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西域纺织品的传入及价值

中国西域纺织品的传入及价值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横贯中亚北部和伏尔加河流域的北道,沿途出产兽皮兽毛,日本学者白鸟库吉称之为“毛皮之路”。西域的毛织品自古就是贡品,史书多有记载,称作氍毹、毾。在新疆的考古中陆续发现了许多毛织品。有学者对这些毛织品进行研究后认为,其中的普通毛织品是当地土产的,而高档毛织品则来自葱岭以西地区。出土的文物有来自中原的丝织品,也有产于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地区的装饰品。这样说来,我国的棉织品最早应是东汉时期从贵霜传入的。

中国西域纺织品的传入及价值

横贯中亚北部和伏尔加河流域的北道,沿途出产兽皮兽毛,日本学者白鸟库吉称之为“毛皮之路”。西伯利亚乌拉尔地区的貂皮都集中在严国,成了毛皮的集散地。除貂皮以外,里海附近还有白狐青翰大量输入中国。沈福伟指出:

汉代通邑大都所设商店中就出售“狐鼦裘千皮”,商人因此致富,比于“千乘之家”。[55]

还有大批产于西域的毛织品运到中国。草原民族对羊毛制品进行了开发和利用。大月氏、安息和大秦的毛织物从汉代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汉初未央宫“温室以椒涂壁,被之文绣,香桂为柱,设火齐屏风,鸿羽帐,规定以罽宾氍毹”(《西凉杂记》)。西域的毛织品自古就是贡品,史书多有记载,称作氍毹、毾。《说文》说:“氍,氍毹、毾,皆毡緂之属。”《通俗文》说:“氍毹之细者名毾。”

新疆考古中陆续发现了许多毛织品。有学者对这些毛织品进行研究后认为,其中的普通毛织品是当地土产的,而高档毛织品则来自葱岭以西地区。这些外来的高档毛织品是在丝绸之路所经的遗址中发现的,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栽绒织物,其组织结构如地毯。按照栽绒织扣方法区分,此类毛织物可以分作三种:结吉奥狄斯扣,结生纳扣,结半环形扣。吉奥狄斯扣起源于现在土耳其的西部,生纳扣起源于伊朗的西北部,半环形扣的发源地则还不清楚。第二类是毲织物,其织造工艺为局部挖织花纹。这种毲织工艺的发祥地是小亚细亚波斯语称其为“gilim”,汉代中文文献所说的毛织物“罽”很可能与此波斯语有关。新疆出土的外来毛织品并非来自一个产地,而是产自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周围的不同地区。从这些毛织品的题材及风格上来看,有的是两河流域风格的狮形图案,有的则是希腊风格的马人图案。[56]

1984年新疆洛浦县山普拉墓地1号墓中出土的一件彩色毛织壁挂,年代为公元1—2世纪。这件壁挂由20多种颜色的细毛线织成,是采用局部挖织法织成的毲织物。它被剪成4块,缝制成一条裤子。左裤腿上是一个倒置的武士像,右裤腿上有人首马身图案。复原后应为一块大型壁挂,右裤腿原是壁挂的上部分,左裤腿则为下部分。壁挂上部分的人首马身图案,实际上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马人。整幅图案洋溢着希腊艺术的风格:“高耸的鼻梁几乎与额头垂直,飘动在肩头的兽(狮?)皮隐喻着勇敢,手中的号角象征着对自己荣誉的宣扬,马的四蹄也与中国传统摆法不同;马人四周的菱格图案,却带着西域韵味。”[57]壁挂下部的武士右手握矛,立体感很强,具有希腊文化的特征。(www.xing528.com)

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尉犁县营盘遗址清理发掘了一个汉晋时代的大型墓地,获得文物约400件。出土的文物有来自中原的丝织品,也有产于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地区的装饰品。其中属于东汉中晚期的15号墓的木棺外盖着一条长方形彩色狮纹栽绒毛毯,残长312厘米、宽178厘米。毛毯的主体是一头伏卧的雄狮,狮头侧视,神态和善,富于动感。整个毛毯充满西方艺术风格。墓主是一位身材高大的男性,身上穿着一件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罽面上每一区由6组图案构成,每组图案之间则是长满果实的石榴树。第一、二、四、五组为人物,都是裸体男子,高鼻大眼,头发卷曲,是典型的欧罗巴人。他们两人一对,或持盾挥矛(剑),或单手刺击,栩栩如生。特别是他们的肌肉被夸张地隆起,更使画面充满力量与生气。第三组是牛,第六组为羊。这两组动物造型生动,姿态活泼。整幅图案把希腊艺术与中亚、西亚艺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58]关于身穿此袍的墓主身份,墓地的发掘者认为:“M15不见墓地流行的木器、羊骨等为组合形式的随葬品。死者面罩面具、随葬冥衣、四肢缠帛等习俗也是独一无二的。墓主人服饰华丽,其外袍纹样带有浓厚的希腊化艺术风格。棺外覆盖具有异域特色的狮纹毯。15号墓十分独特的资料,显示出墓主人生前特殊的身份。联系营盘在丝绸之路上的位置以及汉晋时期丝路沿线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历史背景,推测墓主人可能是一位来自西方从事贸易的富商。”[59]

在新疆,除了出土一些西来的毛织品外,还发现了一些外来的棉织品。1959年,在新疆民丰县古尼雅遗址中发现的一座东汉晚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两块蓝白印花棉布的残片,这是我国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棉布。其中有一块棉布中心部分已经缺失,只能见到半只赤裸的脚,一段狮尾。在它的左下角有一个32厘米见方的方框,框内画有一个半身女神像。女神胸怀袒露,侧身斜视,神情安详恬静,身后有圆形光环。她的颈上及臂上有装饰品,手中持有一个角状长筒容器,容器内盛满了果实。[60]有学者认为这幅图案的主题本应是中亚与西亚风格的狮子,只是已经残缺了,图中的女神应是波斯女神。也有学者通过与贵霜王朝金币上的图案进行对比,认为棉布上的女神应是中亚的丰收女神阿尔多克洒(Ardochsho)。这样说来,我国的棉织品最早应是东汉时期从贵霜传入的。

火浣布是丝绸之路上进行交流的物产之一。火浣布即用石棉纺织的布。早在西周时,可能就有火浣布的输入。《列子》记载:“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铻之剑、火浣之布。……火浣之布,浣之必投于火。布则火色,垢则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凝乎雪。”到汉代中西交通开辟,多有西域进献火浣布的记载。《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国》记载:“作黄金涂、火浣布……凡外国诸珍异皆出焉。”此后,关于西域贡献火浣布的记载时常出现。《三国志·魏书》说,景初三年(239)二月,“西域重译献火浣布。”《晋书·苻坚传》称晋孝武帝太元六年(381),“天竺献火浣布”。《佛祖统记》称:“和平六年,疏勒国遣使进佛袈裟,长二丈。帝命焚试之以示灵异,终日不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