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入西域植物:海外文化的接受史

中国传入西域植物:海外文化的接受史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2]丝绸之路和南海交通开辟以来,有许多西域的奇花异草、名果异木通过不同的途径传入中国,在中国移植栽种。[63]中原王朝对引进西域植物采取积极的态度。综合各种史籍文献的记载,可知汉至南北朝时传入中国的西域植物主要有以下诸种:苜蓿。汉将军李广利从大宛带回苜蓿后,在长安宫殿旁栽培,以后在中原推广,成为我国的主要牧草。实际上胡麻传入中国的时间可能更早。贾思勰《齐民要术》称大蒜为张骞出使西域时所得,又称“胡蒜”。

中国传入西域植物:海外文化的接受史

英国学者吴芳思说:“食品是经丝绸之路向中国进口的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因为它们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餐桌。虽然一些食品仍然保留着显示其来源的名称……但是,让中国厨师感到吃惊的是,他们使用的一些基本的佐料当初就是从国外进口的,如芝麻、豌豆、洋葱、芫荽来自巴克特里亚,还有黄瓜等都是汉朝时从西方引入的。”[62]

丝绸之路和南海交通开辟以来,有许多西域的奇花异草、名果异木通过不同的途径传入中国,在中国移植栽种。英国学者李约瑟说:“许多为中国人所不知的天然物产这时也输入了,例如改良的马种、西方来的紫花苜蓿、南方和西南方来的柑橘柠檬槟榔和荔枝。此外,还有来自和阗以及可能来自缅甸的翠玉。”[63]

中原王朝对引进西域植物采取积极的态度。《三辅黄图》卷四记载,汉武帝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卉三千余种植其中,亦有制其美名,以标奇异”。《西京杂记》记载,上林苑栽植奇花异木2000余种。《三辅黄图》则说是3000余种。据冯广平等所著《秦汉上林苑植物图考》一书介绍,现存各种文献载有上林苑植物名称264个,从中释出61科94属116种植物,包括蕨类1科1属1种、裸子植物4科6属6种、被子植物56科87属109种。[64]

西汉北朝,从西域移植的有安石榴、苜蓿、葡萄、玉门枣、胡桃,还有胡麻、胡豆、胡荽、胡蒜、酒杯藤等。还有出自瀚海北、能耐严寒的瀚海梨,“霜下可食”的霜桃等。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平定南越后,从南方引进了许多亚热带植物,种植于上林苑中。《三辅黄图》记载,在上林苑的扶荔宫中,从南方亚热带地区移植的奇花异木有:“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留求子十本,桂百本,蜜香、指甲花百本,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甘橘皆百余本。上木,南北异宜;岁时多枯瘁。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犹移植不息。后数岁,偶一株稍茂,终无华实,帝亦珍惜之。”

魏晋南北朝时,引进西域植物仍然很积极。十六国时的后赵石虎为了引种这些中原本无的植物,围起苑囿,运来土壤,并引水浇灌,以期创造适宜珍贵果种的生长条件。在此苑囿中,栽种了不少中原本无的名果。《邺中记》记载:“华林苑在邺城东二里,石虎使尚书张群发近郡男女十六万人,车万乘,运土筑华林苑,周回数十里,又筑长墙数十里。张群以烛夜作,起三观四门,又凿北城,引漳水于华林苑。虎于苑中种众果,民间有名果。”

石虎甚至还做了一辆大车作为培植这些作物的试验田:“虎作虾蟆车,箱阔一丈,深一丈,四抟掘根面去一丈,深一丈合土载之,植之无不生。”《邺中记》还记载:“石虎园中有西王母枣,冬夏有叶,九月生花,十二月乃熟,三子一尺。又有羊角枣,亦三子一尺。”又说:“石虎苑中有勾鼻桃,重二斤。”“石虎苑中有安石榴,子大如惋盏,其味不酸。”

综合各种史籍文献的记载,可知汉至南北朝时传入中国的西域植物主要有以下诸种:

(1)苜蓿。苜蓿是苜蓿属植物的通称,俗称“金花菜”,其中最著名的是作为牧草的紫花苜蓿。苜蓿以“牧草之王”著称,耐旱、耐盐碱,产量高,草质优良,各种畜禽均喜食。汉将军李广利从大宛带回苜蓿后,在长安宫殿旁栽培,以后在中原推广,成为我国的主要牧草。《史记·大宛列传》说:大宛“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西京杂记》卷一说:长安“乐游苑自生玫瑰树,树下有苜蓿。苜蓿一名怀风。时人或谓之光风。风在其间常萧萧然。日照其花有光采。故名苜蓿为怀风。茂陵人谓之连枝草”。据认为“金菜花”还有药用价值,《名医别录》就有收录。

