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岸堤水库:凤凰乡情的难忘迁徙

岸堤水库:凤凰乡情的难忘迁徙

更新时间:2025-01-1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岸堤水库从10月中旬部署,至11月初,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就仓促动工。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的岸堤水库,是山东省第二大水库,淹没蒙阴县耕地面积0.59万公顷,迁移村庄78个、人口47494人。郑旺镇移民新村宋家场80多岁的老大队长宋怀新是岸堤水库的建设者,也是因为岸堤水库建设而产生的移民,他参加和经历了库区移民搬迁全过程,是历史变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1959年,正是中国大地上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最兴盛的时期,也是国民经济最困难的历史时期。据《临沂水利志》记载,当年10月,临沂地委行署做出决定,举全区之力,修建全省第二大水库——岸堤水库,与该水库同时动工的还有跋山和青峰岭两个大水库。那时,党和政府只要做出决定和发出号召,各地无不一呼百应。岸堤水库从10月中旬部署,至11月初,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就仓促动工。时值寒霜季节,调集的临沂、郯城、苍山、沂南、蒙阴五个县的五万民工,自带粮草,从距离几里、几十里乃至百里外的地方向岸堤聚集,顶风冒寒参加水库大坝的施工修建。当年的水库建设场景是极为震撼的,也是极为壮观的,日上阵男女劳力达五万余人,最关键时期,日上阵劳力六万多人。白天,工地上红旗招展,劳动号子震天,劳动的人潮涌动;夜晚,工地上嘎子灯一盏接着一盏,山坡上、沟河底灯火辉煌,数万人加班加点,挑灯夜战。进入寒冬季节,山风怒号,雨雪交加,呵气成冰,数万民工却依然站在冰水里大干;夏季烈日如火,民工们赤背光肩,个个挥汗如雨。不论冬夏,数万民工多数住的是野外半阴半阳的芦席工棚,吃的是每天三两地瓜干煮地瓜秧,劳累一天,晚上还要加班到12点。早上4点天不亮,出工的哨子就响了,民工们草草喝上一碗照人影的瓜干粥饭,就顶着星星来到工地上,淘淤泥、挖流沙,推起千斤重的小车爬几十米的陡坡。岸堤水库这座始建于1959年的大坝,形似一座巍巍的山脊,总长达1665米,最大坝高29.8米,拦蓄水总库容量7.49亿立方米。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竟然没用一部机械。它的建成是全靠五个县的民工在食不果腹、衣不遮寒、劳动强度常人难以想象的情况下,用原始的镢头、铁锨,用车推、肩挑人抬干出来的。历史资料明确记载:岸堤水库自1959年11月动工兴建,1960年5月主坝及输水洞建成蓄水。从建坝的时间上看,建设岸堤水库的民工整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春,部分民工延续干到夏秋。

时至今日,五十年前那些用青春、用血汗、用生命修建岸堤水库的民工们,大多已经衰老甚至死亡,剩下的逐渐被人们淡忘。这些平凡但伟大的民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留下的是一个个让人刻骨铭心的故事。这些为治理水患造福后人的民工,历史永远不应该忘记,他们及他们的精神应该载入史册,长留在后人的心中。没有奉献的这一代人,就没有我们山水田园风光秀丽的今天。

岸堤水库主坝及输水洞于1960年5月建成蓄水,以其7.49亿立方米的总库容量,控制流域面积1693平方公里,在拦洪泄洪、农田灌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确保沂沭河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业综合开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的岸堤水库,是山东省第二大水库,淹没蒙阴县耕地面积0.59万公顷,迁移村庄78个、人口47494人。那是一个处处都闪烁着“国家利益第一”的年代,移民个个身上都闪烁着“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郑旺镇移民新村宋家场80多岁的老大队长宋怀新是岸堤水库的建设者,也是因为岸堤水库建设而产生的移民,他参加和经历了库区移民搬迁全过程,是历史变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宋怀新说,建设水库就要移民,岸堤水库移民,是伴着建设水库开始的,至1969年3月最后一次移民,他所在的宋家场历经了四次。四次移民都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首次移民动员,始于1959年10月,是随着临沂地委行署做出建设岸堤水库的部署而开始的。工程还没有上马,库区移民动员就开始了。当时“官僚主义风”“强迫命令风”“瞎指挥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库区移民工作中的“五风”也时隐时现,说是动员移民,实际是移也得移,不移也得移,不允许有丝毫的讨价还价。最初建库移民时,宋家场包含东西颜庄、八大岭、齐家宅子、铺沟、周家沟子7个自然村的颜庄裕民三社,总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及80%的居住房屋都在蓄水线之下,总人口4000多人都在移民之列。建库伊始,由县、公社、大队组成的移民工作组就开始了移民的动员和部署工作,7个自然村接连召开大会小会安排移民,挨户上门做迁徙工作,明确要求,必须离开家园,搬出库区居住,特别是处于库底湮没区的农户,必须不讲价钱,不讲条件,一户不留地离开土地和家园。最初这次移民属于应急,是和水库工程建设同步进行的,随着水库工程日夜加班加点地推进,移民工作更是紧锣密鼓。

