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沙兰的凤凰乡情-凤凰乡情

李沙兰的凤凰乡情-凤凰乡情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打响场是一项十分浩大烦琐的工程。打响场一开始,周围数里的乡民就奔走相告:“李沙兰的高家打响场啦!”一问别人才知道,原来是几里外李沙兰的高家正在打响场。不管哪个村子出了打响场的事情,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清军入关后,害怕中原汉民借着打响场滋生事端、起义造反,况且打响场耽误耕种、害民损财,就禁止打响场。李沙兰的高家打响场历经多少代已无人知晓,在明朝流行的风俗可能换了朝代就不好使。

李沙兰的凤凰乡情-凤凰乡情

1964年,李沙兰村学习大程子河与东张屯稻改经验,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高家祖林高家汪(当地人称之为高汪)的地基上开挖大口井,在西侧建机灌扬水站,当时出土了大量一搂多粗的松木大棒,据当地老人讲,那是前朝时高家打响场的遗物,松木属于油性,经久不烂,所以几百年过去依然完好。

打响场的传说在沂河东岸一带流传甚广,很多村庄的汪塘,后来疏浚开挖时都发现过一搂多粗的木棒,直立在淤泥沙石当中。可以这样讲,凡是汪塘泥沙中出现整齐成排大型木桩的,都可以说这里曾经发生过打响场的故事。

根据有关传说及资料,河东一带的打响场,大约发端于明朝时期。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乃佃农出身,世代在安徽凤阳以种地为生,因此即使当了皇帝,对农业生产依然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当年景收成好的时候,地方官员便鼓动乡村富绅大户张罗打响场,一方面这是农耕时代庆祝丰收、祭祀谷神、告慰先人的一种方式,同时也让人看到五谷丰登、民生富庶、天下吉庆,乡间地主借此机会显示富贵、扬名乡里,又何乐不为?

打响场是一项十分浩大烦琐的工程。首先是建场,“场”有大有小,这需要根据财力和主家的喜好而定,小则数亩,大则几十亩。有的建在平地上,把一片空旷之处整平。离窑口近的村庄喜欢提前订制足够硕大、型号一致的瓷缸,数量根据场地需要足有数百个甚至上千个,一个挨一个排得严严实实,好像如今酱菜厂排列有序的腌制大缸,上面用厚木板平铺排列,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场”。每个瓷缸口上面有一小块木板开口,每块小板下面都吊上一只铜铃铛。有的大户人家继续追求更好效果,先把大瓷缸口朝下倒扣,然后再在上面正放一层同样大小的瓷缸,用两层瓷缸来提升打响场的效果。还有一种“场”的建造办法是,平整出场地,用砖石或方木纵横排成高出地面1~3尺左右的墩台,墩台上面平铺木板,板下挂铃。以上两种造场之法耗资特别巨大,费时费力。在河东,最常用的方式是在地面挖坑成汪塘,或者利用现成的汪塘,纵横成比例栽好木桩,上铺木板,下挂铃铛之类。关于李沙兰高家打响场,李沙兰村八十多岁的老人孙汉武讲,20世纪60年代中期水利局来建扬水站,他负责召集村里人干活,扩挖高汪的时候,从淤沙里面挖出大量一搂多粗的松木棒,每一根都是十米长。他听当时的老人讲,松木棒每根十米,共接上三层,用胳膊粗的铁耙子固定,三十米一大根,一半埋在地面下的沙里、水里,一半露在地面以上,上面铺上厚厚的木板,木板下面挂着很多铁铃铛,光那铃铛就有碌碡那么粗,接近半人高。三十多亩地的高汪被盖住,还往外扩了不少,就像一个高高的戏台子,几里路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打响场原址“高家汪”

