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开南海国地望之谜,搞清淮南国境域!

解开南海国地望之谜,搞清淮南国境域!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搞清楚淮南国境域,是解开南海国地望之谜的钥匙。安城、宜春和建成侯国与新淦地界相连,位于豫章郡的中部和西北部,这一带正在推测的南海国境内。明确刘姓王淮南国的境界以后,南海国的地望得以指认。南海王向汉廷上书进贡璧帛,淮南国将领简忌擅自烧毁南海国奏表,封锁南海国消息上闻。终于未入南海之地。于此可见,当时余干是南海国北界,南下即是新淦,地望相符。也说明南海国至少仍据地以存。

解开南海国地望之谜,搞清淮南国境域!

南海国有国土、军队,与淮南国临境,已从《史记》《汉书》记述得到肯定。搞清楚淮南国境域,是解开南海国地望之谜的钥匙。

淮南国始于英布。项羽破秦,封诸将,立英布为九江王。英布归汉,汉高祖四年(前203年)七月立为淮南王。五年(前202年),淮南王英布“都六(今安徽六安县东北),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郡皆属焉”。[18]淮南国统领四郡。后英布反,兵败身亡,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立子长为淮南王。刘长之淮南国,却只领有九江、庐江、衡山三郡。唐《通典》记载:“汉高帝分淮南国置章郡(按避唐代宗李豫讳,豫章郡称章郡),吴芮为长沙王,兼得其地。”[19]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将“淮南故地三分之。”[20]刘长三子分别立为淮南、衡山、庐江王。淮南王刘安都寿春,淮南国地盘为九江郡。可证刘长为王的“淮南故地”只包括九江、衡山、庐江这三郡,不领豫章郡了。

所谓长沙王“兼得”豫章郡,似不同于据有。《汉书·高帝纪》云,汉高祖五年(前202年)诸异姓诸侯联名上疏劝刘邦尊帝号,联名诸侯有“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诸王之中,唯衡山王加“故”字。本纪又说到刘邦称帝之后,诏曰:“故衡山王吴芮与子二人、兄子一人,从百粤之兵,以佐诸侯,诛暴秦,有大功,诸侯立以为王,项羽侵夺之地,谓之番君。其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为长沙王。”时岭南三郡为赵佗所据,未为汉廷承认,以之封给吴芮,未必不可。但豫章原为淮南王英布之封地,倘不从淮南国分出,何以封给长沙王?故而引起疑诘。颜注引“刘分曰:长沙封国,本无豫章,豫章属淮南。检后十二年注文颖所说,疑此豫章字传写误加。”刘分所下结论,是以豫章属淮南为前提,文颖则只是“疑”而已。但豫章之封给吴芮,是事出有因、记载无误的。吴芮原被项羽封为衡山王,衡山之地后为淮南王英布所据,汉高祖封侯诸王,将豫章郡从淮南国中分出给长沙王,一来是对项羽夺吴故地之补偿,二来削弱英布之势力,不失为一种策略。汉武帝年间,长沙王定王之子刘苍、刘成、刘拾分别封侯于豫章郡地,说明豫章郡此前为长沙国所辖。《汉书·地理志》载长沙国只有长沙郡13县,不包括豫章郡,是因为记述的是西汉晚期元始二年(2年)的郡(国)、县户、口数,而安城侯刘苍、宜春侯刘成、建成侯刘拾的侯国最迟至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免除,此后,长沙王后裔不再在豫章郡封侯。安城、宜春和建成侯国与新淦地界相连,位于豫章郡的中部和西北部,这一带正在推测的南海国境内。由此观之,长沙国兼得豫章郡时,豫章郡之中、西北部为南海国所得,至汉武帝年间,南海国已不存,长沙王王子地此一带分封侯国,这些侯国前后也只存在几十年。至《汉书·地理志》记述的元始二年时,长沙国与豫章郡已不存在什么辖属关系。

明确刘姓王淮南国的境界以后,南海国的地望得以指认。南海国封地,初时在豫章郡中、北部,北与淮南国的庐江郡、西与长沙国、东与闽越国接壤。则长沙王吴芮虽兼得豫章,未能控制豫章全部。认定南海国在这个区位,《史记》《汉书》记载的南海王事迹得以解释。南海国与淮南国所辖庐江郡交界,所谓“南海民处庐江界反”,就是在南海国与淮南国边境发生的。所谓南海兵被“处之上淦”,地有所指。“淦水上流曰上淦也”,[21]后称新淦。新淦故城在江西清江县“府东三十里”,[22]位于豫章郡中部。淮南国居南海国北方,兵击南海当然是自北向南挺进豫章郡,南海兵败,处之上淦。防线自庐江界撤退,从豫章郡北部撤于中部。其后,汉廷要出兵闽越,刘安上书谏止,极言击南海王之不易,此时淮南国与闽越国之间尚隔着南海国,足见南海国王虽被击败,仍能相持。《汉书·地理志》云新淦为“都尉治所”,西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郡尉改称都尉。豫章郡治南昌,郡都尉却治新淦,说明新淦军事地位的重要,是南海国亡后汉重兵所戍之处。南海国消亡时间,当早于汉兵南下平南越国之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横浦”,[23]汉军已能直贯豫章踣而下。十几年后,汉武帝在此一带分立长沙王后裔侯国。

