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已经知道罗马帝国的存在。《后汉书》以及魏晋南北朝诸史的《西域传》中多包括《大秦传》,这些记载反映了1—5世纪的中国社会对罗马帝国的了解和想象。
张星烺考罗马汉名,“《后汉书》之大秦,似指罗马帝国全部而言,其国都在意大利罗马京城。《魏书》之大秦,似乃专指叙利亚,国都为安都城(Antioch)”[52]。方豪认为,大秦“有广义狭义。狭义之大秦,或远或近,所指不一,当按每一文献,为之考证;广义之大秦,则为‘西方’即‘海西’之通称,犹今日所言‘西洋’,所指极广”[53]。
其实,当时罗马帝国地域广大,既占有欧洲大部分地区,又包括西亚的叙利亚、北非的埃及等地。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以“大秦”等名称指称罗马帝国或指称罗马帝国之一部分或其属国,都是可能的。
那么,为什么把罗马称为“大秦”呢?裕尔指出:“中国史书说,大秦(大中国)一名被用于这些西方国家是因为其人有类中国,甚至称大秦人本源自中国。但这样的想法大概是天真的曲解,我们也许可以设想,这个名称的产生是由于中国人有一种感觉,认为这些希腊罗马国家对于西方的关系,就如同中国及其文明对于东亚的关系一样。”[54]
以当时的历史知识来看,《后汉书》中关于罗马即大秦的记载已经很详细了,尽管这种了解是间接的。这段记载中符合当时罗马实际情况的内容有以下几处:
(1)已经知道从安息往西到海边,再渡海就能够到达罗马。这里所说的海,应该是指地中海。
(2)罗马以石头建筑城墙。
(3)罗马国王不固定是哪一个人,而是推举有能力的人担任。这可能是指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执政官制度。
(4)罗马有一种野蚕茧丝织的布。
(5)罗马使用金币和银币。
(6)罗马与安息、天竺在海上进行贸易。(www.xing528.com)
(7)罗马国王想与中国交往,但安息人为了垄断与中国的丝绸贸易,加以阻挠。
从范晔的《后汉书》等文献的记载来看,当时中国人已对罗马帝国的地理、政治、民俗等都略有所知,并认为“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这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就如同当时罗马人对中国的初步知识,多得自传闻,似雾里看花一般。范晔在记述大秦这个神奇的国度时似乎多有疑虑,他觉得“所生奇异玉石诸物,谲怪多不经,故不记云”。他在介绍了大秦国的富饶、公正和宝货之后,也说明了这些记载的来源:“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显然,关于大秦的种种知识并非中国人亲眼所见,而是传闻。传闻而非亲见,这是《后汉书·大秦传》信息的基本特征,也可以说是1世纪到5世纪中国史料关于大秦记载的基本特征。裕尔指出:“从所有这些见闻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远东地区对大秦和拂菻所代表的著名的西方文明中心所持的孤零寡碎的见解,与西方世界对秦奈和赛里斯之名所代表的著名的东方文明中心所持的鳞鳞爪爪的见解,具有相似性。我们看到,双方都在确切地望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模糊不清,同样地以半明晰状态中的这个国家较近边缘上的事实来描述整个帝国。”[55]
班固的《汉书》有《西域传》,所记西域最远的国家是安息。在范晔的《后汉书》中,大秦成为东汉社会所了解的最西方国家。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意味着西方世界的拓展。这一点《后汉书·西域传》在篇首和结尾部分都着重指出,如开篇写道:“(和帝永元)六年,班超复击破焉耆,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九年,班超遣掾甘英穷临西海而还。”结尾传论云:“其后甘英乃抵条支而历安息,临西海以望大秦,拒玉门阳关者四万余里,靡不周尽焉。”
《后汉书》是正史中最早出现《大秦传》的史书,此后,汉晋时期的诸史《西域传》中多专列《大秦传》或提及大秦,包括《魏略·西戎传》《宋书》《魏书》《梁书》《晋书》中也包含关于大秦的信息。《三国志》卷三〇说的大秦,几乎就是从《后汉书》中抄下来的。
林英通过对上述文献的分析,认为当时人们对于大秦的认识有这样几个特点:[56]
(1)多宝之国。大秦是以多宝闻名的。《后汉书·安息传》说:“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其土多海西珍奇异物焉。”《后汉书·大秦传》在介绍大秦物产时,首先指出“土多金银奇宝”,“凡外国诸珍异皆出焉”。
(2)理想化。如说大秦人“长大平正,有类中国”。大秦人性格慷慨正直。大秦“其人质直,市无二价”,“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约作于东晋至梁的道教文献《太清金液神丹经》,进一步把对大秦的印象理想化,使之成为道德完美的乌托邦。其中描写商人向大秦王请求海西奇珍,大秦王答曰:“我国固贵尚道德而慢贱此物,重仁义而恶贪贼,爱贞贤而弃淫泆,尊神仙以求灵和,敬清虚以保四气,眄此辈物斑驳玄黄,如飞鸿之视虫。子后复以此货来往者,将竟吾淳国伤民耳目。奸争生于其治,风流由此而弊,当敕关吏不令子得进也。言为心盟,戒之。”
(3)神异化。如说“或云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处,几于日所入也”。因为大秦接邻仙界,所以大秦的物产也沾染了不少仙风,即范晔所谓“诡怪多不经者”。
早期中国人对罗马的上述三种认识和想象,实际上也正是人类文明早期接触时通常出现的现象。因为信息来源少,大多得自传闻,面目不清,因而加入了自己许多理想化的想象。如早期希腊罗马人对于中国的认识,把中国称为“赛里斯”,认为制作丝绸的丝长在树上,等等,看似荒诞不经,实际上也是对异域“乌托邦”式的想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