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接受西域香料-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

中国接受西域香料-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通西域之后,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陆续传入了中国。在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中,香料一直是进口的大宗货物。可以说,中国的香文化是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大规模的香料进口催生的一种文化形式和文化传统。自然界中的香料大多存在于动物界与植物界。乳香在古代主要出自大秦,印度、波斯也有出产,据说真正生产乳香的地区是南阿拉伯的哈德拉茂,可能是经罗马商人传入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的。

中国接受西域香料-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

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久远,中国用香的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宋人丁谓在《天香传》中说:“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三代禋享,首惟馨之荐,而沉水、熏陆无闻焉。百家传记萃众芳之美,而萧芗郁鬯不尊焉。”春秋时期用香已经比较普遍,《诗经》记载的植物中具有芳香气味的30多种,这可以看做是中国用香的最早记录。由于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不如后世繁多。那时所使用的香木香草种类主要有泽兰、蕙兰、椒树、桂树、艾蒿、郁金、白芷、香茅等。人们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戴(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诗经》《尚书》《礼记》《周礼》《左传》及《山海经》等典籍都有很多相关记述。相传孔子在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于幽谷之中见香兰独茂,不禁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遂停车抚琴,成《漪兰》之曲。屈原在《离骚》中说“既替余以蕙壤兮,又申之以揽茝”,在《九歌》中说“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描写的是用香。

汉通西域之后,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陆续传入了中国。古籍中有不少关于输入香料及使用香料的记载。武帝时,月氏国曾派使臣渡过弱水,向汉朝贡返魂香。《汉武内传》记载:“返魂树状如枫、柏,花叶香闻百里。采其根于釜中水煮取汁,炼之加漆,乃香成也,其名有六:曰返魂、惊精、回生、振灵、马精、却死。凡有疫死者,烧豆许熏之再活,故名返魂香。”郭宪《洞冥记》记载:“元鼎五年,郅支国贡马肝石百斤。常以水银养之,内之柜中,金泥封其上。……如今之马肝舂碎以和九转之丹,服之弥年不饥渴也。”班固在给其弟班超的书信中说:“窦侍中令载杂丝七百尺,市月氏马、苏合香。”可知当时香药是丝绸之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在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中,香料一直是进口的大宗货物。这种情况从汉代开始,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可以说贯穿于整个中国对外贸易史。进口香料的种类也比较多,有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其产地遍布中亚、西亚、印度、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其用途也十分广泛,除了被大量应用于药物外,在日常生活中,香料也被用于多种用途,特别是佛教道教宗教活动仪式,有用香的传统。从汉代以后,乃至唐宋时期,用香、识香乃至收藏香料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因而在中国形成了内容丰富的香文化。可以说,中国的香文化是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大规模的香料进口催生的一种文化形式和文化传统。

自然界中的香料大多存在于动物界与植物界。植物性香料的分布最为广泛,大体上是以亚热带地区为中心产地,种类繁多,采集也比较容易,大多采自于花、草、树木。例如:蔷薇、茉莉、水仙风信子紫罗兰等采自鲜花;佛手柑、柠檬、橘子等采自果皮;樟脑、白檀、沉香等采自树木枝干;龙脑采自树脂。其他尚有丁香肉桂胡椒茴香等,则或采自树皮,或采自果实种子。动物性香料主要有4种:麝香,产于云南、缅甸、喜马拉雅地区;麝猫香,产于埃塞俄比亚;海狸香,产于北美洲;龙涎香,产于印度洋太平洋。前3种为动物的生殖腺所分泌,龙涎香则采自真甲鲸体内类似病体的结石组织。

汉魏南北朝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原的香料,有印度的胡椒和姜,阿拉伯乳香,索马里的没药、芦荟、苏合香、安息香,北非的迷迭香,东非的紫檀等。