通过上述论证之后,我们可以将南海国之地望及存在时间作如下推论。

织是秦汉之际的越人首领,自称南武侯。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诏立为南海王。封地南海国在豫章郡中、北部(今江西中、北部及福建西南部)。

豫章郡地归属变化较大。汉高祖四年(前203年),淮南王英布封立,领庐江、九江、衡山、豫章四郡,旋于五年(前202年),从淮南国分置豫章郡,由长沙王吴芮兼有。吴芮势力实际上只及南越国交界的豫章郡南部。[24]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英布败亡,汉高祖立少子刘长为淮南王,领九江、庐江、衡山三郡。翌年,高祖分封南海王,南海国北境接淮南国之庐江郡南界。东、西分别与闽越、长沙国接壤。

汉文帝年间,淮南王谓“南海民处庐江界是者反”而击之。汉文帝派使者赏赐淮南吏卒“劳苦者”,刘长拒受赏赐,谩说没有什么劳苦者。南海王向汉廷上书进贡璧帛,淮南国将领简忌擅自烧毁南海国奏表,封锁南海国消息上闻。以后,刘长说南海王造反,派简忌将兵进击南海国,南海国被打败,边界南撤至上淦(今江西新淦)。再以后,又说南海王造反淮南王派军队再次进军南海国,遇上酷暑多雨,淮南水军不能适应恶劣气候,还未交战,染病而死人数过半,弄得国中涕泣啼号悲哀之氛数年不息。终于未入南海之地。前元十六年(前164年),汉文帝将淮南国故地一分为三,刘长三子分立淮南、衡山、庐江王,各掌九江、衡山、庐江郡。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国进击南越国,南越王向朝廷上书告急,汉武帝拟派兵讨闽越国,淮南王上书劝阻,举刘长时淮南军击南海未入其地而疾死过半之例为谏。还说到“越人欲为变,必先田余干界中,积食粮,乃入伐材治船。边城守候诚谨,越人有入伐材者,辄收捕,焚其积聚,虽百越,奈边何城”[25]。于此可见,当时余干是南海国北界,南下即是新淦,地望相符。也说明南海国至少仍据地以存。

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楼船将军自豫章郡出发南下平越,南海国至迟在此此时消亡。即南海立国在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消亡在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与元鼎五年(前112年)之间,存在时间约在57—83年。南海王织死后得谥“民王”,后嗣无闻。

(载《广东史志》1999年第一期)

【注释】

[1]《史记·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2]《汉书·高帝纪》。

[3]《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4]《史记·东越列传》。

[5]《史记·东越列传》。

[6]全祖望:《鲒埼亭集·经史问答》卷九。

[7]饶宗颐:《潮州府志·大事记》、《潮州志汇编》,香港龙门书局1996年版。

[8]潘莳:《汉南海王织考》,《文史汇刊》1935年1卷2期。(www.xing528.com)

[9]蒙文通:《越史丛考》,《古族甄微》,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0]何光岳:《百越源流》,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1]饶宗颐:《从浮滨遗物论其周遭史地与南海国的问题》,《饶宗颐潮汕地方史论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版。

[12]仇巨川:《羊城古钞》卷七。

[13]康熙《南海县志》卷三。

[14]《通典》卷一百七十二。

[15]潘莳:《汉南海王织考》,《文史汇刊》1935年1卷2期。

[16]丘立诚编:《澄海龟山汉代遗址》,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7]李庆新:《南海国考辨》,《广东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

[18]《汉书·韩彭英卢吴传》。《史记·黥布列传》则将此事记载为六年。当以《汉书》为是。

[19]《通典》卷进一百八十二。

[20]《汉书·韩彭英卢吴传》。

[2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七,“江西王”。

[22]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七,“江西王”。

[23]《史记·南越列传》。

[24]张荣芳、黄淼章《南越国史》云:“南越国的北界以今广东连县、南雄县一线为宜,这一线,据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图得知应和长沙国呈‘犬牙相入’之状,即部分地方属长沙国”。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5]《汉书·严助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