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色基因 坛乐印记:原上林土县县治所在地与思林古镇

红色基因 坛乐印记:原上林土县县治所在地与思林古镇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坛乐村是原上林土县县治所在地,是思林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林古镇位于原上林土县、思林县县治所在地,即今思林镇思林街及其周边。它包括今思林镇思林街和坛乐村远街及渡口三个部分。思林古镇正好体现了这一原则。思林街在坛乐村的河对岸,思林街的变迁与坛乐村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过去,思林街的变化带动了坛乐村的变化;如今,坛乐村的发展影响着思林镇镇区的城建格局。

红色基因 坛乐印记:原上林土县县治所在地与思林古镇

坛乐村是原上林土县县治所在地,是思林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说到坛乐村,就不能不说思林古镇。

思林古镇位于原上林土县、思林县县治所在地,即今思林镇思林街及其周边。它包括今思林镇思林街和坛乐村远街及渡口三个部分。古时圩镇与官署分设。圩镇一般位于官署旁。思林古镇正好体现了这一原则。1699年,上林县县治从今思林镇英竹村那料屯旁,迁往今坛乐村远街屯。远街现有“内衙”和“央街”。内衙,即内署、邑署,县府的意思,是土司县官办公的地方。央街,即距内衙几十米处设一圩街,是为方便官府家眷与官戚及周边民众赶集而设。

清朝时,思林古镇镇区为一署两街(圩),即邑署、央街和驮用圩。县府内衙所在地斜对面的驮用圩,是宋代以来一直开设的民众赶集的圩场,因其地理位置独特(位于今田东县思林镇思林街,与坛乐村隔江相望),县官府鼓励在此继续开圩,并与央街圩日交错,即头天为央街圩日,次日为驮用圩日。

清代,驮用圩已经形成相当规模,成为右江河畔繁华的商埠之一。当时,圩镇兴圩、街分置,为圩聚街居。驮用圩设有一圩两街:圩有圩路、圩亭;街有西街、横街。圩亭位于圩中心,商贸的聚集之地。圩的西边街道叫西街;连接西街和圩路的街道称横街。其历史变迁为:民国时期圩路、圩亭改为民治街,将原圩亭迁往西移至今供销大厦;西街、横街扩为中山街;圩的西头扩充为民生街。依民俗将民治街称为“下圩”,今镇政府一带往东为“圩尾”,民生街为“上圩”。1905年,改土归流,土司制度被废除,流官驻驮用圩,驮用圩改称为上林圩(又称近街,央街就改称远街)。1918年思林县设立后,县治正式搬至上林圩,县府即设置在今思林中学,与圩场相距约1公里。这时,上林圩改为思林街。(www.xing528.com)

清末年间至民国初年,思林街圩上商铺林立,足有上百家,人气旺盛,贸易兴隆。其中最有名的有广盛、锦记、见记、同福、万发、顺发、生隆、聚信等商铺。商铺建筑形式多样,大多是骑楼式、走廊式、排廊式街坊。这样的设计,便于民众赶集买卖、躲雨遮阳之用。横街、西街和圩上都开了许多店铺,以杂货铺、小吃店和中医门诊药铺居多。其中最具规模的是粤东人在横街、西街交汇处开办的一排长约100米的商铺,号“谦益行”,成为思林街的中心。这些商铺,不少是坛乐村籍人士兴建的,有的后来成为革命联络站和物资中转站。

思林街的商贩和其他外来人员比较多,商贩中大多为广东商人。一般周边赶集群众达数千人,每年春节、“三月三”歌节、中元节等大的节日前的圩日多达上万人。三天一圩日。思林街、平马街、果化街三地圩日轮流转换,商贩从水路奔波往返于这三个圩。

思林街在坛乐村的河对岸,思林街的变迁与坛乐村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过去,思林街的变化带动了坛乐村的变化;如今,坛乐村的发展影响着思林镇镇区的城建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