(1)芸香,最早产于地中海沿岸地区,西汉时引入我国。因其散发出的香味能杀死书的蠹虫,古代的读书人常在书籍中放置芸香草来避蠹驱虫,飘散出的缕缕香气称为“书香”。

(2)龙脑香,由龙脑树干经蒸馏析出的白色晶体,具有类似樟脑的香气,或称冰片,古人谓之“龙脑”以示其珍贵。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八说龙脑香又名“固布婆律”,婆律是龙脑的主要产地,位于苏门答腊岛南海岸。“其树有肥有瘠,瘠者出龙脑香,肥者出婆律膏。香在木心中。波斯断其树,剪取之,其膏于树端流出,斫树作坎而承之。入药用有别法。”按此文说,固布婆律树,有肥沃的,也有贫瘠的,肥沃的产出为婆律膏,贫瘠的产出为龙脑香。

在古代,龙脑树只生长在赤道到北纬5度的地区,如苏门答腊、加里曼丹、马来半岛和婆罗洲等地近海的密林中。在佛教仪式里,龙脑既是礼佛的上等供品,也是“浴佛”的主要香料之一,还被列入密宗的“五香”(沉香、檀香、丁香、郁金香、龙脑香)。龙脑香在汉代已经传入中国,《史记·货殖列传》说:“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其中“果布”为马来语的音译,即“龙脑”。李贺诗中提到龙脑香:“青骢马肥金鞍光,龙脑人缕罗衫香。美人狭坐飞琼觞,贫人唤云天上郎。”

(3)乳香,是一种小乔木,主产于红海沿岸,即阿拉伯语中的luban,茎皮渗出的树脂凝固后就是乳香。《梦溪笔谈》记载:“熏陆,即乳香也。本名熏陆,以其滴下如乳头者,谓之乳头香;熔塌在地上者,谓之塌香。如腊茶之有滴乳、白乳之品,岂可各是一物?”乳香在古代主要出自大秦,印度、波斯也有出产,据说真正生产乳香的地区是南阿拉伯的哈德拉茂,可能是经罗马商人传入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的。1983年广州南越王墓西耳室出土的一个漆盒内就发现有乳香,呈树脂状。乳香是应用极广的香料,可以用作熏香、调料,还可以用于活血止痛药。中国医家使用乳香最早见于南朝梁,以为有“疗主风水毒肿,去恶气……疗见瘾疹痒毒”的功效。

(4)没药(末药),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的胶树脂。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四说:“没、末皆梵言。”近人以为是阿拉伯语“murr”的音译。没药香气浓郁,有散血去瘀、消肿止痛之功效。最早提及此药的是徐表于5世纪时所著的《南洲记》。李珣《海药本草》引此书说:“是波斯松脂也。状如神香,赤黑色。”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八说:“没树出波斯国,拂林呼为阿縒。长一丈许,皮青白色,叶似槐叶而大,花似橘花而大。子黑色,大如山茱萸。其味酸甜可食。”

(5)芦荟,主产于非洲热带干旱地区,叶汁浓缩干燥后形成块状物,中药将其入药,功能为泻下、清热、杀虫,主热结便秘、虫积腹痛等症。《本草纲目》卷三四引李珣《海药本草》说:“卢会生波斯国,状似黑肠,乃树脂也。”可以推断,当时中国所使用的芦荟是从欧洲传来的、将汁熬干形成的块状物。宋苏颂《图经本草》说:“今惟广州有来者。”系经海上丝绸之路由波斯商人传入中国。(www.xing528.com)

(6)苏合香,是用途很广的香料,提炼于一种金缕梅科野茉莉属落叶乔木植物的树脂,又有一说是从高阿打枫树枝干上流出的树胶中提取的,产于亚细亚、叙利亚等地。苏合是希腊语“sturaz”的音译,苏合香油即“storax”油。汉代对苏合香已有较多的了解,并应用于宫廷。《后汉书·西域传》中有“合会诸香,煎其汁,以为苏合”的记载。《梁书·诸夷列传》载扶南国于天监“十八年,复遣使送天竺旃檀瑞像、婆罗树叶,并献火齐珠、郁金、苏合等香”。此物也用于熏香,梁孝元帝《香炉铭》说:“苏合氤氲,非烟若云;时浓更薄,乍聚还分。”苏合香对醒脑开窍有奇效,又能清热止痛,作外敷药。此外,苏合还可以当上等的防腐剂。

