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提到,在中国四川和印度之间有一条古老的商道,商人很早就通过这条古道,把中国四川的货物运到印度。这条古道即“中印缅道”,现在人们称之为“西南丝绸之路”或“南方丝绸之路”。
汉武帝从张骞的报告中得知四川和印度之间的这条“宜径”。但这条古道的具体路线,当时的汉朝官方并不很清楚。因此,武帝令张骞以蜀郡(治所在成都)、犍为郡(治所在宜宾西南)为据点,派遣秘密使者分4路探索往印度的通道。不料这4路均被当地部族所阻,没有一路抵达印度。不过,这并未打击汉武帝“指求身毒国”的决心,反而由此开始了长期经营西南的活动。汉元鼎六年(前11l),汉灭南越,发兵击西南夷,夜郎、滇等国及许多部落次第请归附。汉朝先后设置牂柯、越嶲、益州、沈黎等郡,同时每年派出十多批使者,由初设郡出发探寻通往印度、大夏的道路,然而“皆复闭昆明,为所杀,夺币物”。元封元年(前110),司马迁“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使命之一是查办历次使节被阻于昆明的案件,同时也调查通往印度的通道。他说:“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史记·大宛列传》)从元狩元年(前122)至元封六年(前105),西汉王朝历时十余年,苦心经营西南,寻求“通蜀、身毒国道”,结果只打通了成都地区至洱海地区的川滇道路,官方使者未能至保山一带,西汉王朝西南方面的国际商路始终没有打通,只能通过西南各部族的中介与印度进行间接贸易。
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哀牢人内附,东汉王朝“始通博南山(金浪巅山,在今云南永平县西南),度兰仓水(澜沧江)”,建置永昌郡(治所在今云南保山),楚雄以西直至伊洛瓦底江上游的广大地区全属汉朝。《后汉书·哀牢传》记载,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其称邑王者七十七人,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西南去洛阳七千里,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永昌郡土地广阔,东西15000里,南北2300里。汉族移民越过了澜沧江,进入高黎贡山以西缅甸北部。自此中国人和缅甸人、印度人的接触当然是非常频繁了。“中印缅道”由此打通,汉武帝孜孜以求的“通蜀、身毒国道”全线畅通。
永昌郡的设立,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与印度、缅甸交通交流的重大事件。永昌郡坐落在西南丝路的要道上,是面对印度、缅甸的一个重要的通商城市。永昌郡处于交通网络的连接点上,它东接大理、益州(昆明晋宁),东南贯通进桑麋泠红河水道,西通腾越缅甸直至印度,南下缅甸抵达海边,北连澜沧江、怒江上游,直到青藏高原。各种各样的海内外产品,通过南来北往的海陆通道相互转接进入永昌。当时益州只是红河水道的枢纽,而永昌却可以同时连接当时云南的两条对外通道,成为它们的汇合点,作为太平洋经济与印度洋经济在云南的纽结。
汉晋时,永昌云集国内外商贾,不少身毒商贾和蜀地工匠侨居于此,一些中原派来这里做官的人,也可以在此谋得富及十世的财富。据史载,当时在永昌郡境内居住的居民成分相当复杂,有穿胸、儋耳(今缅甸得楞族)、越濮(缅族)、鸠獠(高棉族)、僄越(骠族)、躶濮(卡钦族)、身毒之民,也有阿萨密的印度人居住在永昌郡内。《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益州西部宝货之地,居其官者皆富及十世。”“永昌郡,属县八,户六万,去洛六千九百里,宁州之极西南也,有闽、濮、鸠、獠、越、裸濮、身毒之民。土地沃腴,宜五谷,出铜、锡、黄金、光珠、琥珀、翡翠、孔雀、犀、象、蚕、桑、绵、绢、采帛、文。”
这些商品并非是永昌郡当地所产,多数是由来自印度等地商人带来的。所谓罽毲帛叠,主要产地在永昌以西的缅甸北部;光珠、琥珀等,主要来自永昌以西的滇越及缅甸北部;水精、琉璃、轲虫、蚌珠,为外来物,不产于永昌,特别是轲虫(海贝)、琉璃,自古都是从印度及其沿海经缅印道流入永昌。当然这些海产品,也可能来自交趾沿海,三国时交趾太守士燮就常常以交州的明珠、大贝、琉璃、玳瑁、犀、象等珍物,贡献孙权。而金银、黄金、文绣等类,除当地自产外则主要来自中国内地。自战国以来,永昌与蜀地有了密切交往后,蚕桑、锦绢、采帛、文绣等陆续引入永昌地区,并发展为当地的重要手工业。《魏略·西域传》说:“大秦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南而南,与交趾七郡通夷,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异物。”所以,这里汇聚了来自各地的货物,成为汉晋时期珍奇荟萃的“出异物”之地。
“中印缅道”的开通和发展,是中印两大文明接触、交往的结果和见证。这条“通蜀、身毒国道”,即古代“西南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由三大干线组成,其线路由五尺道、灵关道和永昌道组合而成,全长2000多千米。第一条是“五尺道”,以四川成都为起点,经宜宾、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南华、云南驿至大理;第二条是“古旄牛道”,从成都南出发,经邛崃、雅安、灵关、西昌、姚安至大理,此路又称“灵关道”;第三条是上述两条通道汇合后西行,经漾濞、永平、保山、腾冲出缅甸,到达缅甸境内的八莫。从保山至缅甸段称为“永昌道”。成都是“西南丝绸之路”的起点,邛崃是南方丝绸之路西出成都第一站,腾冲是“西南丝绸之路”的最后驿站。从八莫出发有水陆两途到印度:陆路自八莫出发,经密支那,越过亲敦江和那加山脉,沿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到印度平原;水路从八莫顺伊洛瓦底江航行出海,经海路到印度。[5](www.xing528.com)
