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在中国初传的历史形态

佛教在中国初传的历史形态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杜继文指出:“从两汉之际到东汉末年的200多年,是佛教在中国的初传时期。它经历了一个反复、曲折的变化过程,终于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上定居下来。”[45]佛教在中国的初传,以及最早的译经事业基本在洛阳进行,洛阳最先成为佛教中心。三国时期,佛教在朝廷和上层社会的倡导和支持下,迅速地在社会上蔓延开来。[46]佛教在初传中国之时,与当时流行的道术互为混杂。佛教初入中国时,往往借助某些方术来吸引信徒,扩大影响。

佛教在中国初传的历史形态

杜继文指出:“从两汉之际到东汉末年的200多年,是佛教在中国的初传时期。它经历了一个反复、曲折的变化过程,终于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上定居下来。”“从西汉末年到东汉末年的200年中,佛教从上层走向下层,由少数人信仰变为多数人信仰,其在全国的流布,以洛阳、彭城、广陵为中心,旁及颍川、南阳、临淮、豫章、会稽,直到广州、交州,呈自北向南的发展的形势。”[45]

佛教在中国的初传,以及最早的译经事业基本在洛阳进行,洛阳最先成为佛教中心。后传到丹阳、彭城、广陵等地,即江淮流域。楚王英的领地是以彭城为中心,丹阳人笮融督管广陵、彭城、下邳运漕,利用手中掌握的粮食资源,建造浮屠寺,课读佛教,可见江南佛教已经流行。汉灵帝末年,关中一带百姓,逃难到江南,佛教也跟着传到淮河和长江流域。之后,又传到豫章、会稽,直到广州、交州,呈自北向南发展的态势。可见,在东汉末年,以洛阳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佛教已经有了初步的传播,人们对佛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国时期,佛教在朝廷和上层社会的倡导和支持下,迅速地在社会上蔓延开来。此时的佛教传播,仍然是以翻译佛经活动为主,一批佛教经典被译成汉文。曹魏初期,佛教作为黄老之术的一种,一度消沉,因此洛阳佛教也呈沉寂的态势。但到了嘉平年间以后,佛教渐兴,昙柯迦罗、康僧铠、昙谛等僧人先后来到洛阳,从事译经和传教活动。支谦和康僧会等人的译经布教活动,使吴地的佛教兴盛一时,吴都建邺则发展成为佛教重镇,成为江南佛教中心。

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开始出现了佛寺等佛教建筑。汉明帝时就已有佛寺出现,白马寺是我国汉地最早的佛寺。后赵中书著作郎王度的奏议说:“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魏承汉制,亦循前轨。”说明当时的佛寺是为西域僧侣居住和过宗教生活使用的。

东汉末年,洛阳、徐州、豫州等地区先后兴建了一些佛教寺塔,并开始塑造佛像。据郦道元水经注·汳水篇》说:“汳水又东径梁国睢阳县故城北,而东历襄乡坞南。”《续述征记》说:“西去夏侯坞二十里,东一里,即襄乡浮图也。汳水径其南。汉熹平中,某君所立,死因葬之。其弟刻石树碑,以旌厥德。隧前有狮子、天鹿,累砖作百达柱八所,荒芜颓毁,雕落略尽矣。”史载楚王英为浮屠斋戒祭祠,但没有说有佛像。汉桓帝在宫中祠黄老、浮屠时有没有祭佛像不得而知。笮融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彩”,这是史籍中关于建寺祠佛像的最早记载。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正值汉地神仙方术盛行之际,人们对佛教哲学思想不甚深悉,还没有把佛教与黄老方术区别开来,而是把佛教理解为黄老神仙方术的一种,所以当时是“佛老”并称。方立天说:“佛教的教理也被视为‘清虚无为’而和黄老之学相提并论。”[46]佛教在初传中国之时,与当时流行的道术互为混杂。楚王英是将中国的“黄老”和印度的“浮屠”不加区别,同时崇拜,将佛陀当做神来祭祀,当做以祈求现世利益和长生不老为主旨的宗教来信仰的。襄楷讲佛教教义是为了劝谏桓帝不要胡作非为,但桓帝祀浮屠,显然不是因为信奉佛教的教义和伦理,而是把佛教和祈愿长生不老的黄老信仰同等看待。