(7)安息香,是从香树切口处流出的树脂凝固而成,中国原从波斯商人手中购买此香,后来改从东南亚购进,所以李珣《海药本草》说它生于“南海波斯国”。赵汝适《诸番志》说:“出三佛齐国。”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八说:“安息香树出波斯国,波斯呼为辟邪树。长三丈,皮色黄黑,叶有四角,经岁不凋。二月开花,黄色,花心微碧,不结实。刻其树皮,共胶如饴,名安息香。六七月坚凝,乃取之。烧之通神明,辟众恶。” 实际上安息香的主要产地是非洲的索马里,因为是波斯商人贩运的,所以叫安息香。

(8)迷迭香,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属于常绿的灌木,夏天会开出蓝色的小花,如小水滴般。在埃及的古墓中,发现迷迭香的残余。曹丕《迷迭香赋序》说:“余种迷迭于庭之中,嘉其扬条吐香,馥有令芳,乃为赋。”赋中说:“越万里而来征。”曹植陈琳、应玚等皆有同题之作,可见它很受当时贵族和文人喜爱。

(9)郁金香,原产地中海南北沿岸及中亚细亚和伊朗、土耳其。许慎说文解字》释“郁”曰“芳草也”,“远方郁人所贡芳草,合酿之以降神。郁,今郁林郡也”。《艺文类聚》卷八一以为“郁草”即郁金香,并引有汉朱公叔的《郁金赋》。

(10)胡椒,属热带温湿型植物,原产于印度。《齐民要术》卷二引《广志》曰:“胡椒出西域。”《三辅黄图·未央宫》引《西京杂记》云:“温室以椒涂壁,被之文绣,香桂为柱。”

西域香料是向中原出口的重要商品,围绕着它就产生了不少传闻,有的还进入了正史。《拾遗记》卷六记载,汉初平三年(192),“西域所献茵墀香,煮以为汤,宫人以之浴洗毕,使人以余汁入渠,名曰:‘流香渠’”。更为著名的是“偷香窃玉”的故事。《晋书·贾充传附贾谧传》记载:贾充的小女儿私悦韩寿,韩寿常常在晚上逾墙而入,“时西域有贡奇香,一着人则经月不歇,帝甚贵之惟以赐充及大司马陈骞。其女密盗以遗寿。充僚属与寿燕处,闻其芬馥,称之于充”。由此可见,西域香料在当时是非常珍贵且受欢迎的。这些香艳故事被后代诗人反复提及,成为文人乐于引用的典故。

汉武帝时,皇宫之中,殿内殿外,香云缭绕,昼夜不歇。百官上朝须随身佩香,尚书奏事须口含鸡舌香,诸王出间,武帝要专门赏赐香炉以示恩宠,各地官吏、邻邦诸国则竞相进贡异香。《后汉书·钟离意传》李贤注引蔡质《汉官仪》记载:“尚书郎入直台中,官供新青缣白绫被,或锦被,昼夜更宿,帷帐画,通中枕,卧旃蓐,冬夏随时改易。太官供食,五日一美食,下天子一等。尚书郎伯使一人,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者。伯使从至止车门还,女侍史絜被服,执香炉烧熏,从入台中,给使护衣服也”。可见当时用香熏烤衣被是宫中的定制,并且有专门用香熏烤衣被的曝衣楼,有古宫词写道:“西风太液月如钩,不住添香折翠裘。烧尽两行红蜡烛,一宵人在曝衣楼。”法国学者布尔努瓦讲到香料在中国的流行情况,指出:

中国社会的上层阶级,就生活在一种神香和各种香料焚烧的烟雾缭绕之中。香水浴、按摩、香油、呼吸的香气、涂敷、焚烧、消遣、保健、儒释道宗教的仪轨……在保健的问题上,于此又加入了身体疾病和神灵影响的概念,某些药物被认为能驱除邪神、梦魔、魔鬼[66]

用香风气在社会上层流行,还出现了描写熏香或香料的诗文,如曹丕的《迷迭香赋》、刘绘的《咏博山香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