为迅速达到移民的目的,要求库区群众迅速投奔附近村庄亲朋,或是自选库区以外的居住地,每家自主选点后,由政府统一协调搬迁、接收和帮助建设家园。移民接收村从生产小队到生产大队无条件地紧密配合,从生产队干部到普通社员对移民特殊照顾,不欺生、不歧视,与原住户一视同仁。宅基地安排最好的,新房按照有关人口规定,由村民帮助,政府统一出资建设。尽管这样,让库区老百姓离开先辈开垦、连续耕种了几代的田地,离开世代居住的老宅,离开祖辈繁衍生息的故土,家家都难以接受,户户难舍难离;特别是搬迁到一个陌生的村庄,和陌生的人生活在一起,心里普遍有一种无形的压力。移民的抵触情绪,一度让宋家场等7个自然村的移民工作进展缓慢。对这次移民,移民工作组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只有不足百户群众搬离了库区,到附近自选的村队落户。多数户为防水淹,陆续将房屋挪到了泄洪线以上,等待观望,尚有少部分群众死活不移民不搬离。随着汛期蓄水时间的临近,库区移民工作压力越来越重,在年前草草结束第一批移民之后,政府不得不紧接着部署第二次移民。

20世纪60年代老屋

宋家场第二次移民是在1960年春节之后开始的,如果说第一次移民是近移,那么,第二次移民则是远迁。自古以来,山东人就有闯关东的传统习俗,每有兵荒马乱、灾荒饥年,总有大批山东人逃荒东北。五六十年代,不少女青年找对象,都喜欢找个东北客(闯关东的)。50年代末,正逢全国三年困难时期,各种物资匮乏。农村群众生活普遍极为困苦,库区大队公共食堂每人每天口粮定量标准只有三大两,食堂煮的粥饭稀得像清水,可以当作镜子照人,不少村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为了填饱肚子,凡是能动的,不管男女老少全都上山挖野菜、采野果、剥树皮充饥,当时地瓜秧子成为社员们最珍贵的食粮。饥饿和灾荒,已使村村都有大量群众闯关东。再加上水库将吞没大片良田和村庄,库区群众更觉得生活无望。因此,政府做出了库区移民东北的决定。宋家场等几个村的移民地,选定在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与小兴安岭结合部的黑龙江省海伦国营农场。这个农场地处国家边陲,是国家50年代中期建设的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支持边疆建设,也为顺利做好这次移民工作,政府当时给出的移民外迁条件比较诱人。移民迁旅费全免,进入农场之后,移民全部转为农业工人,吃穿住全部实行供给制,每月还发给数量不等的工资。移民外迁没有后顾之忧,迁移只带简单的被褥就行,还发给一定量的生活补助,整个外迁的行程,基本不需要花钱。移民迁移后,原有粮食及生产资料可出卖可送人,原房屋原则上归公于集体。第二次移民时,宋家场原居住地的土地已经所剩无几,住房又多为冬不挡寒、夏不隔热的简易窝棚,继续居住下去,多数人感到无望,加上大部分人对外迁东北有着美好的憧憬,一时让库区群众动摇了继续留守的念头。在此情况下,宋家场等几个村的百余户群众,五百多人的移民队伍,拖家带口来到了黑龙江省海伦农场落户。(www.xing528.com)