距离麦收时节还有个把月的时间,准备打响场的大户人家就开始做准备了。先是大量购入木料,一搂多粗的东北油松最好,木条直溜,稳定性强,油性大,没在水里耐腐蚀;还要选一部分更粗的木头请木匠解板,那松木板子要一尺厚以上,才能撑得起骡马在上面跑跳踢踏。要提前请铁匠锻打出成筐成筐的铁耙子,好准备用来锔连木棒和木板,使之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要提前购置大量的铜铃铁铃,悬挂在木板下面,打场的时候挂在骡马等牲口的脖颈上。要请几十个壮劳力在汪的四周挖壕沟埋木桩,在汪塘里栽木桩,成行成排,整齐划一,然后在木桩阵上面铺上木板,木板下面隔一定距离挂上铃铛,然后用一尺二尺多长的铁耙子把木桩和上面的木板固定在一起,最终整平为一个几亩到几十亩不等的场地。(www.xing528.com)

麦浪滚滚、麦子金黄的时候,打响场的主家会雇用很多短工,尤其是善于使牲口的车马把式。他们将麦子割下后,均匀地平铺在松木板子铺的木场上,用骡子和马套着石磙在上边轧场。骡子和马的脖子、鞍子、革带、辔头都缀上铜铃铛。轧场的时候,把骡马分成两拨,在场地上套上石磙轮流拉着跑动,并请马把式表演各种驯马的技巧。骡马四蹄飞快翻动,拖着石磙在松木板上就像击鼓一样;骡马身上的铜铃、木板下系着的铜铃,叮叮当当,好像战鼓紧催,十里八里都能隐隐约约听到声音。由于麦草摊得均匀程度不同,石磙过处,声音有时像闷雷滚过,有时像晴天惊雷,有时像地动山崩,有时像乐奏升平。赶场人的吆喝声,骡马的嘶叫声,啪啪的甩鞭声,人们的叫好喝彩声,加上无处不在的铃铛声,融汇交织,形成一首气势恢宏的交响乐。打响场声播四面八方,总是引来很多邻村和外乡人围观,像赶年集看大戏一样。打响场一开始,周围数里的乡民就奔走相告:“李沙兰的高家打响场啦!”不管夏收夏种农活多么繁忙,人们都会呼朋引伴、扶老携幼赶来观瞧,老少爷们都呼喊着“开眼了”!一时间,高家富有的名声很快传开了。李沙兰南面3里路的相公庄位于东西通衢商旅大道,一群东海贩盐的客商路过相公庄,不知此地打响场的内情,突然听到轰隆隆的声音传来,带动大地颤动不止,吓得大声喊叫着:“地震啦!”一问别人才知道,原来是几里外李沙兰的高家正在打响场。

打响场耗资特别大,用工极多,不是一般小门小户能做到的,即便是富家大户,也不是轻易就能够打得了响场的。除了十分的丰收带来万分的喜悦,大户主家产生了想炫富的心理之外,打响场应该也有地方官府的鼓励,众多乡绅朋友的游说,几下里巧合,才偶尔会出现一次打响场的场面。不管哪个村子出了打响场的事情,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因此,一听说哪里有打响场的,仿佛遇上天大的喜事似的,即使再忙,人们也要放下手中的活计,从四面八方前去,看阵势瞧热闹。老百姓喜欢热闹,尤其是收获时节,在参与和观看打响场的过程中,一起感受丰收的喜悦和欢乐,同时也有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吉祥的热切祈盼。

清军入关后,害怕中原汉民借着打响场滋生事端、起义造反,况且打响场耽误耕种、害民损财,就禁止打响场。李沙兰的高家打响场历经多少代已无人知晓,在明朝流行的风俗可能换了朝代就不好使。据说,到了清朝,高家还有人要按旧例打响场,结果被看不惯的人上报到沂州府衙,沂州府又报告给皇帝知道了。李沙兰高家被判为谋逆,满门抄斩,还被掘了祖坟,高大的碑林被砸得七零八碎。孙汉武老人讲,高家逃脱此难的少数家口后来流落到了云南,李沙兰从此再无高家这一姓。从那以后,临沂乃至更远地界,很多名门望族都以此为戒,留下祖训,告诫后人要杜绝骄奢,晴耕雨读,勤俭持家,谨慎低调,方能永续香火。

(撰文:郭广阔 庞尔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