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入中国的西域乐器及海外文化史

传入中国的西域乐器及海外文化史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西汉丝绸之路开辟,胡乐东来,西域乐器得以在中国内地传播和普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进西域乐器甚至成为时尚。魏晋南北朝时期引进的西域乐器很多。这一时期引进的西域乐器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种:箜篌。日本学者林谦三说箜篌这种弦乐器原是一路经过中亚,一路经过缅甸传入中国的。筚篥源起于波斯,南北朝时传入中国。汉族传统的箫是竖吹的乐器,横吹的羌笛便被视为胡乐。

传入中国的西域乐器及海外文化史

西汉丝绸之路开辟,胡乐东来,西域乐器得以在中国内地传播和普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进西域乐器甚至成为时尚。

魏晋南北朝时期引进的西域乐器很多。《隋书·音乐志》说:“(无竺乐)乐器有凤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铜鼓、毛员鼓、都昙鼓、铜钹、贝等十五种,为一部。工十二人。”“(龟兹乐)其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筚篥、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铜钹、贝等十五种,为一部。工二十人。”“西凉者,起符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魏太武帝既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其乐器有钟、磬、弹筝、搊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长笛、小筚篥、横笛、腰鼓、齐鼓、担鼓、铜钹、贝等十九种,为一部。工二十七人。”

这一时期引进的西域乐器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种:

(1)箜篌。箜篌是魏晋南北朝时风行乐器。箜篌是佛教音乐的重要乐器种类。李玫指出:“佛经中如此强调箜篌,首先是因为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从太古时代就有箜篌从埃及传入,并一直延续到笈多时代,这期间箜篌广为传播、发展、成熟,已成为极受喜爱的乐器,佛教便拿来作天界美妙音乐的象征,甚至在印度古代传说中箜篌是干闼婆发明的,同时也会作为佛教音乐的重要乐器,所以说弓形箜篌是随佛教传播的。”[93]在印度佛陀伽耶发掘的石雕有弹箜篌图,为4世纪中期至5世纪初期笈多王朝时代的遗物,可以由此推论古代箜篌形状,一开始便类似今日的“竖琴”。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中有弹奏箜篌的雕刻壁画,均为北魏时期的作品,与印度笈多王朝相仿,两地箜篌应属同源。唐杜佑《通典》解释说:“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有三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晋曹毗在《箜篌赋》中曾描绘道:“龙身凤形,连翻窈窕,缨以金彩,络以翠藻。”

日本学者林谦三说箜篌这种弦乐器原是一路经过中亚,一路经过缅甸传入中国的。[94]箜篌在汉武帝时期输入中国内地,那时西南海上交通开辟,箜篌由西南方传入,李延年创制祀神乐舞,其中使用箜篌做乐器。汉元帝时昭君出塞,箜篌还是汉元帝赐匈奴呼韩邪单于的礼品。不过魏晋南北朝时的箜篌称“胡乐”,应是从西北传入,如《隋书·音乐志》说:“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前凉张重华镇凉州时,天竺国重四译来贡,其乐器有凤首箜篌、琵琶、五弦、笛、毛员鼓、都昙鼓、铜鼓等9种。新疆和田发现的土偶弹箜篌像、克孜尔千佛洞发现的木雕弹箜篌像与古亚述国的浮雕弹箜篌像极为近似。因此,魏晋南北朝时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所用箜篌,可能与西亚地区的文化有一定的渊源。

箜篌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唐李贺《李凭箜篌引》一诗中生动地展露了“箜篌”弹奏出的神奇美妙的音乐: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www.xing528.com)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琵琶。琵琶是源出于波斯的古乐器。早在秦汉时期,琵琶(批把)就已传入中原。汉刘熙《释名》说:“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却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王昭君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一路怀抱着琵琶的绘画形象,从古到今人人皆知。但那时的琵琶是个泛称,像秦琴、月琴、三弦一类的弹拨乐器,几乎全包括在内。真正的西域琵琶是在南北朝时由龟兹国正式普及到中原,逐渐改变并完善其弹奏方式和外观造型的。“批把”二字写成“琵琶”是在晋代,如傅玄《琵琶赋序》说:“欲从方俗语,故名曰琵琶,取其易传于外国也。”

