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西行求法的中国僧侣中,以法显最为著名。中国历史上的佛教求法僧,最杰出、最有成就的,公推法显、玄奘和义净,其中法显的年代最早,比玄奘早200多年。法显是第一位沿着陆路西行,而乘着海船从南洋回到汉地的取经高僧。而且,他是我国僧人到“西天”(印度)研究佛学的第一人。
法显是山西平阳人,俗姓萧,3岁出家,10岁丧亲,20岁受具足戒,此后,他对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坚贞,行为更加严谨,时有“志行明敏,仪轨整肃”之称誉,后来逐渐成为有名的僧人。在长期的诵经讲经活动中,他发现几经转译的佛经多有缺失,且谬误甚多,不知所云。为了解决中国佛教经书的这种混乱状况,他不顾雪眉霜鬓,毅然告别僧友,从仙堂寺辗转到达长安,决心到佛教的诞生地天竺(印度)求取真经。
《出三藏记集》说法显“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佛国记》说:“法显昔在长安,慨律藏残缺。”他在印度时写道:“法显本心欲令戒律流通汉地。”这些记载说明,法显西行,是有明确的目的的,就是“慨律藏残缺”,因而去佛教的发祥地印度获取完整的律藏,使之流传中国。这种寻求真理和知识的渴望,是法显能够克服艰难险阻而奋力前行的强大心理动力。作为最早西行的中国僧侣,法显为整个西行求法运动确立了寻求知识、寻求真理这一宏伟的目标。正是这一目标,鼓舞了西行求法的僧人们在上千年的时间里,前赴后继地去完成一项伟大的引进外来文化的壮举。而经过他们引进的印度佛教文化,成为刺激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资源。
东晋隆安三年(399)春天,法显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4人一起,从长安起身,向西进发,开始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旅行。而在这两年后,鸠摩罗什经过在凉州多年的困顿,终于到了长安。这两位在中国佛教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留下巨大影响的高僧,一个向西,一个向东,都是为了把佛教文化传播到中国的大地上。法显出行时,已是年届63岁的老人。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是一个充满艰辛与痛苦的过程。西天佛国印度在中国的西边,中途要经涉几十个国家,还要穿越戈壁沙漠,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法显西行就是一个极为艰险的行程。法显这样描述他西行之时的心情:“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所以乘危履险,不惜此形者,盖是志有所存。专其愚直,故投命于不必全之地,以达万一之冀。”
法显一行到了张掖后,遇到了同样去西域求法的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5人,与之会合,组成了10个人的“巡礼团”。后来,又增加了慧达,总共11人。“巡礼团”西进至敦煌,得到太守李浩的资助,西出阳关渡“沙河”(即白龙堆大沙漠)。法显等5人随使者先行,智严、宝云等人在后。白龙堆沙漠气候非常干燥,时有热风流沙,旅行者到此,往往被流沙埋没而丧命。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勇往直前,走了17个昼夜,1500里路程,终于渡过了“沙河”。接着,他们又经过鄯善国到了茑夷国。他们在茑夷国住了两个多月,宝云等人也赶到了。当时,由于茑夷国信奉的是小乘教,法显一行人属于大乘教,所以他们在茑夷国受到了冷遇,食宿无着落。不得已,智严、慧简、慧嵬3人返回高昌筹措行资,僧绍随着西域僧人去了罽宾。法显等7人得到了前秦皇族苻公孙的资助,又开始向西南进发,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地处塔里木盆地中心,这里异常干旱,昼夜温差极大,气候变化无常。行人至此,艰辛无比。他们走了1个月零5天,总算平安地走出了这个“进去出不来”的大沙漠,到达了于阗国。于阗是当时西域佛教的一大中心,他们在这里观看了佛教“行像”仪式,住了3个月,接着继续前进,经过子合国,翻过葱岭,渡过新头河到了那竭国。慧景到那竭国后病了,道整陪他暂住。法显和慧应、宝云、僧景等人经宿呵多国、犍陀罗国而到了弗楼沙国。慧达一个人去到弗楼沙国,与法显他们会面。弗楼沙国是北天竺的佛教中心,慧达、宝云和僧景在这里参访佛迹以后便返回中国,慧应在这里的佛钵寺病逝。法显独自去了那竭国,与慧景、道整会合,3人一起南越小雪山。此山冬夏积雪,3人爬到山的北阴,突然遇到寒风骤起,慧景被冻死。法显抚摸着慧景的尸体,无限感慨地哭着说:“取经的愿望未实现,你却早死了,命也奈何!”然后与道整奋然前行,翻过小雪山,到达罗夷国。又经跋那国,再渡新头河,到达毗荼国。接着走过了摩头罗国,渡过了蒲那河,进入中天竺。