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开辟可能很早。至迟在前4世纪的印度文献中已有关于中国和丝的记载。季羡林的《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及德国学者雅各布比(H.Jacobi)的研究报告引印度古文献《政事论》,说到“支那(Cina)产生丝与纽带,贾人常贩至印度”[6]。另外,前4世纪成书的梵文经典《摩诃婆罗多》和前2世纪成书的《摩奴法典》等书中也有“丝”的记载和“支那”名称。据法国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考证,梵文典籍中“支那”一名,乃是“秦”的对音。古代中国取道西域及南海至印度,为汉武帝以后之事。而前4世纪至前2世纪,正是秦国占据四川和秦朝派常頞凿“五尺道”通云南的时期,“秦”的名称很可能随着贩丝的商人沿西南古道传入印度,记入典籍。所以,“西南丝绸之路”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前4世纪。正如法国学者伯希和所说:“印度人开始知道有中国,好像是从这条道路上得来的消息。”1936年,考古学家在阿富汗喀布尔以北约60千米处发掘亚历山大城时,在一处城堡中发现许多中国的丝绸。其时正当中国战国时期,北方丝路未开,因此有的研究者认为,这些丝绸,至少其中的一部分,有可能是从成都经“西南丝绸之路”运到印巴次大陆,然后转运到中亚的。[7]西南丝绸之路是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古国最早的联系纽带。
其实古道本质上是一条民间商道。开辟古道的是经商的人和马帮,古道上流通的是各地的商品。前4世纪,蜀地商队驱赶着驮运丝绸的马匹,走出川西平原,踏上了崎岖的山间小道,翻山越岭,跨河过江,进行着最古老的中印商业贸易业务,从而开辟了这条我国通往南亚、西亚以至欧洲的最古老的商道。唐代南诏时,在古道上进行的贸易逐渐频繁起来,南诏的河赕(今大理附近)成为重要的交易市场之一,当时印缅输入中国的商品主要有毡、缯布、珍珠、海贝、琥珀等,而从中国输出的有丝绸、缎匹、金银等。
2世纪初,罗马人由海上进一步向东扩展,到达孟加拉湾东岸,由缅甸经永昌郡进入中国境内。永宁元年(120)掸国国王雍由调向汉廷遣使贡献掸国乐器和幻人。这些幻人“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后汉书·西南夷传》)。汉廷由此知道“掸国西南通大秦”。这条消息至少说明两点:一是汉时从掸国(缅甸)可以直达内地,有便利的交通道路;二是大秦(罗马)已经通过海路到达印度,然后再经缅甸从陆路进入中国内地。
东汉魏晋时,这条西南通道见于僧传者渐多,一些赴印度求法的僧人也通过这条道路往返于印度。约在4世纪后半叶,冀州僧人慧睿,游学四方,行至蜀西界,被人掠为牧羊奴,有商客见他精通经义,以金赎身,再着缁衣,遂“游历诸国,乃至南天竺”(《高僧传·慧睿》)。慧睿自蜀地向西进入印度的道路,就是汉武帝搜寻多年未果的西南通道。又据义净记载,唐初东印度有支那寺遗址,“古老相传,云是昔室利笈多大王为支那国僧所造(支那即广州也。莫诃支那即京师也。亦云提婆佛呾罗,唐云天子也)。于时有唐僧二十许人,从蜀川牂牁道而出(蜀川去此寺有五百余驿),向莫诃菩提礼拜,王见敬重,遂施此地,以充停息,给大村封二十四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据内容分析,这些僧人进入东印度的年代当在3世纪后半叶。就是说,在慧睿之前,就已有大批僧人沿此道前往印度。
“西南丝绸之路”或“中印缅道”在古代中国和印度的交通以及文化物质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西南丝绸之路联结中原,沟通中印,它为中原、西南、印缅文化互相交流、互相融合创造了条件。在古代,中印之间通过这条通道,在稻作文化、建筑技术、冶炼技术、茶叶栽培、桑植养蚕、天文历法、计量方法等方面实现了交流。梁启超在《中国印度之交通》中列举了6条中印之间的交通路线,其中第六条为滇湎路。梁启超说:“滇湎路,即张骞所欲开通而卒归失败者也。”“《高僧传·慧睿》称:‘睿由蜀西界至南天竺,’ 所遵当即此路。”[8]方国瑜指出,古代中印两国交通“约有三途:一自葱岭,一自南海,又其一则自滇蜀;而葱岭南海之道远,滇蜀之道近,中印文化之最初交通,当由滇蜀道”[9]。这条通道要经过缅甸抵达印度,因此缅甸成为中印交通的一个中转站。缅甸学者波巴信说:“上缅甸约在1700年以前,由于它位于西方的罗马和东方的中国互相往来的陆上通衢之间,就成为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路上枢纽。……居住在缅甸北部伊洛瓦底江和亲敦江之间的帖族和同一族源的人民却接收了印度和中国的文化。”[10]
西南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除了商贸外,还有贡赋、朝贺、民族迁徙、军事、文化交流等功能,它既有向外开放的作用,也有向内维系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