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最著名的治疗个案是医王耆婆的医疗事迹。他的事迹在中国广为流传,在汉译佛经以及注疏中,耆婆的医疗事迹有80多种,所治疗的疾病主要涉及外科、内科、小儿科、皮肤科等,列在他名下的药方也被中医药学广为采用。
耆婆是一个有神话色彩的人物,据说他出生时就手中抱持针药囊而出。“耆婆”梵语作“Jiva”或者“Jivaka”(此字的原意是“生命”),又译为耆域、祇域、时缚迦。佛经中关于他的传说很多,说他是萍沙王之子无畏王子与妓女所生,生下后被弃于巷中,无畏王子见了,便问这是什么,旁边的人说是小儿,无畏又问:是死是活?答说:是活的。无畏便让人抱回收养,并给他起名耆婆(“活的”)。耆婆长大后,无畏让他外出学习技艺,他便到得叉尸罗处拜师学医。7年学成,遍识天下药物。
耆婆大体上是佛陀时代的人。《十诵律》卷二七说他曾为佛陀治病。此外,各经还有一些其他传说,尽管时间上有差别,但都一致称他为“医王” 和“药王”。他不仅在僧团医疗方面享有很高的权威,而且对僧团戒律相关制度的建立(尤其是衣事、药事、出家事、食法和洗浴法)起到了促进作用。
文献记载耆婆的治疗事迹主要有:
《大般泥洹经》记载:“有热病者,酥能治之;有风病者,油能治之;有冷病者,蜜能治之。”酥、油、蜜是佛经最常用的药物,均属于七日药。
伽梵达摩所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经》记载:“若有人等患眼精坏者,若有清盲暗者,若白晕赤瞙无光明者,取诃梨勒果、庵摩勒果、鞞醯勒果,三各一颗,捣破油下筛当研。时唯须净护……即得精还明净光盛。”这是治眼的方子。此经中还有40多条与咒术相关的验方,有内服、外敷等多种疗法。在佛经中治疗眼科的方法很多,这跟印度眼科医术比较发达有关。
唐宝思惟译《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阐述了眼药的组成、制作和施药方法:“尔时观世音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复说眼药之法成就最上。若有用者即得成就决定无疑。摩那叱罗、雄黄、迦俱婆婆树子汁、红莲花、青莲花、海沫(一名海浮石)、牛黄、郁金根(一名黄姜)、小柏根、胡椒、毕拔、干姜,以前件药,并捣研为极细末,以龙脑香、麝香和之,诵心咒一千八遍,以手取药触观世音菩萨足,即涂眼中已所有眼药,乃至有目青盲、胎努肉,悉得除差……”《大般涅槃经》还有“金针拨白内障”的记载,此项手术对中医深有影响。[32]
《龙树五明论》卷上记载:“凡人得之化作大仙药者,五月五日取牛黄大如雀子、干(啰)姜四两、麻八两、黄芩一两、大黄五两、甘草二两,于七月七日,令童子捣之,以蜜和作丸用之。……”这个药方名为“大仙药”,由多味药物组成,并且能治多种疾病。其形式与印度药典中的药方非常相似。(www.xing528.com)
《陀罗尼集经》卷八记载:“若妇人患月水恒出,及男女鼻孔出者,取啰(上音)娑善那人、苋菜根,各取二两,粳米泔汁及蜜,共和为丸讫,诵前心咒二十一遍,分为小丸,大如梧子。如法服之,其病即差,此名阿伽陀药。” 这是妇科良方,药物和咒语合用。佛藏中还有一种《迦叶仙人说医女人经》。《啰缚拿说救疗小儿疾病经》,该经注重运用安息香、白芥子等治疗儿科疾病。
外科手术主要体现在耆婆的医事中,在《四分律》卷三九、卷四〇中,记载了耆婆的6个主要治病故事。(1)为一长者之妇治愈头痛。(2)为瓶沙王治疗痔疮时肠。(3)为一长者治疗头痛。(4)为一长者治疗肠结腹内。(5)为波罗殊提治疗头痛。(6)为世尊治疗水病。
《佛说柰女耆婆经》记载耆婆的行医经历有:(1)救活迦罗越家头痛而死的15岁女儿。(2)救活一个躄地而死的男孩。(3)巧计治愈一位国王的积年疾病。
《佛说柰女祇域因缘经》记载耆婆的行医经历有:(1)为一长者之妇治愈头痛。(2)为一长者之子治疗肠结腹内。(3)救活迦罗越家头痛而死的15岁女儿。(4)救活一个落地而死的男孩。(5)巧计治愈一位国王的多年疾病。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二记载耆婆用计为猛光王治病。
在传入中国的佛教医学文献中,医王耆婆一再被提及,已经成为印度医学的代表和象征,许多治疗方法和药方都假托他的名下,他的医疗事迹也常常被作为经典医案来看待。所以,医王耆婆的故事在中国医药学方面有很大影响。不仅如此,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对耆婆的描写,或把他作为一种意象。如宋黄庭坚《听宋宗儒摘阮歌》写道:“翰林尚书宋公子,文采风流今尚尔。自疑耆域是前身,囊中探丸起人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