(2)胡麻。胡麻俗称芝麻、油麻。《太平御览》卷八四一引《本草经》说:“张骞使外国得胡麻豆。”沈括梦溪笔谈》说:“张骞自大苑(宛)得油麻之种,亦谓之麻,故以胡麻别之。”实际上胡麻传入中国的时间可能更早。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胡麻的种植时令和收藏方法,据北魏时的《齐民要术》记载,芝麻已有大田栽培。胡麻还被方士们视为长生食物,中医也多以胡麻入药。

(3)胡桃,即核桃。原产于波斯北部和俾路支,前10世纪传往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国家及印度。西晋张华编撰的《博物志》记载:“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西京杂记》卷一记载:汉武帝时,上林苑始种胡桃,“胡桃,出西域,甘美可食”。因此果外有青皮肉包裹,其形如桃,故曰胡桃。此果果肉油润香美,十分珍稀名贵,仅作贡品供皇上食用,故古时称其为“万岁子”。李白有《白胡桃》诗云:“红罗袖里分明见,白玉盘中看却无。疑是老僧休念诵,腕前推下水晶珠。”

(4)胡豆,包括蚕豆、豌豆、野豌豆,是从波斯和中亚传入的。《太平御览》记载,张骞使西域,得胡豆种归,公署人仍呼此为胡豆。

(5)胡瓜,即黄瓜。十六国时后赵皇帝石勒忌讳“胡”字,汉臣襄国郡守樊坦将其改称为“黄瓜”。樊坦说:“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

(6)胡荽,即香菜,为伞形科芫荽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地为地中海沿岸及中亚地区。晋陆翙《邺中记》说:“石勒讳胡,胡物皆改名,名胡饼曰麻饼,胡荽曰香荽。”《说文解字》记载:“荽作葰,可以香口也。其茎柔叶细而根多须,绥绥然也。张骞使西域始得种归,故名胡荽。荽,乃茎叶布散貌。石勒讳胡,故晋地称为香荽。”

(7)胡蒜,即大蒜。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张骞使西域还,得大蒜……胡荽。”贾思勰《齐民要术》称大蒜为张骞出使西域时所得,又称“胡蒜”。

(8)酒杯藤。晋崔豹《古今注·草木》说:“酒杯藤,出西域,藤大如臂,叶似葛,花、实如梧桐,实花坚,皆可以酌酒,自有文章,暎彻可爱。实大如指,味如豆蔻,香美消酒,土人提酒来至藤下,摘花酌酒,仍以实销酲。国人宝之,不传中土。张骞出大宛得之。”《续博物志》记载:西域民族用它的果壳做酒杯,故称“酒杯藤”。

(9)石榴,又名安石榴。原产于伊朗、阿富汗、印度北部及俄罗斯南部,已有5000年的栽培历史,其果实为鲜食佳品,石榴皮石榴花、石榴根均可入药。最早记载石榴的是东汉中叶李尤《德阳殿赋》,赋中说德阳殿的庭院中“葡桃安若,曼延蒙笼”。曹植《弃妻》说:“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晋张华《博物志》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元稹《感石榴二十韵》说:“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道,因依汉使搓。”

以上这些植物引入中国,都归到张骞的名下。实际上可能是在那个时代或更早时期这些植物就已经传入中国。美籍德国学者劳费尔(Berthold Laufer)《中国伊朗编》一书对这种将植物移植一律归功于张骞的说法进行过辨正。李约瑟也认为,这些植物是在3到7世纪之间的不同时期传入的。[65]但是这些说法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张骞通西域,确实为西域的物产包括动植物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创造了条件。

(10)儿茶。维吾尔语称“卡梯印度”,是豆科金合欢属的植物,有清热生津、化痰止咳、收敛止血、安神镇痛的功效。原产于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入塔里木盆地。至今维吾尔医药学中尚有此名。

