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60年代上映的电影《李双双》,看过的人都非常喜欢这部影片,特别是李双双热爱集体,一心为公,成为农业战线的女英雄,起模范带头作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河东区凤凰岭街道常庄村的张西爱当年就被称为沂蒙山区的李双双。张西爱出生于1941年,没上过学,十几岁就参加了生产队劳动,和妇女们一起锄地、深翻地、抬汪泷、垫猪圈、收割庄稼,什么农活都干,到十五六岁时,就成为生产队老少爷们齐竖大拇指的“李双双”。
1958年,张西爱就带领妇女们上夜校学文化,并参加了民兵连,在生产中处处带头。当男劳力出外修河坝、修水库时,生产队缺少推小车的人,她就带领妇女们接受下田送粪的任务,经过锻炼,这些妇女们推独轮车不亚于男劳力。初冬季节,田里活路完成,村中开始积肥清汪泥,张西爱总是第一个卷裤子下去,有时直接下汪抬。她总是挑大的抬筐自己用,无论干什么活都挑重的干。后来,她担任生产队妇女队长,专门管理生产队的妇女工作。因为那年代大家刚聚到一起,思想性格都还没经过打磨,人们之间无谓的争吵和纠纷很多,都要张西爱去解决。由于她敢说敢做,丈夫担心她得罪人太多,因此夫妻二人也发生过口角。后来,张西爱又被推举为大队妇女主任,除了在生产队劳动外,业余时间还得去处理村里妇女的纠纷。她敢于明辨是非,是错敢于批评,是对坚决支持,经过一年的努力工作,妇女口舌之争的风气正了过来,工作秩序步入正常。妇女们家长里短的事情,大事小非都来找她商量,受婆婆的气来找她,邻居纠纷找她,就连在家里受到丈夫欺负也找她!她成了妇女的主心骨,自家的活和事几乎没空去做。丈夫有时也烦,但看看村中的妇女都把她当成主心骨,不管也心下不忍,自此以后反倒支持妻子工作。
1963年山东省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文件
1963年,常庄大队第二生产队因劳力少,生产跃不上去,要“拔白旗”(即所谓落后、保守的人,完不成生产任务的人,要给他们插白旗,改正了再“拔白旗”),生产队长一职没人担当,张西爱又主动挑起了生产队长的担子。因婆家是本村,人和环境都熟悉,她任职后早出晚归,早晨早早起床,拿着铁皮喇叭话筒,攀登到大架子上喊话,把活路分工,男劳力干什么,妇女干什么,识字班(女青年)干什么,老头老嬷嬷干什么一样一样安排好。晚上收工后,还要这里查查那里看看,当天布置的活动干到什么程度都了如指掌,场里的粮食苫好了没有,耕牛情况如何……转一圈回家,吃饭时,还有在她家等候处理家长里短事情的妇女。
经过一年的奋斗,她把第二生产队的生产搞上去了,又被推举为大队副大队长,后又兼任村委委员,同时被突击队员推举为突击队队长。突击队队员都是由青年积极分子组成,他们的任务就是要突击完成上级布置的紧急任务或艰难任务。例如上级科研单位经考察发现常庄适合种植棉花,决定在常庄大队搞一个二百亩的梯田试验基地,大队党支部决定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突击队。张西爱挑选了十名女突击队员,不分早晚,辛勤奋战在棉田里。棉田里最累最危险的活是喷洒药物,棉田喷药又特别频繁。这任务她不叫怀孕的妇女去干,不叫姑娘们去干,而是自己和另一位青年妇女承担。梯田试验基地在常庄一搞就是十几年,由于整天和农药打交道,造成张西爱有机磷积累性中毒,1979年在146医院经长时间抢救才挽回生命,因为农药进入血液积累过多,她患上了中毒性心肌炎,几十年间备受病痛折磨。(www.xing528.com)
张西爱1963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张西爱一直带病工作,为村里人排忧解难,一心想着集体事业,她的形象就像电影中的李双双,所以乡亲们都把她称为“常庄的李双双”。
由于各项工作出色,1963年张西爱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在山东省模范代表大会上她作为临沂代表做了大会发言,其事迹在《临沂日报》上专门登载,临沂地委宣传部和临沂县委宣传部联合印发了一本小册子《常庄的“李双双”》,并号召全体党员、团员、青年妇女向张西爱学习,学习她那为人民服务、抛弃个人利益、不计得失、热爱集体的好思想。
(撰文:林成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