总之,在佛教初传之时,佛陀常被当做禳灾祈福的神灵来信仰。汤用彤认为:“汉世佛法初来,道教亦方萌芽,纷歧则势弱,相得则益彰。故佛道均借老子化胡之说,会通双方教理,遂至帝王列二氏而并祭,臣下亦合黄老、浮屠为一,固毫不可怪也。”[47]

佛教还借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和用语,特别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来解释佛教思想。早期译经把“涅槃”叫“无为”。襄楷的奏文称佛教为“道”,并说“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完全是老子的思想。《四十二章经》称佛教为“释道”。牟子《理惑论》称佛教为“佛道”,仿老子《道经》三十七篇以叙佛理,并且说:“锐志于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这正如朱熹所说:“道家有老庄书,却不知看,尽为释氏窃而用之,却去仿效释氏经教之属。譬如巨室子弟,所有珍宝悉为人所盗去,却去收拾他人家甕破釜。”(《朱子语类》)

任继愈认为,这种情况可以说明人们是“用当时当地的中国流行的宗教观念和文化思想来认识佛教的。一种新的宗教思想信仰,传到一个陌生的民族中间,并要求取得当地群众的信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传教者要善于迎合当地群众的思想和要求,并且采取一些办法以满足他们的要求”[48]。他指出:(www.xing528.com)

东汉三国时期的佛教,属于佛、道融合时期,它依附于方术、道士;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属于佛玄融合时期,它依附于玄学,并在依附的情形下逐渐得到滋长。[49]

佛教就是这样逐渐在中国土地扎根、从上层走向下层,在社会上流传起来。

一种宗教要传播到另一种文化环境中,首先要适应这个文化环境,并且用这种文化能够理解的语言、概念和思想系统来解释,这是文化传播的一个规律性特点。佛教初入中国时,往往借助某些方术来吸引信徒,扩大影响。汉代神仙方术,往往通过符咒、治病、占星、禳灾、祈福、预言祸福来吸引信徒群众。汉代佛教徒也往往迎合当时社会上的神仙方术之士、道士们的传教手法,兼用占卜验卦、预卜吉凶、看病等方术,以接近群众。那些来到中国的西域高僧,都会一些方术。《高僧传·佛图澄》说:“石勒召澄问曰:佛道有何灵验?澄知勒不达深理,正可以道术为征……即取应器盛水,烧香咒之,须臾生青莲花……”《续高僧传·菩提流支》说:“支咒水上涌,旁僧嘉叹大圣人。支曰:‘勿妄褒赏,斯乃术法,外国共行,此方不习,谓为圣耳。’”安世高、康僧会等都具有这些方术手段。梁启超指出:

此期之佛教,其借助于咒法神通之力者不少。摩腾角力,虽属诞词,然康会在吴,佛澄在赵,皆借此为弘教之一手段,无庸为讳。质言之,则此期之佛法只有宗教的意味,绝无学术的意味。……神通小术,本非佛法所尚,为喻俗计,偶一假途。[50]

佛教初入中国得到流传推广,还与当时统治集团的接纳和扶植有密切的联系。道安在总结早期佛教的传播时得出结论:“不依国主则法事不立。” 前文多次提到楚王英的事迹,他本身就是大贵族,最初的佛教就是依附于他才开展活动的。而楚王英又得到汉明帝的支持,明帝为他下了一道诏书,这在客观上对佛教的传播有推动作用。前面还提到明帝“感梦遣使求法” 的故事,说明汉明帝是支持佛教的。但后来由于楚王英谋反,明帝转而打击佛教,因而在此后近百年里,中国史书几乎没有关于佛教的正式记载。直到后来桓帝信奉佛教,在宫中设“浮屠之祠”。因为皇帝的提倡,佛教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不仅仅限于宫中,也不仅是王公、贵族,老百姓中也有信佛的人了。

三国之时,东吴孙权对宗教采取宽容的态度,战乱中逃到江南的西域高僧支谦找到孙权,被孙权“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甚加宠秩”,并在孙权的大力支持下,从黄武元年(222)开始,用了30年时间,译出佛经36部。东吴赤乌十年(247),康僧会由交趾来到东吴的首都建业,也是借助孙权的力量弘扬佛法的。孙权为他建寺,“以始有佛寺,故号为建初寺,因名其地为佛陀里,由是江左佛法大兴”(《高僧传》)。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从这个时候开始,从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河,逐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影响随着佛教东传的逐步展开而日益彰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