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工艺精湛,极具艺术特色。潮绣是潮汕工艺美术园地里的一朵奇葩,它分为刺绣和抽纱。传统的潮绣在潮汕民间很普遍,也称女红,旧时大凡女子都应具备这一技能。据清乾隆《潮州府志》载:“潮州妇女多勤纺织,凡女子十一二龄,其母即预备嫁衣,故织维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抽纱则是从西洋传入的在纺织物上进行抽纱勾结多种花饰图案的工艺。抽纱这一工艺自清光绪年间由海外传教士传入之后,逐步发展为一大行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汕头埠(汕头市前身)被定为对外通商口岸。英、法、日等外国人相继来汕头开抽纱洋行,汕头人也随之经营起抽纱生意。
汕头经营抽纱的老铺号有集盛、永阳、腾发。鸥汀有茂记、道记等抽纱行。潮汕沦陷时期,战乱频仍,侨批断绝,抽纱这一行业的收入,解救了千万在饥寒交迫中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私合营创办集体工副业,发展农村集体经济。1956年2月,澄海县人民政府派员到鸥汀组建鸥汀抽纱加工业部,后更名为下蓬抽纱加工部。对东墩的腾发、鸥汀的茂记、西畔的道记等私营抽纱户进行公私合营,成立国属抽纱企业。公社化体制下,下蓬抽纱加工部属下蓬公社企业,1960年收归国营,属澄海县企业。1960年至1962年属汕头市郊区抽纱办事处,后成为汕头抽纱公司直属单位,管辖下蓬、金砂、庵埠(后划归潮安)等抽纱站。(www.xing528.com)
历史上,潮汕抽纱业最红火的时候是1981年。那时下蓬抽纱加工部年加工手巾160多万打(每打12条),茶几巾、台布类15万打,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创收外汇100万美元,被汕头抽纱公司授予“创汇先进单位”。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毛织、服装等来料加工业迅速发展,抽纱加工业逐年萎缩,抽纱市场也逐年疲软。1997年10月,随着下蓬抽纱加工部及下蓬抽纱站相继歇业,潮汕抽纱也退出了龙湖区的社会经济领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