第一次近迁移民收效甚小,第二次远迁移民后来因各种原因大量返乡,引起了当时的临沂地委行署及蒙阴县委的高度重视,为短期内解决库区移民的居住、生活问题,不得不做出了第三次就地移民的决定。这次移民是将水库蓄水线以下的村庄、农户及返迁移民,由政府出资,统一安置于库区居住地就近的河岸、山坡上,帮助建房居住。这次移民迎合了库区群众恋土恋乡恋人的情结,他们纷纷搬离水库,以自然村为单位选址建设移民新村,现在的宋家场、八大庄、史家宅子就是那时选在近于黄草岭一带的山岭高坡建设新的村庄。三个自然村靠得近,归属宋家场管理。库区村庄的搬迁,应该说,政府做到了苦口婆心,反复地做工作,反复地动员,让这次移民上山坡到高地重建家园工作进展比较顺利,但也有少数群众无视移民工作人员的说服教育,一直坚守在水库中的老宅子里不走。1960年6月6日夜间,电闪雷鸣,大雨滂沱,库区暴雨中心24小时降雨310毫米,至25日2时,入库洪峰流量每秒高达7710立方米。已经移民山坡的群众看着水库里无情猛涨的大水,无不为没有搬离的群众捏一把汗。库底没有搬离的东、西颜庄少数群众,立马被瞬间而来的大水惊呆了,大家什么也顾不上了,惊慌失措地逃命,几乎所有家庭都舍弃了家庭所有的东西,纷纷拖男带女跑到了远离大水的山坡上,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祖辈居住的土地、房屋沉入水底,家具、用具、房顶随激流飘向远方,无不放声号啕大哭起来。

三次移民之后,库区群众多数有了新居,生产和生活基本安定了。但水库淹没了大量粮田,仅存的少量山岭薄地已经无法满足群众的基本生活之需,迫使政府不得不出台救助措施,从国库中拨出专项粮食,对库区移民进行救助,让库区群众吃上了国库粮。这一做法,属于不得已而为之,不但难以结束库区群众的贫困,还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从1959年岸堤水库建库,到1968年之间三次移民,近十年间,政府做了大量的救助安置工作,但库区群众生产生活上的难题和贫穷,一直在困扰着移民,这也是各级党员干部挥之不去的忧虑。为了卸掉压在政府身上的沉重包袱,从根本上解决库区群众人多地少,吃饭不能自给的困境,库区第四次移民又在1968年的9月开始了。

宋家场的第四次移民,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移民也由各级革命委员会统一安排部署,因而这次移民带上了许多的政治色彩。

宋家场这次移民的目的地是临沂地革委统一安排的,定在临沂县的洪瑞公社。当时正是全民学毛著,讲无产阶级政治,讲出身成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殊历史时期,移民工作在浓重的政治氛围里展开。移民一开始,县委就组建了以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成义为队长的移民工作队。王成义这位办事认真,言语诙谐,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老革命,就住在宋家场的两间茅草盖顶的小锅屋里,开始人少自立锅灶,吃住不离村,办公就在这两间小屋里进行。后来人多了,才有了十几人就餐的伙房。为了完成移民任务,这位人称大牙县长的王成义,动尽了脑筋,花尽了心思,一方面靠大队会议、小队会议部署动员,深入发动,带着移民工作队一户一户做好说服动员工作另一方面,用的是工农老干部惯用的“三句好话不如一个耳巴”的硬办法。这次移民,目标非常明确,村庄半迁,群众、农户只留一半,另一半全部外迁。移民家家有任务,党员干部、退伍军人带头,军烈属带头,家有兄弟两人必去一,兄弟四人必去二,父母迁与留自选。指标分到户之后,任何人没有讲条件的余地,移也得移,不移也得移。

在此政治高压下,许多库区群众不得不收起恋人恋土恋乡的情结,不得不答应顺从移民政策。一家移民,全家老少不安,家人都有依恋故土的情结,一个家庭里让谁走让谁留,成为父母难以决断和取舍的难题,兄弟姐妹谁留谁走,也常常产生许多矛盾和误解。当时,这种村庄的半迁既有留和走各自的好处,也造成不少家庭兄弟姐妹之间产生矛盾而反目,这一后遗症延续了几代人。

无论如何,这次群众运动式的移民取得了村庄半迁的效果。宋家场、八大庄、齐家宅子三个自然村迁出了64户,总计279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