法显和道整用了4年多时间,周游中天竺,巡礼佛教故迹。东晋元兴三年(404),他们来到了佛教的发祥地拘萨罗国舍卫城的祇洹精舍。传说释迦牟尼生前长期在这里居住和说法,这里的僧人对法显不远万里来此求法,深表钦佩。《佛国记》记载:“彼众僧叹曰:奇哉,边地之人乃能求法至此。自相谓言:我等诸师,和上相承,未见汉道人来到此地也。”法显还参访了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迦维罗卫城。东晋义熙元年(405),法显走到了佛教极其兴盛的摩竭提国巴连弗邑。他在这里住了3年,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律,收集了《摩诃僧祇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经》《摩诃僧祇阿毗昙》6部佛教经典。道整在巴连弗邑十分仰慕此地的沙门法则和众僧威仪,追叹故乡僧律残缺,发誓留住在这里不回国了。而法显一心想着将戒律传回祖国,便一个人继续旅行。他周游了南天竺和东天竺,又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国住了两年写经画(佛)像。(www.xing528.com)
东晋义熙五年(409)年底,法显离开多摩梨国,搭乘商舶纵渡孟加拉湾,到达师子国。他住在王城的无畏山精舍,求得《弥沙塞律》《长阿含经》《杂阿含经》和《杂藏经》4部经典。
义熙七年(411)八月,法显完成了取经求法的任务,坐上商人的大舶循海东归。舶行不久,即遇暴风,在危难中漂泊了一百多天,到达了耶婆提国。关于这一旅程,《佛国记》有详细记载。
这个“耶婆提国”在哪里,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还有人认为是在美洲。不过关于美洲一说并没有确切的依据。但无论如何,这一记载说明了法显的经历极为艰险。法显在这里住了5个月,又转乘另一条商船向广州进发。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风,船失方向,随风漂流,在船上粮水将尽之时,忽然到了岸边。法显上岸询问,方知这里是青州长广郡的劳山。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时为东晋义熙八年(412)七月十四日。法显65岁出游,前后共走了30余国,历经13年,回到祖国时已经78岁了。在这13年中,法显跋山涉水,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
法显以年过花甲的高龄,完成了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惊人壮举。他留下的杰作《佛国记》在佛教界受到称誉,也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与法显同时代并且相识的一位僧人在《佛国记》“跋”文中说:“于是感叹斯人,以为古今罕有。自大教东流,未有忘身求法如显之比。然后知诚之所感,无穷否而不通;志之所奖,无功业而不成。成夫功业者,岂不由忘失所重,重夫所忘者哉!”
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自显之归,西行求法之风大开。”[50]法显西行以及所撰写的西行游记,大大拓展了中土僧人的眼界,在当时就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并激励后人去学习效法。此后,中国僧侣西行求法者越来越多,至隋唐时期达到了高潮。他们中的不少人受到法显西行事迹的鼓舞。玄奘“言昔法显、智严,亦一时之士,皆能求法,导利群生,吾当继之”,义净“仰法显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甚至包括朝鲜的僧人,也“径入中华,追法显、玄奘之逸迹,朅来绝域,视如里巷,比之奉使张骞、苏武之类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