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潮剧盔头制作技艺-欧汀背寨

潮剧盔头制作技艺-欧汀背寨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鸥上社区“潮剧盔头制作技艺”,于2011年1月被列入龙湖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5月被列为汕头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鸥汀街道鸥上社区居民陈衍庭。民间艺人陈衍庭承袭家传,从事潮剧盔头及其工艺制品的制作已有40多年。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为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潮剧盔头制作技艺-欧汀背寨

鸥上社区“潮剧盔头制作技艺”,于2011年1月被列入龙湖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5月被列为汕头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鸥汀街道鸥上社区居民陈衍庭。

潮剧剧装盔头是传统戏剧角式身份的象征,是构成潮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盔头制品有冠、幞、巾、盔4大类。民间艺人陈衍庭承袭家传,从事潮剧盔头及其工艺制品的制作已有40多年。

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为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潮剧剧装盔头(俗称“头盔”)是传统戏剧角色身份的象征,是构成潮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制作样式是根据剧目需要,严格按沿袭几百年的剧装“衣箱制”传统套样制作的。这种制作技艺与潮剧同样已有400多年之久。鸥汀民间艺人陈衍庭承袭家父陈其盛木偶剧装技艺,从事潮剧剧装盔头及其工艺制品的制作。其基本技法是:纸板定型、镂刻——缝线烫熨——帽盔边缘加固——捏凸饰线——贴布、彩绘——帽盔内涂防湿漆——组装。由他制作的盔头制品有冠、幞、巾、盔4大类60多个款式,并具有造型准确、工艺精细、用料考究,外观古朴典雅,穿戴舒适等特点,为潮剧界所公认。他的工艺制品不仅为广东潮剧院专用,粤东、闽南,以及中国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的潮剧社团、戏班还慕名前来定制订货。陈衍庭这一传统技艺为潮剧的改革和发展增添光彩,使他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演出潮剧场面 陈英伟/摄(www.xing528.com)

据史料记载,潮剧自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便开始在民间祭祀活动中出现,其时称之为“潮调戏”,并有《荔镜记》、《苏六娘》、《金花牧羊》等剧本流传至今。又据乾隆二十六(1761)《潮州府志·卷十二·社会》所载:“潮剧所演传奇,多习南音而操土风,聚观昼夜忘倦,若唱昆腔,人人厌听,辙散去。虽用丝竹,必鸣金而节之,俗称马锣,喧聒满耳。”由此可知,潮剧在清代中期已在潮汕地区十分盛行。昔时,潮剧的剧装一般由戏班艺人制作,民间也有剧装作坊。汕头市在20世纪30—40年代就有剧装作坊,如合法、金记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作坊公私合营,成立了汕头市剧装工艺厂,属二轻集体企业。后该企业因老艺人退休、故去,加上“文化大革命”期间古装潮剧停演等原因,现已没有专业从事剧装生产的企业。

目前,我市唯一一家专门从事潮剧盔头制作的只有陈衍庭的私人作坊。陈衍庭自1973年开始跟随其父陈其盛(1923—2006)从事潮剧盔头制作。陈其盛是潮汕知名木偶戏及剧装艺人,9岁就进入当地纸影戏班(即提箸木偶戏)习艺。潮汕纸影戏班与潮剧一样,都需要有戏棚、布景、服装道具、丝竹锣鼓。那时的纸影(即木偶)的装束道具大都由本戏班艺人制作。陈其盛就在民间纸影戏班随师学艺,练出一套纸影演艺技巧,并先后在当时知名的老梅正兴、三正顺、中正顺、玉梨、赛宝、赛永、怡梨等纸影戏班挑纲主演。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使他练就了一套娴熟的纸影表演技艺和剧装制作技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其盛一直从事这项手工技艺,成为潮汕地区著名的影戏艺人。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美国、中国台湾的木偶艺术家专程来汕探访陈其盛,并在海外报刊上撰文介绍。2001年中央电视台中国文艺》节目曾专题介绍陈其盛的影戏技艺。陈衍庭受其父亲的艺术熏陶,自青年时便随父学艺,开始从事木偶的制作。其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古装潮剧陆续重返舞台,需要大批人员生产古装戏服。陈家父子开始从木偶制作转向潮剧剧装盔头制作。40年来,陈衍庭潜心研究、博采众长,渐渐成为这个行当的知名艺人。由他制作的剧装盔头制品涉及潮剧各行当,帽盔品种达60多种造型。他在制作技艺上遵古法制,又不断创新,制品造型准确、工艺精细、用料考究,穿戴舒适,适合舞台表演。因此,他的产品成为粤东、闽南,乃至东南亚等地潮剧社团(戏班)的首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