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丝绸之路概述及形成过程

丝绸之路概述及形成过程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英国考古学家和探险家斯坦因认为,李希霍芬和赫尔曼是“丝绸之路” 这一概念的普及者而不是首倡者。所以,“丝绸之路”这个名称应该是马利努斯首先提出来的。这些探险家在自己的著作中介绍这些情况时,广泛地使用“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把古代丝绸贸易所到达过的地区,囊括在丝绸之路的范围之内。于是,丝绸之路就成为从中国出发,横贯亚洲,进而连接非洲、欧洲这条陆路通道的总称。

丝绸之路概述及形成过程

最早使用“丝绸之路”概念的是德国人李希霍芬(Ferdinand Paul Wilhelm Richthofen)。李希霍芬是普鲁士舆地学和地质学家,近代地貌学的创始人。他先后7次在欧亚腹地旅行考察,1860年,随德国经济代表团访问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地区。回国后,李希霍芬完成了5卷本巨著《中国亲程旅行记》,于1877—1912年陆续出版。在这部书中,李希霍芬敏锐地把中亚地理与东西文明交流联系起来,把“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中国与河中地区[5]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称为“Seidenstrassen”,亦即英文的“Silk Road”,中文译名“丝绸之路”。

后来,德国东方学家阿尔巴特·赫尔曼(Albert Hermann)进一步扩大了丝绸之路的涵义,使之延长至叙利亚。他说:

我们应把该名称(丝绸之路)的涵义进而一直延长到通向遥远西方的叙利亚。总之,在与东方的大帝国进行贸易期间,叙利亚始终未与它发生过什么直接关系。但是,正如我们首次了解到夏德研究的结果,尽管叙利亚不是中国生丝的最大市场,但也是较大的市场之一。而叙利亚主要就是依靠通过内陆亚洲及伊朗的这条道路获得生丝的。[6]

赫尔曼的这一主张得到欧洲一些汉学家的支持和阐述。但是,英国考古学家和探险家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认为,李希霍芬和赫尔曼是“丝绸之路” 这一概念的普及者而不是首倡者。他认为,在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之前,居住在地中海东岸港口城市提尔的地理学家马利努斯(Marinos)写过一部描述1世纪前“通往丝国之路”的书。所以,“丝绸之路”这个名称应该是马利努斯首先提出来的。托勒密在《地理志》中关于这条古代交通路线的记载,就是依据马利努斯的著作写成的。据托勒密说,马利努斯的情报是从马其顿商人马埃斯·蒂蒂安努斯(Maes Titianos)那里获得的。“马埃斯是公元1世纪左右与遥远东方的中国从事丝绸贸易的希腊人之一。”[7]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的探险家到中国西北边疆进行考察探险,他们在这里发现和找到古代中国与西方交往的许多遗址和遗物,用实物证实和说明丝绸之路的存在和发展,引起世界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这些探险家在自己的著作中介绍这些情况时,广泛地使用“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把古代丝绸贸易所到达过的地区,囊括在丝绸之路的范围之内。于是,丝绸之路就成为从中国出发,横贯亚洲,进而连接非洲、欧洲这条陆路通道的总称。方豪指出:“丝路实可称谓旧世界最长交通大动脉,为大陆国家文化交流之空前最大联络线。”[8](www.xing528.com)

一般来说,广义的丝绸之路是对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通常所说的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前面论述过的草原丝绸之路,以及汉代开始形成,在唐宋时期发挥巨大作用的海路丝绸之路。日本学者长泽和俊指出:

丝绸之路的古代史是以草原路为中心,自古代后期至中世纪是以绿洲之路为中心,而近代以后则是以南海路为中心了。[9]

这样看来,贯穿欧亚大陆、绵延数千公里的古代丝绸之路,就不只是一条商贸道路,而是一张连接欧亚大陆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网络”。英国汉学家吴芳思(Frances Wood)指出:“今天,很多人把‘丝绸之路’当做一个广义词,使之不仅涵盖了遍布高山和沙漠的辽阔地域,还蕴含了悠久的文化历史。”[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