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南洋诸国通商,西汉时代开始有简略的记载。当时番禺(广州)是国际贸易的都会,从海外输入犀角、象牙、玳瑁、珠(圆)玑(不圆)、银铜、果品、细布等货物,中国商贾运到内地,往往致富。刘彻(西汉武帝)令译使多带黄金、缯帛自日南(交阯)、徐闻、合浦出海,至都元国、夫甘都卢国、黄支国(即康迦法拉母,在印度境内马德拉斯西南)买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回来。王莽时自黄支国航行八个月至皮宗国(即蒲牢皮散岛,在马来半岛西南沿岸)。黄支国南有己程不国,是汉译使航程的终点。东汉刘志(桓帝)延熹二年(159)四年,天竺国(印度)从日南边境外来献,延熹九年,大秦国(罗马)王安敦遣使自日南边境外来献象牙、犀角、玳瑁。两汉时代南方海上交通规模已经不小,远在西方的罗马帝国,大概借印度作基石,也曾一度与中国发生海上交通。
孙吴、东晋、宋、齐、梁立国南方,人力财力都不能抗衡中原,势必发展海外贸易来补充本国经济的缺陷。孙权遣朱应、康泰通南海诸国,所经历及传闻凡百数十国。至萧衍(梁武帝)时,交通尤盛。李延寿《南史·夷貊传》立专条的有十五国:1.林邑国(即占婆,今安南中圻);2.扶南国(柬埔寨);3.诃罗陀国;4.诃罗单国(在苏门答腊岛);5.婆皇国(在马来半岛);6.婆达国;7.阇婆达国;8.槃盘国;9.丹丹国;10.干陀利国(在苏门答腊岛);11.狼牙修国(在马来半岛);12.婆利国(爪哇东婆利岛);13.中天竺国(印度);14.天竺迦毗黎国(印度);15.师子国(锡兰岛)。南朝海外贸易,远超两汉,《南齐书》所谓“舟舶继路(接连不绝),商使(使官)交属(往来频繁)”,可以想见当时的盛况了。
隋唐南方海上交通继续发展,自广州至波斯湾中国商船独占运输业的霸权。南洋群岛土人称中国为唐人,明朝时候,真腊国还行着“番人杀唐人,处死刑,唐人杀番人,罚金”的法律,想见唐朝威望的广大。因国际贸易的发展,特设市舶司(最早的记载见开元二年)管理商务。波斯、师子、昆仑船舶,屯聚广州城下。外国商人及传教师多至十余万人。外国人居住地称蕃坊,立蕃长管理蕃人,有小罪各依本国法处断。大概蕃法比唐法重。允许依本国法,用意在禁止蕃人轻犯法令,如犯重罪,自然仍按中国法裁决。蕃船入口,有舶脚进奉收市等名目。舶脚是进口税,进奉是贡品,收市是宫廷收买所需货物。收市以后,才准一般商人自由买卖。
到了宋朝,朝廷独占大部分国际贸易的利益,在广州、明州、杭州、泉州置市舶司,掌管征收关税及处理一切商务。蕃商带来香药、犀角、象牙、真珠、龙脑等贵货,由政府全部收买,称为和买。和买的货物送京师榷易院,高价卖出。禁止民间私贩,犯禁罪至死刑。禁榷以外的货物,抽分(抽税)以后,经舶牙(货主购主间评定货价的中间人)评定货价,由商人购入,得在市上发卖。
元朝承宋旧制,在广州、上海、庆元、澉浦、泉州置市舶司。官府自备海船,选取商人往海外贸易,所得利益商人得三分,官府得七分。忽必烈至元三十年制定市舶则例,禁止官吏人等出资经商以及偷运货物等事,只准商人从事贸易。商人有舶商和海商的分别,舶商经营海外贸易,海商专通南洋。外国船到中国,携带金银珠玉,只许卖给皇帝,皇帝特置舶牙十二人专任评价的职务。这种舶牙,大概就是后世洋行的滥觞。
朱元璋统一中国后,派使官招谕四邻各国,要求它们向明朝进贡。招谕的用意,主要是在宣告自己做了中华大皇帝,四夷应该来修臣职(朝贡),通商利益,并不重视。他给爪哇国诏书里说:“朕仿前代帝王,治理天下,惟欲(只想)中外人民,各安其所。又虑(想)诸藩僻在远方,未悉(不知道)朕意,故遣使者往谕,咸使闻知。”又给拂菻(罗马)国诏书里说:“朕虽未及古先哲(圣)王,俾(使)万方怀德(感念恩德),然不可不使天下知朕平定四海之意。”这种傲然自大的态度,在招谕蒙古和日本,都获得不愉快的答覆,独南洋诸国应招入贡的不少。
朱元璋招得的诸藩有安南、琉球、吕宋、占城(即占婆)、真腊(柬埔寨)、暹罗、爪哇、三佛齐(即干陀利)、悖泥(在婆罗洲)、西洋琐里(在南印度)等国。他照例各赐《大统历》(明历,即元郭守敬的授时历)若干本,算作“奉正朔”的属国。朝廷对来朝的贡使,待遇特别优厚,对贡献的物品,报酬特别加等(如用陶器七万件,铁器一千件换得琉球贡马四十匹),表示天朝的富庶和恩惠。同时却因赏赐过多,供应甚巨,对贡期(一般规定是三年一贡)、贡船、贡使、贡物,严立禁限,不许违反,藉省劳费。本来诸国入贡,绝非所谓“慕义而来”,在这种禁限下,通商的利益极小,不得不多带私物,暗中与中国商人交易。中外商船(私商),往来海上,朱元璋怕中国人勾结诸藩,漏泄国情,索性实行严厉的闭关政策,停止朝贡。