魏晋南北朝时,琵琶广为流行。昭武九姓之曹国人曹僧奴、曹妙达一家,三代人以善弹琵琶而在北魏至北齐时出名,特别是曹妙达尤为北齐王高洋所“宠遇”,高洋常常自击胡鼓与曹妙达的琵琶相应和。又据《北史》记载,曹僧奴的女儿也是琵琶能手,颇受北齐后主高纬的赏识和厚待。

琵琶有多种形制,如秦琵琶、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等。

(3)筚篥。筚篥也叫做管子,是一种吹奏管乐,以软芦为舌,与笳管同类。在南北朝时大小不一,分为大筚篥、小筚篥、桃皮筚篥等,还有竖小筚篥、漆筚篥、管子等多种形制。大筚篥声音悲咽,小筚篥声音激越高亢,桃皮筚篥则声音悲中带哑。筚篥源起于波斯,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刘宋何承天《纂文》说:“必栗者,羌胡乐器名也。”依唐杜佑《通典》所说:“筚篥,本名悲栗,出于胡中,声悲。”这种乐器在南北朝的各种胡乐中,如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都是主要乐器。

(4)横笛。横笛也称“横吹”“羌笛”“胡笛”。马融《长笛赋》说:“此器起于近世,出于羌中。”汉族传统的箫是竖吹的乐器,横吹的羌笛便被视为胡乐。如《晋书·乐志》说:“胡角者本以应胡笳之声,后渐用之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陈旸《乐书》记载:“马融赋笛以为出于羌中,旧制四孔而已,京房因加一孔,以备五音。”《风俗通》说:“汉武帝时,邱仲作尺四寸笛后,更名羌笛焉。”《宋书》说:“有胡笛、小箎出于鼓吹。”《文献通考·乐考十一》说:“大横吹,小横吹,并以竹为之,笛之类也。”《律书·乐图》说:“横吹,胡乐也。昔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中国传统的洞箫声音低沉、呜咽,横笛则嘹亮、悲切,横笛进入中国内地使中国音乐的表现力大大丰富起来。横笛除了竹制外,还有玉制、铁制,声音与竹笛相比变化较大,这是中国民族音乐在引进外来文化元素后的创造与发展。

(5)胡角。一种横吹乐器,但是不用竹制,而是古代羌族牧马人用牛角制成的乐器。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卷上说:“又有胡角者,本以应胡笳之声,后渐用之,有双角,即胡乐也。”李贺《塞下曲》诗云:“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胡角“原名拔逻回,发惊军之音”,魏晋以后士人开始依胡角曲调填词作歌,如曹植便有胡角三曲。胡角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使用普遍,高昌乐将胡角改成牛角形的铜角,声音变得更大、更高亢。这是宋代以后民间鼓吹乐中大喇叭的原型。

(6)胡笳。原是匈奴人的一种乐器,木制管身、三孔、芦为簧,张骞通西域后传入中国,流行于中原汉族地区,是鼓吹乐和横吹乐中使用的主要乐器。《太平御览》卷五八一记载:“笳者,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故谓曰胡笳。”东晋傅玄《笳赋序》中则有“葭叶为声”之句。“笳”字在汉代为“葭”字。《说文》记载:“葭,苇之未秀者。”“苇,大葭也。”晋郭璞说:葭、芦、苇三字指的是同一种植物。陈旸《乐书》记载:“胡笳似觱篥而无孔,后世卤簿用之,盖伯阳避入西戎所作也。刘琨尝披而吹,杜挚尝序而赋,岂张博望所传《摩诃兜勒》之曲邪?”蔡文姬曾作《胡笳十八拍》。《乐府诗集》题解引《蔡琰别传》记载:“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之音。”唐张说《幽州夜饮》诗云:“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传入中国的西域乐器还有昙鼓、鸡娄鼓、铜钹、贝、羯鼓等。大量西域乐器进入中国内地,对于中国传统乐舞的改造有极重要的作用。前秦苻坚所用《清乐》,乐器有钟、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篪、埙15种;北魏始用的《西凉乐》,乐器有钟、磬、弹筝、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长笛、小筚篥、横笛、腰鼓、齐鼓、担鼓、铜钹、贝19种;北凉至北魏时使用的《龟兹乐》,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筚篥、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铜钹、贝15种。中国在接受外来乐器时却又不重复外来乐器的编排使用,而且直接将外来乐器用于“华夏正声”的演奏。于是对外来音乐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造,使得各种胡乐最后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