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1929年11月中旬,在中共思林县委和思林县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思林全境已被人民革命武装所占控制,人民获得了新生,开始开展土地革命。处于右江革命根据地腹地的坛乐村在百色起义后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是根据地里开展土地革命较早和时间较长并取得较好成效的红色堡垒村之一,富有鲜明的特点。
共耕社是土地革命的形式之一。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坛乐村的群众基础较好,村里和周边几个村的群众愿意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搞农运已经好几年,革命根据地创建后,他们即开展了土地革命。阮殿煊想以自己家乡作为试点搞土地革命,以此来推进思林县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
阮殿煊的家乡坛乐村定象屯是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堡垒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几乎户户都有人参加红军、赤卫军,受到邓小平、张云逸、雷经天等革命领导人的关注和重视。
1930年3月20日至4月1日,邓小平在思林县真良村住了10多天,进行了调查研究,开办了党政干部培训班,阮殿煊与邓小平几乎朝夕相处。作为思林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他一心把县里的工作搞起来。在邓小平的指导下,阮殿煊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得很快。临别时,邓小平嘱咐阮殿煊,希望他从家乡坛乐着手,开展土地革命,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实际把思林县、右江苏区的土地革命推向新的高潮。
阮殿煊听从了邓小平的教诲,认真考虑如何在原来已经实行土地革命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土地革命。1930年6月,红七军主力收复了右江沿江县城,使右江苏区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土地革命得以深入开展。1930年7月,阮殿煊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和实际,因地制宜,决定把思林县土地革命分为几种不同形式:一是在坛乐定象、平乐、那务、那玩、那六、塘留、垌喜和那料、达隆、洋屯,建立共耕社,这些村屯地处河谷,田地较多,耕作集中,群众基础较好,参加赤卫军的村民较多;二是在桥兴、那叭、那元、那灯、内养、史芳等村屯搞分耕,这些村屯大多处在石山地区,田地较分散,实行分耕式;三是在一些村屯实行不交租不还债等措施。由此,思林县人民群众实现了“分地分田真忙”的愿望。思林县土地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www.xing528.com)
阮殿煊首先在自己的家乡坛乐村定象屯办起了共耕社。成立共耕社,就是农具、土地、种子、耕牛等归全社所有,执行统一管理、共同生产,各尽其能、按劳分配。这是在群众基础比较好的乡村里实行的。平时务农,战时为兵,这是右江赤卫军的特点。定象屯有数10户人家,青壮年都参加了红七军、赤卫军,劳力少,家里的田地如何耕种呢?如不组织起来,土地革命将难以开展。组织起来,搞共耕社,采用共同生产这一模式,能为参加红七军、赤卫军的战士消除后顾之忧。
阮殿煊带头烧毁了自己家的土地契约,动员家人把20多亩地拿出来。虽然他家的地都是在右江边上的好地,但是家人还是支持了他的行动。在他的带动下,定象屯各户的土地都归共耕社,40多户人家全部参加了共耕社。
共耕社的建立,使红军、赤卫军战士能够安心在部队作战,群众生活得到安排,对革命和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定象共耕社的创建获得了成功,经验得到了推广。后来,在定象共耕社的示范和带动下,坛乐村那务、那六、塘留、垌喜、平乐、那玩屯,多竹村那料屯、东隆村达隆屯及六洋等村屯也都办起了共耕社,实行了共耕,有力地支持红七军、赤卫军建设。
在阮殿煊的宣传鼓动下,各村屯的共耕社办得有声有色。如多竹村那料屯,全屯53户250多人全部入社,选举黄金荣、黄青烟、黄无垂为副社长。那料屯共耕社共分为几个生产小组,由组长安排生产,耕地、农具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购置,分工有序,奖罚分明,当年生产就获得了好收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