洪武初年,设广州、泉州、宁波三处市舶司,专管贡船,认贡船为合法的贸易。洪武七年,因防倭寇,撤废市舶司,只许琉球、真腊、暹罗少数恭顺小国进贡。商船贸易绝对禁止,人民通藩下海,私行交易,罪至斩首。朝廷与少数藩国用朝贡(卖)赏赐(买)形式独占全部国际贸易,进出口货物数量微小,远不合社会实际的需要。例如暹罗进贡苏木最多不过一万斤,占城国没收海商张汝厚、林福私运苏木多至七万斤,这说明商船贸易比贡船占着极大的优势。而且重利所在,沿海各省文武官吏大姓豪绅,或自己经营商船,或保护中外商人,从中取利,朱元璋“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事实上成了空文,不能发生什么效力。
朱棣夺得朱允炆的帝位,想在政治上增高威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外国朝贡自然也是增高威望的一种方法。同时中国社会经洪武时代长期休息以后,也需要扩大合法的对外贸易,来交易有无。所谓“夷中百货,都是中国必不可缺的,夷一定要卖出,中国一定要购入”,“中国物产,可以自给,外国却必需中国的物产”,足见朱元璋闭关政策,显然违反社会的要求了。朱棣登帝位,当年(永乐元年)恢复三处市舶司。定抽分制,凡贡船附来番货(私物),官抽买六分,余物免征关税。番商(不用朝贡名义的私商)运来货物,船到口岸,抽税十二分,听自由贸易。这样高的税率,含有压抑私人商业的意义,闭关政策,却因此废除,不能不说是对商人的让步。
朱棣废除了闭关政策,新创一种国营对外贸易政策,夺取商人的利益。他利用政府的力量,自备船只武器货物,派遣强大武装舰队到南海诸国去招谕和贸易。统率这个大舰队的首领,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郑和。
郑和是云南回教徒,本姓马,朱元璋平云南,郑和被阉入宫,当太监。他有军事的外交的才能,率舰队前后远航凡七次。现代人所称的南洋,明朝称为东西洋。西洋指印度支那、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及婆罗洲西南海岸诸国,东洋指菲律宾群岛、摩鹿加群岛及婆罗洲北岸文莱国(文莱国是东西洋交界处)。郑和七次航行都在西洋海面,民间流传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确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件动人的壮举。
第一次——永乐三年六月,郑和率军士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分乘宝船(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中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六十二艘,自上海西北刘家港出发,经占城(即占婆,印度支那东南海岸)南下至东爪哇,又经旧港(旧称三佛齐)满剌加(麻六甲)海峡出印度洋至锡兰山,沿印度西海岸至古里(印度加里喀达)。五年九月归国。(www.xing528.com)
第二次——六年九月,率宝船四十八艘出发,经占城、爪哇、旧港、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至柯枝、古里。归途经星加坡北上。九年六月归国。锡兰王亚烈苦奈儿攻和,和出奇兵击破锡兰国都,生擒亚烈苦奈儿,朱棣大喜,行过献俘仪式后,释放回国。
第三次——十年十一月出航至古里,更进至忽鲁谟斯(在伊兰国阿曼湾)。十三年七月归国。和在苏门答腊击败酋长苏干剌,还朝献俘,朱棣大喜,厚赏诸将士。别一舰队奉和命自苏门答腊经溜山,远至非洲海岸(今意属索马利兰)招谕木骨都束、不剌哇、麻林等国入贡。归途经阿丹(亚丁)、祖法儿、忽鲁谟斯,历访印度诸港,十四年归国。
第四次——十四年冬,出航至忽鲁谟斯,十七年七月归国。别一舰队历溜山、阿非利加、阿剌伯、俾路支湾,十八年归国。
