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家埠村的初八会,凤凰乡情,远近闻名

王家埠村的初八会,凤凰乡情,远近闻名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家埠村位于河东区梅家埠街道驻地南一公里,地处河东、临沭、罗庄三县区交界处,因“正月初八庙会”而远近闻名。王家埠村的“正月初八庙会”,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初八会”,始兴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至少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曾有几次,由于种种原因,王家埠村的“初八会”被人移到附近的村子里,甚至还被移到乡公所里,结果没有人愿意去凑热闹,很是冷清,做小生意的更是叫苦不迭。

王家埠村的初八会,凤凰乡情,远近闻名

王家埠村位于河东区梅家埠街道驻地南一公里,地处河东、临沭、罗庄三县区交界处,因“正月初八庙会”而远近闻名。

王家埠村的“正月初八庙会”,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初八会”,始兴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至少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据清宣统元年(1909)测绘的《山东省地图》标注:相传王家埠村始建于618—907年间,元、明年间毁于战火,明成化年间移民时,由山西洪洞县老鸹窝迁来的人重新建村,以大户王姓命名,至明成化十六年(1480)建庙立碑记载之,此碑被后人断裂为二,原文无从考证,所建之庙,人称“奶奶庙”。该庙宇造设十分精致,在当地出类拔萃,常年有皈依佛门的僧人在此扫尘或打坐诵经。每年的正月初八,本村及方圆数十里曾经捐资建庙的善男信女们都会相约到此烧香还愿,祈祷神灵保佑家人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此年复一年,该庙香火渐渐兴盛起来。

当年,王家埠村庙会兴起之初,每年的年关之后,特别是正月初八这天,都有许多人自发地前来许愿和还愿,大姑娘祈福自己找一个如意郎君恩爱一生;老年人期许阖家平安、五谷丰登。精明的小商小贩们灵机一动,抓住这一利好商机,将本地的土特产或手工制品等悉数拿出来坐摊叫卖,挣个零花钱。

1950年“初八会”这天,周边各路民间艺术团体纷至沓来,一下子来了20多支秧歌队、高跷队、舞龙队,一大早汇聚到庙会的空场上。争强好胜的他们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各显其能,竞相献艺,都想通过自身看家的一招一式和震天响的鼓点声将对方打压下去。一时间,锣鼓喧天,龙腾虎跃,人潮如织,喝彩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那天,硬是累倒了轮流敲鼓的43位汉子,敲坏了18面大鼓。后来无论年景如何,收成好坏,天大的事情也阻挡不了初八这天的庙会开场!曾有几次,由于种种原因,王家埠村的“初八会”被人移到附近的村子里,甚至还被移到乡公所里,结果没有人愿意去凑热闹,很是冷清,做小生意的更是叫苦不迭。无奈之下,年会又被“请”回了王家埠村里。

王家埠村旧时茅店及村民保存的老文本(www.xing528.com)

每年除夕过后,年味正浓,王家埠村周围十里八乡的人们,老太太、小媳妇、大姑娘,特别是小孩子都掰着手指头数算,翘首期盼正月初八这一天的到来。因为在这天庙会上,几乎所有人都会尽情享受说书、唱戏、杂耍带来的乐趣,可以美美地品尝各种小吃,还能在花花绿绿的货摊上买到称心如意的稀罕物件。久而久之,也便有了“丫头要花,小子要炮,老头买顶新毡帽”之说。

庙会上出售的柳编农家用品

初八这天,来自周边的男女老幼穿戴一新,三五成群,簇拥着说笑着,一大早就熙熙攘攘地往王家埠“初八会”上赶来,做各种小买卖的生意人更是提前讨个头彩,占个好摊位。“若想买个巧,初八会上找;若想卖得快,初八会上赛。”等到太阳露出笑脸的时候,村内主会场纵横几条街巷已经人头攒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不时炸出一连串的惊喜,把人们的叫卖声和欢笑声一股脑淹没在快乐的海洋里。渐渐的,整个会场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在“冰糖葫芦”“棉花糖”“热年糕”的叫卖声中,街巷市面上摆满了各种五颜六色、地地道道的民间手工艺品,如虎头鞋、少爷帽、布老虎、小泥哨、鸟笼子、蛐蛐筐、小箍篓筦子、地筋、面塑、糖人等;一排溜小巧玲珑、生津可口的菱角摊吸引了城里人的目光,不少人踊跃买一些回家尝尝鲜;人气最旺的当属孩子们爱不释手的飞机、汽车、坦克、电动娃娃等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它们无一例外地都被孩子们拽着大人给围得水泄不通。吃的、玩的各种实用的物品,分别因“小”“土”“巧”“新”等特点而被人们所喜爱,特别是色、香、味俱全的“炸”“烤”“煮”“煎”等各类诱人的小吃。而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柳琴表演、杂耍卖艺、渔鼓说唱等乡土气息十分浓郁的民间艺术,更是给“初八会”增添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当夕阳洒下金色的余晖之时,几乎所有赶会的人都买到了自己称心如意的物品,依依不舍地渐次离开;而近处或外来做生意的人更是赚了一个钵满盆满,喜上眉梢,哼着小曲儿踏上回家的路。

(撰文:王现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