(11)小茴香。原产地中海地区,维吾尔语称“阿拉伯白迪安”,最初从阿拉伯传入。《救荒本草》记载:“今处处有之,人家园圃多种,苗高三四尺,茎粗如笔管,旁有淡黄袴叶,抪茎而生。袴叶上发生青色细叶,似细蓬叶而长,极疏细如丝发状。袴叶间分生叉枝,梢头开花,花头如伞盖,结子如莳萝子,微大而长,亦有线瓣。采苗叶炸热,换水淘净,油盐调食。”

(12)巴旦木,又名扁桃、偏核桃、巴旦杏、八担杏,属蔷薇科,李属落叶乔木,树高3—5米,叶、花和果实与桃相似。果核肥大,核仁为高级补品,果肉不可食。巴旦木是“Badam”一词的音译,起源于波斯语,表示“内核”的意思。段成式《酉阳杂俎》称“偏桃”出波斯国,波斯国呼为“婆啖树”,“其肉苦涩不可啖,核中仁甘甜。西域诸国并珍之”。

(13)花果,又名阿驿、天仙果,波斯语称之为“anjir”,梵语称“anjira”。为桑科无花果亚属的落叶乔木,叶掌状,3—5裂,果实呈扁圆形。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无花果亦名‘阿驿’,波斯国呼为‘阿驲’;拂菻呼为‘底珍’。树长丈四五,枝叶繁茂。叶有五出,似椑麻,无花而实。实赤色,类椑子,味似甘柿,一月一熟。”

(14)无食子,又名没食子、墨石、没石、摩贼等,以灰绿色、质重无孔、下沉于水者为上品。原产于小亚细亚、叙利亚及波斯各国,隋朝时传入中国。《酉阳杂俎》称:“波斯呼为摩贼树,长六七丈,围八九尺,叶似桃叶而长。三月开花,白色,花心微红,子圆如弹丸。初青,熟乃黄白。虫食成孔者正熟,皮无孔者入药用。”

(15)胡萝卜,原产于亚洲西南部,阿富汗为最早驯化中心,栽培历史在2000年以上。胡萝卜传入中国比较晚,大概是在元代才传入的。《本草纲目》说:“元时始自胡地来,气味微似萝卜,故名。”(www.xing528.com)

(16)红兰花,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非洲。晋张华《博物志》称中原的红花是“张骞得种于西域,今魏地亦种之。花下作多刺,花出大。其花曝干,以染真红,又作胭脂”。

(17)番红花,又称藏红花、西红花,是一种鸢尾科番红花属的多年生花卉,也是一种常见的香料。是西南亚原生种,最早在希腊进行人工栽培,主要分布在欧洲、地中海及中亚等地。据说也是由张骞传入中国的。

(18)西王母枣。《史记·封禅书》记载:李少君对汉武帝说:“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西京杂记》记载:“弱枝枣、玉门枣、西王母枣、青花枣、赤心枣。”这种枣应该也出自西域,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说:“景阳山南,有百果园……有仙人枣,长五寸,把之两头俱出,核细如针,霜降乃熟,食之甚美。俗传云出昆仑山,一曰西王母枣。”

(19)柰,俗称沙果、花红、甜子、红果等。曹植《谢赐柰表》写道:“即日殿中虎贲宣诏,赐臣等冬柰一奁,诏使温啖。夜非食时,而赐见及,柰以夏熟,今则冬至。物以非时为珍,恩以绝口为厚,实非臣等所宜荷之。”

(20)耶悉茗花。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上记载:“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国移植于南海,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陆贾《南越行纪》曰:‘南越之境,五谷无味,百花不香。此二花特芳香,缘自胡国移至,不随水土而变,与夫橘北为枳异矣。’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

(21)葡萄。在从西域引进的植物中,最引人瞩目的是葡萄,“空见蒲桃入汉家”。葡萄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人民喜爱、常吃的水果之一。葡萄酒也是世界上年代最长、产量最大、品质最优的果酒品种。

唐代诗人李颀的《古从军行》写道: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颀的这首诗表达的意思是不赞成汉武帝驱逐匈奴。在他说的汉武帝战果之中,只列出“蒲桃”即葡萄一项,可见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引入的西域物产中葡萄具有极高的地位。

考古资料证实,世界上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大约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已开始栽培葡萄。波斯是最早用葡萄酿酒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考古学家在伊朗北部扎格罗斯山脉的一个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遗址里,发掘出一个罐子,年代为前5415年,其中有残余的葡萄酒和防止葡萄酒变成醋的树脂。古埃及也是最早栽培葡萄和用葡萄酿酒的古国之一,在埃及著名的phtah-Hotep古墓里发现了一幅距今6000年以上的壁画,上面清楚地描绘了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情形。在古埃及第一、二王朝的陵墓中发现有“王家葡萄园印章”和许多完整或破碎的酒具,有些酒具的黏土塞上的印记,还提到王家葡萄园的名称和管理它们的官员的称号,说明在前3000年至前2700年时期,古埃及已经种植葡萄和用葡萄酿酒了。