第五次——十九年秋出航,二十年八月归国。别一舰队历溜山、阿非利加、俾路支湾,二十一年九月归国。
第六次——二十二年七月奉命至旧港,封旧港宣慰司施进卿的儿子施济孙继承宣慰司名号。八月归国。
第七次——朱瞻基宣德五年,因海外藩国朝贡不来,命和率大舰队载军十二万七千五百五十人出去招谕。闰十二月自刘家港出发,次年十二月,出闽江口,经历占城、爪哇、旧港、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山、古里、忽鲁谟斯。自古里分出一队入红海至天方(阿剌伯麦加)历访阿丹、祖法儿。八年六月归国。
郑和七次出使,招谕三十余国,航路取刘家港作起点,首达占城,航暹罗湾,循马来半岛南下至星加坡,绕苏门答腊及爪哇各一周,航孟加拉湾,北至恒河口,南至锡兰岛,再航阿剌伯海,入波斯湾,沿东岸北行,至底格里斯河口,再循西岸南行,至亚丁。越亚丁湾,入红海,北至麦加,循非洲东岸南行,至莫三鼻给海峡,掠马达加斯加岛的南端向东回航。郑和末次航行正当公元1430—1433年,其时,葡萄牙人也正开始作海上活动,继续试航数十年,终于开辟欧亚交通的大航路。欧洲人航海是适应了当时商业资本发展的需要,含有进步意义,郑和航海,主要是求满足皇帝“万国朝贡”的侈心,所得奇货重宝,如二钱重的大块猫睛石,二尺高的珊瑚树,麒麟、狮子、花福鹿、金钱豹、驼蹄鸡、白鸠等类,仅供朝廷一时的赏玩,去交换的物品如黄金、锦绮、纱罗、绫绢、纻丝、瓷器,哪些不是中国人民的脂膏血汗?所以欧洲因航海通商,收得社会向上发展的效果,中国航海通商,反招致民穷财尽的怨声。朱见深成化九年,命兵部尚书检查郑和出使水程,车驾郎中刘大夏藏匿旧案不缴,抗言道:“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万余人,就算得奇宝回来,对国家有什么利益?这是一件敝政,现在还想再做么?”成化国力已远不及永乐时代,经刘大夏等反对,朱见深只好放弃“万国朝贡”的妄想。
朝贡必需查验一定格式的贡表和一定数量的方物(规定的物品),贡使必须从广州到北京朝见皇帝,沿途货物的折耗,内外官吏的勒索,虽然得些赏赐,未必能补偿损失。郑和死后,朝贡逐渐减少,私人贸易逐渐增长,到朱厚照正德时代,顾不得讲什么贡期贡制。只要商船来到,官府抽取货物献给朝廷,余物听自由交易,成“番舶不绝于海澨(shì,海边),蛮人杂遝(tà,人多)于州城(广州城)”的现象,私营商业完全取得优势了。此后互市税收,更被朝廷和广东地方政府重视(广东文武官吏月俸发给番货代银米),当作岁入的重要部分,商民贩卖番货,也有不少人因此致富。
中国与南洋的通商,是适应着本国经济力的发展而产生的。朱元璋行施闭关政策,朱棣行施国营贸易政策,虽然起了些阻止私人商业的作用,终究敌不过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力量。宣德八年六月严禁私通番国。八月,令漳州卫指挥同知石宣等严禁通番。朱祁镇正统十四年六月,从福建巡海佥事董应轸奏请,下令道:“旧例濒海居民,犯私通外国,贸易番货,泄漏事情,及引海贼劫掠罪,正犯处极刑,家人发边远充军。知情故纵,与正犯同罪。近年商民往往嗜利违禁,应重申禁令。”朱祁钰景泰三年,命刑部出榜,禁止福建沿海居民,不得收贩中国货物,置备军器,驾海船交接琉球国,招引入寇。这一类禁令,不论怎样严厉,收效仍是有限,一部分统治者,也只好承认“私通滥(偷)出,断不能绝,大利所在,民不畏死”了。
南海诸国文化落后,需要中国的工业品。如琉球国出产乳香、胡椒、琉黄,交换中国瓷器、铁器,永乐二年,琉球王遣人携带白银,私到处州收买瓷器。沙瑶国,物产贫乏,华商去交易,只带瓷器、铁锅,最多不过布匹,贵重品不能出售。文郎马神国初用蕉叶作食器,后与华商交易,渐用瓷器。苏禄国不产米麦,用珠与华商交易,商船将返,必挽留数人作质(抵押),要求商船再来。柔佛国王用金银作食器,臣民用瓷器。大抵中国输出多是丝织物、布匹、瓷器,输入多是香料、药物、珠宝。
因为朝廷严禁“奸民下海,犯者必诛”,华商冒死出洋,多留居不敢回国。欧洲人没有侵入以前,南洋群岛的华侨,不仅在商业上占绝对优势,政治上也取得不可侮的地位,人口总数约略计算,当在十万以上。等到欧洲人侵入南洋,华侨不得祖国的援助,情况渐趋恶劣,只凭自己的力量,在海外作坚强的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