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区梅家埠街道醋庄村,因古时出产“贡醋”而闻名遐迩。据《临沭县地名志》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武氏迁此,靠近桃园建村,始称桃花园村,后因此村酿醋驰名,改称醋大庄,简称醋庄,村名沿用至今已有四百五十余年。”
据该村89岁高龄的老人高兴文追忆,清朝后期村中流传过一则民谣:先有后李村,才有醋大庄。说的是在醋大庄中有一家高姓农户,在外闯荡几年,回到家中娶妻生子,数年勤耕不辍,家境宽裕,渐置良田数亩。某一年,这位高姓人经年老父亲的言传身教,又外出拜师学艺三年有余,归来和家人一道将自家5间正房和3间偏房拾掇干净,又请乡间泥瓦匠砌砖窑、垒灶台,从外地选购一批优质原料(如黍子、麦曲)、酿醋设备及容器等。一切置办妥当,便选好良辰吉日,呼唤家人张灯贴红,鸣放鞭炮,将一块“高家醋店”的牌子端正地立于大门之旁的墙上。喜庆中,高姓人向父老乡亲宣告,“高家醋店”即日开业。一时间,左邻右舍、三老四少纷纷前来祝贺道喜。万事开头难,高家醋店高姓小伙每日和媳妇早起晚睡,谨小慎微,按照酿醋流程操作,不敢差之分毫。先是将黍子浸渍,然后捞起放在甑上蒸至热气上升后,待黍子米粒膨胀发亮,松散柔软,嚼不粘牙即已熟透,此时下甑,再用清水冲洗降温。等水分沥干后,倒出摊铺在竹席上,拌入酒曲,谓之“蒸熟拌曲”。然后,把拌曲后的原料倒入口小肚大的陶坛内,待两天一夜完全糖化、酒化后,酒液逐渐渗出,色泽金黄,甜而微酸,酒香扑鼻,谓之“入坛发酵”。最后,在入坛密封发酵过程中,糖化和酒化同时进行,前期以糖化为主,后期则以酒精发酵为主。当酒液开始变酸时,每50公斤黍子米饭或淀粉,加入清水4~4.5倍,使酒液中的酒精浓度降低,促使醋酸菌繁殖生长,自然醋化,谓之“加水醋化”。每当新醋酿造出来,高姓夫妇总会长舒一口气,揩去面颊汗水,露出欣慰笑意。
数年后,“高家醋店”生意十分兴隆,门庭若市,供不应求。先是坊间盛传,以至于传到县衙。时任县官命人取了一些,品尝之后,感觉浓郁生津,口舌生香,回味无穷,大为褒奖,便上报朝廷,将其列为地方进贡之品。自此,“高家醋店”所产的醋庄醋被誉为“贡醋”。一时间,醋庄因“贡醋”而声名远播。至民国时期,战乱四起,民不聊生,为逃荒避难,高家人只能停业远走,致使本地酿醋业一蹶不振,逐渐衰落。时过境迁,高家后人务农为生,在村后夯土建房,繁衍生息,渐成新村,故有醋庄前村、醋庄后村两个自然村落。(www.xing528.com)
20世纪末,醋庄前、后二村武姓能人开始引进葡萄进行区域性扩面种植,不断引进并开发出“琼浆果”“武状元”“御口甜”“绿云”“夏黑”“巨峰”“藤稔”“金手指”等20余个优质品种,3000亩葡萄种植园渐成规模。近年来,部分村民借鉴高家祖辈酿“醋”思维,又开始尝试对葡萄进行深加工。一些新型农民通过网络纷纷做起葡萄、葡萄酒线上、线下生意。目前,醋庄前村已成功注册农产品商标3个,被誉为“江北葡萄第一园”;2016年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入选全国“名优果品公用区域品牌”,其盛名不亚于醋庄“贡醋”的荣耀。
(撰文:赵峰青 王现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