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早期与朝鲜、日本交通的历史

中国早期与朝鲜、日本交通的历史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学者把中国与朝鲜半岛、日本的海上交通称之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或笼统把地与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海上和陆上交通称为“东北亚丝绸之路”。从中国向东方,主要有两个国家,一个是朝鲜,一个是日本。说明当时中国人对朝鲜的地理位置比较清楚。由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与朝鲜半岛的交通一直很便利。而齐国与朝鲜的贸易,则是通过海路进行的。中国与日本之间隔海相望,号称一衣带水。在日本海有一向左流动的环流。

中国早期与朝鲜、日本交通的历史

汉代是中国对外交通文化交流大发展的时代。草原丝绸之路向北再向西,绿洲丝绸之路经西域通向遥远的西方,而海上丝绸之路向南,再从印度转向西方。总之,它们成为这个时代欧亚大陆诸国经贸交流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在这个时代,向北、向南、向西的路,都已经开辟了、走通了、繁荣发展了。与此同时,中国向东方的道路也已经十分畅通。现代学者把中国与朝鲜半岛、日本的海上交通称之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或笼统把地与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海上和陆上交通称为“东北亚丝绸之路”。

从中国向东方,主要有两个国家,一个是朝鲜,一个是日本。

“朝鲜”这个名称在前7世纪左右就已传到中国。《尚书·大传》《战国策》《史记》《山海经》《淮南子》《管子》等都有记载。《山海经·海内经》说:“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天毒,其人水居,偎人爱人。”《山海经·海内北经》又说:“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说明当时中国人对朝鲜的地理位置比较清楚。商周鼎革之际,箕子走之朝鲜,从此朝鲜与中原王朝一直有交通往来,所以中国对朝鲜还是比较了解的。如《史记》和《汉书》都有《朝鲜列传》。此后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都对朝鲜的记载比较详细,可知中国人对朝鲜的地理、历史以及与中国的关系了解得比较清楚。

由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与朝鲜半岛的交通一直很便利。朝鲜半岛与大陆紧密相连,陆路交通方便,又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水路也不遥远。早在石器时代,两国就有了密切的文化联系。这从许多考古遗存中可以了解到。商周交替之际,箕子去朝鲜,是一个很大的移民集团,他们是通过陆路,经辽东地区进入朝鲜半岛。战国时期的卫满带领另一个移民集团进入朝鲜,也是沿着这条路线。战国时期的燕国与朝鲜贸易,也是通过陆路。而齐国与朝鲜的贸易,则是通过海路进行的。

秦汉以后,中国与朝鲜半岛的交通和往来就更加便利了。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贞元年间宰相贾耽叙述唐与外国交通最重要的路线有7条,其中两条与朝鲜有关。一条是陆路,即“营州入安东道”。另一条是海路,即“登州海行入高丽道”。这里说的是唐朝初年的情况,实际上这两条路在此前很早就已开辟了。

中国与日本之间隔海相望,号称一衣带水。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交通也开始得很早。在日本历史上有“渡来人”之说,说在战国之际乃至秦汉时代都有大批中国移民东渡日本。最著名的故事是秦末徐福东渡。徐福那样庞大的移民集团渡海去日本,已经具备了远洋航海的技术和能力。许多学者对在当时的造船航海技术的条件下,徐福一行是沿着一条什么航线驶向日本列岛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有“北行航线说”与“南行航线说”。“北行航线说”认为,徐率船队从琅琊出发后,沿辽东半岛南、朝鲜半岛西的海岸线,穿过对马海峡,到达日本北九州岛和歌山等地。“南行航线说”有两种意见:一是从山东半岛的青岛或成山头或芝罘横渡大海,经朝鲜半岛南部到达日本九州岛等地;二是从苏北沿海诸港口(出发港意见不一)横渡黄海,或至朝鲜半岛穿过济州海峡抵达日本九州岛,或直达日本。

孙光圻根据中日之间地理条件与海洋条件、秦代中国航海工具与航海技术水平以及中日两国的考古学成果等方面的研究,提出徐福船队东渡的可行性航路。[42]

从上述徐福东渡可行性航路来看,古代中国人去日本,是要从陆路去朝鲜半岛或沿朝鲜半岛海岸航行,然后再由朝鲜半岛南端渡日本海而达日本列岛。(www.xing528.com)

那么,从朝鲜半岛到日本的航路是怎样的呢?日本历史学家木宫泰彦指出:

根据近来非常发达的考古学方面的研究,有关海流的调查和日本神话传说等,可以设想,早在远古时代,日本同朝鲜之间,不但显然有了航路,往来相当频繁,而且中国的文化也远远经由这些航路传到了日本。[43]

木宫泰彦着重指出古代朝鲜与日本之间的两条主要航路。一是从辰韩到达日本山阴、北陆地区的一条航路,即“日本海环流路”。在日本海有一向左流动的环流。“这条航路,虽是利用海流的,也可以说是半漂流性的航路,而且只能单程航行,但正因为它是利用海流的自然航路,所以在造船和航海技术都还不发达的远古时代,它就是从朝鲜航行到日本的最方便的航路。”“正因为日本海环流航路是自然航路,所以很早就通航了,大陆上的民族经由这条航线三三两两地移到日本。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也经由这条航路很早就传到日本。”[44]另一旅路是从弁韩、辰韩地区,经对马、远瀛(冲之岛)、中瀛(大岛),到达筑前的胸形(宗像)一线,称为“海北道中”或“道中”。日本很早就称朝鲜为海北,所谓“海北道中”就是到朝鲜去的道中的意思。这是一条往返的交通线,它的开通可能要稍迟于日本海环流路。“但在远古时代,它却是一条连结日韩之间最重要的交通线,可能就是大陆上的民族来到日本的交通干线。”[45]

由此可知,日本到大陆的交通开辟得很早,到了汉代全面对外开放的时代,中日两国之间的交通已经很通畅了。

但是,对于日本,早期的中国史籍却鲜有记载,或有只言片语,也不甚了了。如《汉书·地理志·燕地》说:“乐浪海中有倭人,分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直到晋陈寿编《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首次设置《倭人传》,即日本列传,这是中国正史中第一篇记叙日本列岛地理的文献。《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倭人传》不仅记载了日本的位置、气候、矿物、植物、风俗等,而且记载了3世纪日本西南部主要属国的方位、里程、户数、草木、山川等情况。3世纪时日本列岛的史地状况,日本没有任何记载,故此文成为世界上研究这段历史的唯一资料。而中国历代正史中的《日本传》均是以此文为祖本,再加敷衍增删而成。

据《后汉书·东夷列传》和《晋书·东夷列传》记载,日本在汉建武中元二年(57)首次派使者来华朝贡。此后,又于汉永初元年(107)、魏景初三年(239)、魏正始四年(243)和西晋泰始二年(266)4次派使者来华,其中第四次派遣了20人组成的大型使团。魏正始元年(240)魏带方郡的使者首次送倭国使者回国。汉至西晋,中日两国使者的交往,增进了两国间的相互了解,扩大了中国人关于东亚的地理和人文知识,并且在中国正史中留下记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