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湖村是凤凰岭街道的一个大村。清咸丰三年(1853),山西潘姓人逃荒到山东,在此定居成村。因此地地处黑土涝洼,湖坡开阔,潘氏来此最早,且为大姓,故村庄取名潘家湖。自古以来,全村村民多以杀狗为生,所售狗肉,香气四溢,声名远播。
潘家湖周边的土岭,系黄沙土堆积而成,酷似坍塌的古城墙。究竟远古时此地有无城镇,无史可考,而且在60年代的“学大寨”中皆被铲平。眼下,虽然村庄岭地荡然无存,却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候,一只凤凰在此地连续几次振翅,一振出现了一道梁,再振凸显出一条岭,所以潘家湖属于风水宝地。
旧时的乡村,几乎家家养狗护院,这给逃荒上门要饭的潘家湖人造成了大麻烦。胆小的怕狗咬不敢上门,有无饭无衣冻死雪地者,有上门讨饭被恶狗咬伤者,惧狗、恨狗自然成了潘家湖要饭人的一种焦虑,大家不谋而合,家家变要饭为杀狗。说也奇怪,这些要饭人,谁操刀杀狗,谁就找到了活路,过上了温饱的生活,谁不杀狗,谁就是穷汉一条。就这样,杀狗一家看一家,一人传十人,十人传百人,全村户户杀起狗来。俗话说:“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闻到狗肉香,神仙也跳墙”。狗肉如此诱人,穷人见了馋涎欲滴,官员见了也挪不动脚。村里潘凤体、刘德欣老人说,老辈人说,康熙六次南巡经过山东,其中就有四次专门绕道沂州府,每次都钦点潘家湖的狗肉。自那时起,潘家湖的狗肉出了大名,一道寻常狗肉菜,乐得君王喜开颜。
这个远近闻名的杀狗村,还有另一种传说,说杀狗主要与穿村而过的小河有关。这条小河叫黑河,小河西北东南向流淌,将潘家湖村一分为二,隔河渡水,使两岸村民交往极为不便。为了便于交通,不知何年何月,村民在河上修了一座石板桥,在桥边修了一眼水井。有一年,不知从哪里来的一个白胡子老头到这座石桥上,上下左右打量以后说,此桥不吉,犯了村民上升的大忌,好端端的村庄风水被石桥破了。不修桥,村里能出百多个上将军,修桥之后,就只能出百条打狗棍了,也就是贫穷要饭的人要超过百多人。要破这个忌,就得打狗和杀狗。从此之后,潘家湖村民为了放下手里的打狗棍,改以屠宰狗,烹制狗肉为生。还有传说,清朝末年,县官来到此村,喜欢上了潘家湖的狗肉。他吃着狗肉,问一个村民,你当官我杀狗,咱俩换一换如何?村民急忙摇头表示不可。从此,民间流传着“刀把一攥,县长不换;刀把一放,弯腰推车”这样一句俗话。意思是在秋冬时节,村中的村民都宰杀烹制狗肉,生活富足,就是给一个县长也不换;年后开春,狗肉不方便保存,到了农忙时节,村民又开始推起小车下地干农活,这句话很形象地描绘了潘家湖村民一年四季的生活状态。(www.xing528.com)
潘家湖狗肉因风味纯正、久食不腻而闻名于临沂、枣庄、苏北等地。潘家湖人从“一把刀,一根扁担”租个地方煮狗肉卖,到后来几十人一起,一伙伙到内蒙古、甘肃、山西、河北等地收购活狗,现已形成狗肉加工、活狗转销、供销一条龙的“狗肉经济”,并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潘家湖村由村委牵头,成立了狗肉协会,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对狗肉加工户不定时进行检查,杜绝使用劣质原料、化学添加剂,让狗肉的风味更加纯正。
(撰文:刘聚兴 刘 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