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接纳海外文化史-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

中国接纳海外文化史-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元时期,出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第三个高潮。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达到第四个高潮。这是一个中西文化相互交流与互动,并对双方产生积极影响的时期。在现代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华文化,正以全面开放的姿态,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从以上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概观中,我们可以把这一历史划分为五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自有其阶段性、时代性的特征。

中国接纳海外文化史-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

中华文化自其初创期开始,就具有开放包容、积极开拓的品格,在自身成长的同时也不断地向周边地区扩展,与其他民族文化接触、交流和融合。从现在已经获得的考古资料来看,中国的新石器文化便已有了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文化联系有了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除了考古资料提供的线索之外,还有许多有关的传说也都暗喻了那时已有中国人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的历史。但是,比较广泛的、具有实质意义的中外文化交流,还是在西汉时代开始的。从那时起,在历史上形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几次大的高潮。

(1)汉代出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第一个高潮。汉朝在秦统一中国的基础上,建立了疆域广阔的庞大帝国。汉帝国疆域广大,中华文化的基本形式和格局已渐成熟,工艺学术全面繁荣,出现了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处处体现着宏阔包容的气度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在这一时代,中华文化从东、南、西三个方面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广泛交流,初步确立了在世界文化总体格局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武帝建元三年(前138),汉武帝派遣张骞通使西域,寻找大月氏人建立反匈奴联盟。张骞西使历经13年,备受艰辛,虽然最后并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以抗匈奴的目的,但他实地考察了东西交通要道,了解了西域各国的实际情况,大大开拓了中国人的地理概念,成为中国官方“开拓通往西域道路的第一人”。张骞出使西域,号曰凿空,为中外关系史上空前大事。张骞之“凿空”,意味着东西交通大干线丝绸之路的正式开辟。这条交通大道犹如连接东方和西方的金丝带,从汉至明历1500余年,一直承担着中国与欧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重要职能。以丝绸为代表的丰饶的中华物产,中国先进的科技发明、发达的生产技术,沿着这条大通道不断传到中亚、西亚乃至更远的欧洲,而西域的文化和艺术植物动物和其他物产,也通过这条大通道传入中国,丰富和充实着中国人的物质和艺术生活。印度的佛教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传入中国。与此同时,海上的丝绸之路也开辟出来,经过印度、波斯湾,与地中海商业圈建立了间接的联系。

(2)唐代,中外文化交流达到第二个高潮。唐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最强盛、最发达的时代之一,中华文化也达到了一个兴隆昌盛、腾达壮丽的高峰。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着极为广泛和多方面的文化交流,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市和中外文化交汇融合的中心。各国庞大的外交使团出入长安,与各国的贸易十分繁盛,以至于长安、洛阳等大城市里“胡商”云集,西域歌舞胡人服饰,成为一时之时尚。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的涓涓细流,在唐代汇成佛教大发展的滔滔江河

(3)宋元时期,出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第三个高潮。宋代远不如唐代那样强盛和生机勃勃,但在文化上达到了新境界,处处表现出它的纯熟和深厚。宋朝特别重视海上贸易,与日本、朝鲜、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海上贸易十分活跃,中国商船甚至远达波斯湾和非洲东海岸。到元代,横跨亚欧的帝国版图以及驿站制度的完善,更使东西方的交通畅通无阻。从西往东,陆路北穿东欧、西贯伊朗,直接与大都(北京)相通,海道从波斯湾直抵泉州港口。在这样开放的国际环境下,东西方的交往空前频繁,使节的往来、命令的传递、商队的贸易、大规模的移民,络绎不绝,相望于道,大批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军卒、商贩、工匠来到中原各地,成千上万蒙古族汉族及其他民族的人们从中原向西方迁徙,从而形成了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广阔壮观景象。明初实行“海禁”政策,民间贸易和交流受到很大阻碍,但明朝与各国的官方往来和“朝贡贸易”却十分活跃,郑和七下西洋的旷世壮举正是出现在明代初期。(www.xing528.com)

(4)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达到第四个高潮。在这一时期,欧洲各国与中国建立了直接的海上交通,中国与欧洲的贸易成为当时世界的主要贸易内容。这次文化传播高潮的显著特点是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充当了文化传播的主要角色。他们怀着强烈的宗教热忱,不远万里,前赴后继,向中国传播天主教,同时也把许多西方文化,包括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文学艺术、学术思想介绍给中国。他们还通过撰写专著和大批的书信,向欧洲介绍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民间风俗、文学艺术,在欧洲思想界引起强烈反响。这是一个中西文化相互交流与互动,并对双方产生积极影响的时期。

(5)19世纪后期西学东渐,出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第五个高潮,这一高潮一直持续到20世纪前期。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面前显得明显落后,只有招架之功。西方在工业革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成为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的先进文化。以殖民主义为前驱,以商人和传教士为主要骨干力量,西方文化大举传入中国。与此同时,中国人也开始了主动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一批又一批留学生奔赴欧美各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成为西学东渐的主要渠道之一。西方文化的大规模传播,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因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自我改造和自我更新,促进了中华文化向现代化方向的发展。可以说,正是在近现代西方文化的传播和冲击下,中华文化完成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经过浴火重生的过程,又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在现代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华文化,正以全面开放的姿态,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从以上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概观中,我们可以把这一历史划分为五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自有其阶段性、时代性的特征。本书的研究和叙述,以明清之际那个时代为限。第五次高潮,即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因为内容更为丰富,更为复杂,其性质也与前几个阶段有很大不同,将有专书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