之后失败。
1928年,陈济棠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兼西区绥靖委员,驻扎广州。翌年,被任命为广东编遣特派员,加委讨逆军第八路军总指挥,被选为中执委。陈济棠依靠古应芬、胡汉民的支持,取得广东的军政大权,设立国民党中央执监委西南执行部和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两广维持半独立状态。陈济棠主粤期间,全力经营广东地盘,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上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生活一度有所改善。在广州,有几个方面建树卓然。一是在西村、河南、南石头等处建立起一批现代化企业,大都是白手起家,由于用人得当、计划周密,各厂依期建成。这批工业企业的建立,为广州现代化工业打下一定的基础;二是发展交通运输,建成以广州为中心的贯通全省的13条公路干线,架设横跨珠江贯通市区南北的珠江桥,沪粤、平粤、汉粤几条空中航线陆续通航,拓展了广州港,完成内港洲头咀的建设及在沿江建筑数十座码头,加强了对粤汉、广三、广九铁路的管理和维修;三是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石牌新址,倡办勷勤大学、广东陆军军医学校、中央国医馆广东分馆和省立国医学院等,广州的60所私立中学有19所是新兴办的;四是发展城市基本建设,建成中山纪念堂、陆军总医院、市府办公大楼、爱群大厦,修筑了西湖路、清平路等长达36公里的马路;五是发展商业,在广州举办了很多戏院、旅馆、茶楼和商店,增设了商业网点,建成惠爱路(今中山五、六路)、上下九路和西濠口繁华的商业区,举办了广东国货商品展览会。促进了广东的经济建设。陈济棠为了筹措建设资金和支付庞大的军事开支,采用了开烟、开赌、任意增加税收等做法。在发展教育的同时,又大力提倡封建礼教。1936年,在蒋介石重兵相逼和采取分化瓦解手法收买广东空军的情况下,陈济棠于7月8日声明下野,结束其在广东的统治。
九一八事变后,广州的抗日救亡运动逐渐高涨。七七事变后,中共在广州设立八路军通讯处,委派张云逸、廖承志等在广州领导抗日救亡运动。发动组织了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分赴各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国民党领导的抗日斗争最突出的是两次粤北会战,其中第一次又称从化之战,时间自1939年12月18日至1940年1月8日,广州日军为策应桂南作战,牵制中国第四战区主力,企图进犯曲江,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指挥所部在从化一带阻击日军北犯。第二次又称良口之战,时间自1940年5月13日至6月12日,广州日军进行反扑。从化为主要战场。两次战役均以日军撤退,恢复到战前双方阵地原态结束。据日本防卫厅《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两次战役共计日军亡544名,伤1829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珠江纵队等抗日武装力量,在广州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在广州实行残暴统治,建立汉奸伪组织“东亚联盟协会”。陈公博兼任伪广东省长,陈耀祖实际代理伪省长并兼伪保安司令,彭东原为伪广州市长。共产党领导广州各界群众,建立救亡呼声社、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等各种抗日组织,创办《救亡日报》《救亡呼声》《抗战大学》等刊物,进行了长期的抗日斗争。1945年9月17日,侵略华南的日军在广州中山纪念堂签字投降,蒋介石派出的第二方面军司令官张发奎受降。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实行独裁统治,并积极发动内战。共产党领导各界群众开展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进行反饥饿、反内战运动。1947年5月31日,广州各大、中学校学生游行示威,国民党政府下令袭击游行队伍,逮捕进步师生,制造了“五·卅一事件”。1949年4月,国民党总统府、行政院仓皇迁到广州。7月,当局又实行“七二三”大逮捕。共产党领导广州各界人民,建立广州爱国民主协会、解放军之友社等各种组织,进行护厂护校斗争,保护城市公共设施,迎接广州解放。1949年10月上旬,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形成了对广州的包围。10月14日,由北郊进入市区,歼灭了国民党守军残部,广州解放。
(载《广州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