有学者认为,亚历山大东征把希腊文明带入中亚,从此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和酒神崇拜开始在粟特人中流传。据罗念生考证,汉时“蒲萄”二字发音,直接源于希腊文“Botrytis”。劳费尔在《中国伊朗篇》里认为“葡萄” 一词是波斯语“Budawa”的对音,而中亚粟特语里的意思是“藤蔓”。但西域栽培葡萄的历史可能更早。斯坦因在《西域考古记》中描述了在尼雅古城(前1世纪至3世纪)发现民居院落外有整齐成片的葡萄园遗址。另外,1959年新疆博物馆南疆考察队,以及1988—1996年中日合作的尼雅遗址考察,在古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成串葡萄花纹的饰物,以及容器内干缩了的葡萄。根据14C技术测定,此墓地距今2295±75年。可以推断,在前1世纪至3世纪的古精绝国已经有相当规模的葡萄栽培。在2003年进行的新疆吐鲁番鄯善县洋海墓地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从约2500年前的一座墓穴中发掘出一株葡萄标本。新疆考古所专家认定它属于圆果紫葡萄的植株,其实物为葡萄藤,全长1.15米、每节长11厘米、扁宽2.3厘米,这是新疆考古中发现最早的有关葡萄种植的实物标本。

在汉代之前,已经有关于葡萄的记载。《神农本草经》记载葡萄“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久食轻身不老延年”。成于汉之前的医书中记载了葡萄的性能和药效,说明中国葡萄应该早就开始种植了。

中国葡萄种植业的正式开始,通常认为是在汉武帝时期。《太平御览》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说,汉武帝时期,贰师将军李广利征服大宛,携葡萄种归汉。“离宫别观傍尽种蒲萄”,可见汉武帝对此事的重视,并且葡萄的种植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因此,可以把《汉书·西域传》中的记述看做是关于葡萄正式传入汉土并被种植于朝廷所有的土地上的最早记录。

葡萄被引进以后,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北朝时,葡萄多在长安、洛阳和邺城这三个政治中心种植,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到唐朝时,葡萄开始得到广泛种植。唐太宗在长安百亩禁苑中,辟有两个葡萄园。著名园丁郭橐驼为种葡萄发明了“稻米液溉其根法”,记载在他的《种树书》里,一时汉地风行。长安原来有个皇家葡萄园,后来改作光宅寺,寺中有普贤堂,因尉迟乙僧所绘的于阗风格壁画而闻名。段成式在《寺塔记·光宅坊光宅寺》中记载:“普贤堂本天后梳洗堂,蒲萄垂实,则幸此堂。”

葡萄的品种,《广志》只从颜色上分为黄、白、黑3种,到唐代,马乳葡萄频繁见于记载。另外还有被称为“龙珠”的圆葡萄。杜甫的诗句“一县蒲萄熟”反映了葡萄种植已经十分普遍。刘禹锡韩愈的《葡萄歌》对葡萄的栽种、管理、收获、加工有细致的描写。

此外,大葱原产于西伯利亚,大约在东晋时期通过西域传入中国;另一种重要的作物高粱(非洲高粱),也是在4世纪前后从非洲经印度传入中国。

这些植物传入中国后,丰富了作物品种和种类,经过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种植、选育,成为中国蔬菜、水果、油料等农业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农业、畜牧业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改变了我国的饮食结构,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据有关统计,在周代,见于文献记载的人工栽培蔬菜大致有韭、芸、瓜、瓠、葑等有限的几种。《诗经》里提到了132种植物,其中只有20余种用作蔬菜,而且有一些早已经退出了蔬菜领域。而在汉代,由于域外植物的引进,栽培蔬菜有20多种,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栽培蔬菜的方法30多种。成书于唐末的《四时纂要》按月讨论了瓜、茄、葵、蔓菁、萝卜等35种蔬菜的栽培方法。有学者统计,今天我们日常吃的蔬菜有160多种,在比较常见的百余种蔬菜中,汉地原产和从域外引入的大约各占一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