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物理实验有效数字的一般概念

大学物理实验有效数字的一般概念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有效数字的位数与所用仪器的精度有关测量皆有误差.例如,我们用最小刻度为1mm的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如图1-4-1所示,可以看出,此物体的长度大于1.6cm,小于1.7cm,即长度在1.6cm到1.7cm之间,那么,到底是多少呢?

大学物理实验有效数字的一般概念

1.有效数字的位数与所用仪器的精度有关

测量皆有误差.例如,我们用最小刻度为1mm(即分度值为1mm)的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如图1-4-1(a)所示,可以看出,此物体的长度大于1.6cm,小于1.7cm,即长度在1.6cm到1.7cm之间,那么,到底是多少呢?我们可以通过目测进行估计,此物体的长度为1.62cm.这里,“1.6cm”是直接从尺上读取的,称为可靠数字,而最后一位“0.02cm”是从尺上估计出来的,是有误差的,称为可疑数字(尽管可疑,但还是有一定依据的,是有意义的,是不能省略的).我们把可靠数字和可疑数字合起来,称为有效数字.所以,1.62cm一共有三位有效数字.应该强调,用这把尺子测量这个物体的长度时,只能读出三位有效数字,这是由这把尺子的测量精度决定的.如果我们用其他测量精度较高的仪器(如分度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量此物体的长度时,测得数值的有效数字应有四位,例如为1.616cm,这里,“1.61cm”是可靠数字,而最后一位“0.006cm”是可疑数字.如果用精度很差的尺子(如用最小刻度为1cm的尺子)测量,则结果可能为1.6cm,只有两位有效数字.由此可见,有效数字的位数与测量仪器的精度有关.一般说来,测同一对象时,所用仪器的精度越高,测得的有效数字越多.

图1-4-1 长度的测量

2.末位为“0”和数字中间出现“0”都属于有效数字

我们再来看图1-4-1(b)的情况.如果物体的末端正好与刻度线对齐,估读的一位是“0”,是可疑数字,这个“0”也是有效数字,不能省略,读数应为1.60cm,它表示测量误差位上.它与1.6cm是不同的,因为后者表示测量误差只在位上,最后一位“0.6cm”是可疑数字.所以,前者是三位有效数字,后者是两位有效数字.对于数字中间出现的“0”,例如30.308cm,显然是五位有效数字.

3.作十进制单位变换时,有效数字保持不变

例如,测量值1.80m,可以写成0.00180km,也可写成180cm,它们都是三位有效数字,都表示测量误差在位上,但是不能写成1.8m或0.0018km或1800mm,因为前两者只有两位有效数字,而后者有四位有效数字,它们表示的测量误差位有了变化,都没有如实地反映测量精度.(www.xing528.com)

为了书写规范,当数值特大或特小时,我们可采用如下的标准形式,即用10的幂方来表示数量级,前面的数字是测得的有效数字(常使小数点前取一位数字).例如0.00352m,写成标准形式是3.52×10-3m.在进行单位变换时,用标准形式会很方便,例如3.8km=3.8×103m,不能写成3800m;4600Ω=4.600×103Ω=4.600kΩ,不能写成4.6kΩ.

4.尾数取舍修约规则

有效数字尾数的修约规则,应按现在通用的“四舍六入五凑偶”进行,即尾数小于5则舍,大于5则入,等于5时,前一数是偶数则舍,前一数是奇数则入,例如:

5.测量结果有效数字位数的确定

计算工具上显示的计算结果一般都有很多位,为了合理表示测量结果,需进行取舍.在1.3.4节中已提到,测量结果的表示有具体规范,在这里再作说明.在需要按式(1-3-6)表达测量结果时,首先不确定度取一位或二位有效数字(首位数为1或2时,最好取二位有效数字),其次再确定被测量平均值的有效数字,其末位与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相对不确定度取一位或二位有效数字(首位数为1或2时,最好取二位有效数字).若是作为间接测量的中间结果,不确定度最好取二位有效数字.在截取尾数时,不确定度“只进不舍”,这是为了保证其置信概率水平不降低,而平均值则按有效数字修约规则取舍.

如长度测量值为12.346mm,不确定度为0.32mm,置信概率约为68.3%,则该长度测量结果表达为(12.35±0.32)mm(P≈68.3%),相对不确定度为2.6%;或者表达为(12.3±0.4)mm(P≈68.3%),相对不确定度为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