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蔚蓝的大海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也激起人们征服大海、由大海走向世界的愿望。很久以前,古代哲人就有“乘桴浮于海” 的幻想。后来,人们逐渐在海上开辟出一条下南海、入印度洋而又通往西方的海上商路。至迟在前2世纪,我国丝绸等物产便已从海路向外传播,并从海路引进国外丰富的物产。这条途经南海传播丝绸的海路,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从罗马帝国到丝绸之都的陆上旅行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创举,而海上航线的发现和利用也完全可以与之媲美。”[23]
自古以来,在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上,商旅往来贸易,僧侣传教求法,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陈炎指出:与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路开的时间,似比陆路要晚些,而持续的时间却比陆路要长得多;当陆路到唐朝中期,已经失去其重要性时,而海路却蒸蒸日上,方兴未艾”[24]。
法国汉学家沙畹(Emmanuel-Edouard Chavannes)在其所著《西突厥史料》中提出“丝路有海、陆两道”。1933年,斯文·赫定考察丝绸之路后也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他说:“在楼兰被废弃之前,大部分丝绸贸易已开始从海路运往印度、阿拉伯、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城镇。”[25]
日本学者三上次男专门研究中国瓷器在海外传播的情况,他在对菲律宾、斯里兰卡、印度、阿富汗、伊朗和两河流域、土耳其、埃及等地的考察中,发现了大量中国古瓷器碎片。他著文《陶瓷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首次将这条沟通东西交流的通道命名为“陶瓷之路”。他指出,从很早的时候起,海路就与陆上丝绸之路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汉与西域诸国关系的复杂化,海上通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海路贸易在9—10世纪更是得到了爆发性发展。1967年,三上次男的学生三杉隆敏出版了具有海外游记风格的著作《探寻海上丝绸之路——东西陶瓷交流史》,书中正式提出“海上丝绸之路” 的概念。他还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大致复原了当时的远航帆船以及航行路线。三上次男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对三杉氏的这一想法予以肯定,并在三杉氏第二部著作的序言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变化,大约从10世纪前后开始,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主要的贸易通道。后来,日本放送协会(NHK)制作了《海上丝绸之路》系列节目,使这一名称更为广泛地为人们所熟知。(www.xing528.com)
1974年,饶宗颐发表《蜀布与Cinapatta——论早期中、印、缅之交通》论文,其中有一节专论“海道作为丝路运输的航线”,提出:
海道的丝路是以广州为转口中心。近可至交州,远则及印度。南路的合浦,亦是一重要据点,近年合浦发掘西汉墓,遗物有人形足的铜盘。而陶器提筩,其上竟有朱书写着“九真府”的字样,九真为汉武时置的九真郡……这个陶筩必是九真郡所制的,而在合浦出土,可见交、广二地往来的密切……中印海上往来,合浦当然是必经之路。而广州自来为众舶所凑,至德宗贞元间,海舶珍异,始多就安南市易。[26]
饶宗颐的这段论述,不但肯定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及交通路线,而且提出了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这一点对于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也是很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